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别人家孩子”现象的情理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近年来,“别人家孩子”现象凸显,致使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增大:家长过分“迷信”优秀的孩子、容易忽视自家孩子的优点并不断为孩子“增负”。从实践理性分析,此般现象主要源于家长自身的焦虑心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普遍教育价值观、“读书改变命运”的家庭期待、多数家庭独生子女的现实情况以及“劳心者治人”的国民性格等。要降低“别人家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家长需摆正自身心态、打破“不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观念、将成长的主动权还给孩子、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
  关键词:“别人家孩子” 增负 教育价值观 成长主动权
  “别人家孩子”现象,已经对几代人的成长造成了深远影响。多数家长以“别人家孩子”为标准来要求自家孩子,殊不知这可能在无形中对孩子的成长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立足于当今社会转型的时代特点,“别人家孩子”现象所导致的负面效应不仅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对社会的良性发展也将产生持久的影响。因此,对“别人家孩子”现象进行情理分析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有助于家长合理陪伴与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一、“別人家孩子”现象的具体表现
  “别人家孩子”现象困扰了几代人的成长,关注该现象的现实表现,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探究原因,从而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法。一般而言,“别人家孩子”现象主要表现如下:
  1.家长过分“迷信”优秀的孩子
  不论处于何种年龄段,多数人总能感受到来自“别人家孩子”的压力。这些“别人家孩子”在学生时代成绩优异,步入社会后则是各行业的精英人士,他们各方面的优秀表现使诸多家长倍感羡慕。由于社会物质经济条件的飞速发展,人民内部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家长们认为所谓的“优秀”是导致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而收入与幸福存在正相关,因此多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希望更加殷切。加之处于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节点,一些“牛娃”和“学霸”更易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家长频繁发现“别人家孩子”的过人之处,向往之情自然只增不减。因此在当今社会,别人家的优秀孩子愈发成为家长们“迷信”的对象,认为这些孩子的成长经历堪称优秀、圆满的典范,也不禁感叹自己的孩子如此落于人后,因而在无形中“神话”了“别人家孩子”。
  2.家长容易忽视自家孩子的优点
  焦虑的家长往往难以发现自家孩子身上的亮点。在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一种不良现象,即过度关注“别人家孩子”,多把别家孩子的优点与自家孩子的缺点相较而论,从而产生一种“孩子总是别人家的好”的片面认知,致使许多孩子成长在“别人家孩子”的阴影下。由此,在家庭教育中形成了一个怪圈:孩子希望通过自身努力赢得家长的赞许,但这些努力总是难以达到家长的预期。而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费尽心力,却同样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遭受不公正攀比的孩子,并非不优秀,他们同样有自己的特长与成就。但是,自身的闪光点往往被自动忽略,而不擅长的领域,却往往成为“别人家孩子”占领的高地。这主要缘于家长沉浸在羡慕“别人家孩子”中难以自拔,从而对自家孩子的成长与进步视而不见,这亦是多年来“别人家孩子”现象挥之不去的原因所在。
  3.家长不断为孩子“增负”
  “别人家孩子”现象,几乎成为当今中国家庭教育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其直接后果就是家长因别家孩子的优秀而倍受打击,从而引发焦虑心理,不断为自家孩子“增负”。如今,课外补习班与兴趣班已然背离了丰富孩子课余生活的初衷,而成为诸多孩子的噩梦,更成为家长之间互相攀比的源泉。从教育心理学出发,根据维果茨基的观点,应该将学生置于“接近全知而又不能全知”的境地,在教师的辅助下学习新知识。即孩子的课外补习班和兴趣班须得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不可将学习目标定得过高。同时,皮亚杰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证实了儿童的思维方式不但与成人有别,而且在发展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也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应当适应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否则,只能是揠苗助长。然而,处于当今激烈的竞争背景下,多数家长已无暇顾及“孩子”的自身发展规律,而是逼迫孩子提高成绩与苦练特长。
