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优化教学方式,打造初中生物高效实验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现阶段,初中生物学科中的内容,普遍需要教师以实验的方式,将其直观地呈现到学生的眼前。鉴于此,初中生物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中,应改变以往强行为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具体而言,教师应该根据初中生的身心特点有效的开展实验教学活动,借此拓展他们的视野,活跃课堂氛围,进而打造初中生物高效实验课堂。
  关键词:初中生物;高效课堂;策略
  生物是一門实验学科,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目共睹的。因此,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生物教师应响应新课改提出的要求:“以生为本”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实践能力等。下面笔者针对生物实验教学提出了几点方法,以供各位同行参考。
  一、立足生活,打造初中生物高效实验课堂
  高效课堂主要是指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取得高效益、高效率的教学质量。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活动中,要想打造高效的课堂,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实验学习氛围必不可少。鉴于此,教师可以选取合适的实验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借此促使学生可以体会到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与生物有密切的联系,激发他们探究生物课本知识的好奇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初中生物苏科版《土壤里的微生物》时,上课之初,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出问题,为后续的实验铺垫良好的基础。如:“同学们,你们知道土壤里面有什么生物吗?你们平时有观察过自己家附近土壤,或者自己家花盆中的土壤有什么区别吗?”随着我问题的提出,学生们纷纷被我提出的问题激起了共鸣,有的学生说:“土壤里面有细菌,因为我记得我小时候玩过土,不洗手直接吃东西就会肚子疼。”还有的学生说:“土壤里面有动植物。”听到学生们的回答,我借助电子白板向学生们出示了一组白居易古诗词《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可以对后续的实验教学产生好奇心。当然,教师还可以在此之上向学生提出问题,如:“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生活中树木的落叶以及动物的尸体没有堆积成山呢?”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生物教师就可以将备课时准备的土壤分发给学生们,并指导学生观察这些土壤中有什么微生物。教师通过开展这样的实验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们在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又可以促使他们懂得生物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信息技术,打造初中生物高效实验课堂
  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发现生物课本中部分实验内容无法直接为学生演示,但是如果不为学生进行演示,他们就无法得知实验步骤。基于此,初中生物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可以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直观形象的特点,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增加他们对生物实验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初中苏科版《生命的起源》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简述有关生命起源的观点,并可以培养他们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的创造性思维品质。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绚丽的银河、灿烂的太阳系行星、蔚蓝的地球,吸引其注意力。接着,教师就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直观讲述米勒实验的装置,引导学生分析该实验的设计原理和结果,从而打破传统生物实验教学的单一性,使生物实验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合作学习,打造初中生物高效实验课堂
  合作学习是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合作学习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将学生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成几个不同的学习小组,并在此基础上鼓励他们在组内相互探究、取长补短。基于此,初中生物教师在实验教学活动中,要想构建高效的实验课堂,可以选取合适的实验内容,将学生按照学习成绩、学习能力、性格、性别等综合方面分成几个不同的学习小组,促使他们可以在组内探究实验结果。以苏科版“人体的呼吸”为例,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过程中,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大气污染问题;其次,鼓励他们思考怎样保护我们的家园;最后,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具体来说,教师在开始实验教学活动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学习情况,将他们进行分组,引导他们在组内做一组对比实验,观察自己和组员的动作和变化。如:(1)用手捏住鼻子,闭上嘴巴;(2)用手捏住鼻子张开嘴;(3)不捏鼻子张开嘴巴;(4)不捏鼻子闭上嘴巴。教师通过这样的实验,既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实验氛围,又使他们根据自身的经验懂得了呼吸是由什么组成的。
  总而言之,初中生物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活动环节中,应注重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实验氛围,促使他们可以全身心的融入到实验教学中。当然,初中生物教师还应不断改变自身的教学经验,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在此之上紧跟时代潮流,从而为打造初中生物高效实验课堂铺垫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黎明.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探究[J].名师在线.2019年18期
  [2]  陈凤玲.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年06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05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