  二、“别人家孩子”盛行的原因
  “别人家孩子”现象的产生受多方因素影响,需从多种角度探究。理清脉络,分析原因,才能深入探索“别人家孩子”问题的解决方法。
  1.家长自身过于焦虑
  现代社会,生存压力加大,年轻父母愈发能感受到就业的艰辛。同时,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瞬息万变,未来职业走向更加难以预测。《战国策》中有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作为家长,普遍重视孩子自小的发展,希望孩子顺利成长,并在未来复杂多变的就业环境中有所优势。因此,家长之间对孩子的学习以及课外补习班情况多有攀比,不敢有丝毫懈怠,以防自家孩子落于人后。多数家长在目睹“别人家孩子”的优秀风采后,更加担心自家孩子的学业发展。由此观之,家长的焦虑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从长远角度出发,将自身的就业压力投射到孩子未来的就业情况中;另一方面,“别人家孩子”的优异成绩加剧家长的心理压力,为孩子的学业担忧。
  2.家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普遍教育价值观
  每每谈到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总是难以规避“起跑线”一词。在诸多家长心中,“起跑线”决定着孩子的自我发展前景。因此,当下课外补习班与兴趣班的受众年龄成不断下降趋势。家长们往往想尽一切办法,使孩子的受教育起点提前。胎教、早教班、幼儿兴趣班等等,毫不懈怠。盼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够处处优于旁人,不留有任何遗憾。在社会上,每个家庭都是变革的传感器。诸多家庭的“起跑线”教育也在推动全社会教育起点的提前。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起跑线”趋势已成定局,不断扩大教育压力,“别人家孩子”的现象也愈发凸显。值得注意的是,家长一味地进行“拔高”式教育与提前式教育,可能会使孩子的成绩一时突出,但并不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   3.“读书改变命运”的家庭期待
  近些年来,“寒门再难出贵子”这一话题被广泛讨论。而所谓的“寒门”与富裕人家,根本上源于不同阶层之间巨大的经济文化差异。“寒门贵子”被纷纷议论的背后是大众对于社会阶层流动的关注。纵观现实社会,多数家庭既非“寒门”,也不富裕,却同样希望孩子能够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被称为“亚洲最大高考工厂”的毛坦厂中学即是以“读书改变命运”为代表的家庭期待的缩影。陪读家长的生活完全围绕孩子展开,对孩子的饮食起居照顾周到、在时间安排上分秒必争,不禁令人唏嘘。记者走访中,一位陪读母亲也流露出对于采访记者高校学历的羡慕之情,希望自家孩子可以向这位记者学习,考上知名大学,改变命运。可见,“别人家孩子”已经成为家长期盼孩子读书改变命运所树立的榜样形象。
  4.多数家庭独生子女的现实情况
  如今的学龄儿童与青少年,仍以独生子女居多,因此,家中的孩子,多被父母视为“唯一的希望”,易使家长过度关注孩子,间接触发“别人家孩子”现象。当下,“全面二孩”政策已然放开多日,但成效并不显著。随着我国物质条件的飞速发展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生活压力不断加大,女性就业数量直线上升,多数家庭生育愿望明显下降。几年过后,或許独生子女引起的“别人家孩子”现象会有所削减,但总体情况并不容乐观。经由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已随时代的发展逐渐定型,“英雄母亲”的时代难以重现,多数家庭早已树立培养孩子“在质不在量”的观念,“别人家孩子”仍是无法消散的时代声音。
  5.“劳心者治人”的国民性格
  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充斥着悠久绵延的文化。从古至今,“读书”都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至圣孔子尚且反对樊迟“学稼”、“学为圃”;亚圣孟子也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当今,多数中国父母从不吝惜对孩子的教育投资,期望孩子能够成为高学历的精英人士,同样是社会大背景在家庭教育中的缩影。在我国,不同于德国社会的职业教育,对“读书”与“职业教育”并无明显的高低之分。中国社会仍存在追求学历教育、轻视技能教育的片面观念。综上所述,“劳心者治人”的社会大背景也致使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缺少前瞻性与因材施教原则,成为“别人家孩子”潮流盛行的重要原因。
  三、应对“别人家孩子”现象的若干建议
  面对日益泛滥的“别人家孩子”现象,研究的关键应着眼于解决问题。合适的解决方法能够使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助力孩子全面健康的发展。
  1.家长要摆正自身心态
  当今社会,“别人家孩子”的现象层出不穷,作为家长,被动攀比时有发生。而家长难免成为孩子的情绪传导器,自身的焦虑情绪对孩子的影响颇深。因此,家长须从自身做起,端正良好的心态。以理性的情绪面对外界的声音,以客观的态度看待自家孩子的成长。不忘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尊重孩子自身的发展需要,发挥孩子的自身优势,而不是片面地要求孩子以别人为目标。在家庭教育中,学会弱化外界的攀比情绪必不可少。同时,不传递无谓的紧张情绪,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相对轻松的成长环境,才能真正给孩子机会培养自身优势所在。
  2.打破“不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观念
  “起跑线”是多数家长自身树立的桎梏。近些年来,“起跑线”的标语不再热门,全社会已然展开对“起跑线”现象的反思。每个孩子都具有独特性,更无法以一个固定的标准来衡量最终结果。“终点线”既不存在,“起跑线”也就失去其必然性。且,每个孩子的原生家庭不尽相同,物质条件也千差万别,在原有家庭基础上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是常理之举。但不应苛刻的以一些硬性指标来束缚孩子。“别人家孩子”背后仍然存在“别人家孩子”,攀比即为一个恶性循环。同时,家长应用长远地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不应以一时的表现否定孩子。“别人家孩子”不该是自家孩子的“终点”,适当模糊起点,珍视过程、放眼未来,孩子才能更好的发展。
  3.将成长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海桑曾在诗中写道:“你不是我的希望,不是的;你是你自己的希望;我那些没能实现的梦想还是我的;与你无关,就让它们与你无关吧;你何妨做一个全新的梦;那梦里,不必有我。”这几句诗充分体现出一位父亲对于孩子的尊重。经常羡慕“别人家孩子”的家长,无非是看到了“别人家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却忽略了自家孩子与“别人家孩子”的不同之处。作为家长,不应将自己未达成的心愿强加给孩子。每个孩子都不是家长希望的延续者,作为家长,应多换位思考,将成长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让孩子从自身的喜好出发,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更进一步。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孩子有启蒙和积极引导的重任。在自身正确引导的同时,应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帮助孩子在成长中享受家庭教育应有的尊重。
  4.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孩子的发展也各有不同。我们的教育提倡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也应该鼓励孩子发挥自身优势。同样,“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用“别人家孩子”的优点对比自家孩子的不足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对孩子的教育不能仅仅拘泥于学习成绩,价值观的引导同样至关重要。家长如果能够深刻认识到孩子个性发展的重要性,既引导孩子全面发展,又尊重他的个性需要,就能更加坦然地面对“别人家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身的亮点,有“别人家孩子”所不及之处。应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空间,不需要他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只引导他成为独特的自己。
  四、结语
  电影《阿甘正传》中有这样一段经典对白:“你长大后想成为什么人?”“什么意思?长大后我就不能成为我自己了吗?”确实,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朝向他人的影子去发展是不公平的。对多数孩子来说,“别人家孩子”是阴影,不是目标。他应该成为自己,也只能成为自己。
  参考文献
  [1]李新旺.教育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09
  [2]缪文远,缪伟,罗永莲.战国策[M].北京:中华书局,2015-08
  [3]胡娇.“减负”中的家长阻力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4.01
  [4]方勇译注.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0-06
  [5]海桑.我是你流浪过的一个地方[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2-06
  [6]杨国营.不要总拿“别人家的孩子”说事[J].中国教育报,2017-07-24
  作者简介
  陈雨乔,(1998.5—),女,汉族,北京人,在校本科生,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师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56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