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无障碍设计之通用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无障碍设计体现社会人文关怀的高尚,是现代文明的体现,是维护和保障残疾人或有困难等特殊群体合法权益的重要之事。切实做到无障碍,以通用化、人性化为前提,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出自由平等、友善温馨的社会环境。通过对当前境况的分析,讨论其中的缘由与不足,以此带来思维上的转变。
  关键词:无障碍设计;无障碍环境;通用化;人性化
  0 引言
  伴随着生育率与死亡率的不平衡发展,我国老年人总量持续增长。根据2018年公布的调查数据,出生率约为10.94%,死亡率为7.13%,而年龄结构中,60周岁及以上老龄人口约24950万人,占总人口的17.9%。[1]国家计划生育的长期实施导致大部分家庭错失了生二胎的时间;年轻人“佛性思想”转变,无论是经济条件还是责任观都诱导着晚婚晚育;医疗水平的提高,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也推动老龄化急速发展,这也将推动以老年人为核心的无障碍设施设计。近年来,针对老年人的产品和空间设计成为研究热点,如针对老年的坐具[2]、卧室家具[3]、坐具舒适性[4]、厨房空间[5]和养老机构家具[6,7]的研究。同时,残障人士融入社会的意识愈发得到了认同和尊重。所以,无论是产品还是公共设施的设计、规划、使用都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需求,对于城市建设者也是一个挑战。
  1 无障碍设计
  1.1 含义
  无障碍设计着重于在高端、信息化的现代社会,一切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空间环境,包括设施的建设与产品的设计都必须充分考虑使用者的使用需求,营造一个平等和谐,能够安全、方便、舒适生活的现代环境。包括物质环境无障碍和信息与交流无障碍。[8]
  1.2 产生背景与发展
  经济危机与两次世界大战冲击着人口结构,残疾人开始被重视和雇佣,在价值得到肯定的同时,自然需要对权利的维护。民权运动下,无障碍这一新理念被提出。美国制定的《无障碍标准》成为残疾人的福音,各国纷纷效仿通过立法确保残疾人的地位,强调一同生活的重要性。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人们愈发注重心理感受,不再仅仅关注如何简单完成动作,而是从内心深处融入社会。建设一个遇到任何不便与障碍都能够共同自由生活的城市成为我们未来的目标。而通用化便成为焦点,服务对象只有残障人士,常人无法享受相应待遇时的不满,容易产生对残疾人的歧视与偏见。一味追求单一人群的选择,不仅无法带来社会价值,还会浪费社会资源,所以广泛型、通用型设施才是真正的人人平等、节约成本。
  1.3 适用对象
  (1)残疾人: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
  (2)行动不便者:幼儿孕妇、60周岁以上老人、短暂处于伤残阶段的人群。
  (3)在特定情况下,社会或个人行为模式受阻的人群,如交流障碍、母婴哺乳、亲子厕所。
  1.4 设计标准与原则
  (1)安全性。任何产品设施第一大准则就是安全性,尤其对于残疾人士需要防止意外事故,厕所的地板应该做防滑處理,楼梯应该配有护栏引导,高度变化的台阶处应该配有提示盲道。
  (2)标准化与系统化。无障碍设施需要按照一定的规格尺寸:盲道宽度为300~500mm,凸出地面5mm,以便于盲人用拐杖或脚底感知;厕所应配备直径为30~40mm的安全抓杆,高度为450mm的坐便器,能够自由活动的空间。但是设施不能从环境中割舍出来,需要对其进行系统化的布置,使得能够流畅使用。
  (3)促进人的平等交往。残疾人常常由于偏见与无知遭到漠视,生活中又处处受限,致使社交范围狭窄,孤独感与自尊感也强于其他人。[5]让所有人能够自主、自由、平等地进入环境,融入社会就是设计师的任务。
  (4)通用化与人性化。无障碍设计为特殊需求人士创造出容易独立生活的环境,解决了生理问题,也造成了潜在差异,所以要考虑能同时满足所有人的需求。针对现存问题提出改进方案,是对传统的继承、弥补和延展。人性化则强调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满足规范标准的同时注重结合实际需求,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
  2 境况分析
  2.1 当前情况
  近几年来,无障碍建设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从日常道路到人群密集的车站,从公共建筑到私人空间都能看见人性关怀,都能和谐便利地完成日常行为,无疑是无障碍设计通用化的成果。但这也是当今问题所在,通用化变得很平民化,因为很少有见到其发挥作用,便无意识占用、违章搭建、摆放车辆。这个现象可以从生活中各个方面看出,如知晓垃圾分类标准,但是一旦落实到生活中便难以做到,随意丢扔。无障碍设计也是如此,本着以残疾人的需求为主,同时减少正常人的违和感,但是未能考虑残疾人的真实想法,利用率与价值受到怀疑,而且通用化设计让人误解为只是在普通设计附加一个功能,无人使用的场合占用也并非违法之举,但是真的有残障人士使用时,造成的后果是不可估量的。
  2.2 原因分析
  (1)社会意识的缺乏。个人意识的误区会带动群众行为模式,致使无意识侵占无障碍设计。这也是相关部门的失职,未能及时准确地全面普及无障碍和残障人士的知识。虽然对于残障人士的权利已有立法保护,但是对设施的保护缺乏有效管理。因为这些设施作为公共环境的一部分,仅仅利用法律命令禁止使用,这又违背了通用化、人性化的愿望。
  (2)体制保障的漏洞。法律的缺乏致使建设部门的松懈,城市规划设计不规范的现象层出不穷,种植树木、窨井盖、设置停车点,还存在着多处转折的盲道设计都会给特殊人群带来不便甚至危险。
  (3)不健全的设施,缺乏系统性、规范性。设施本身也存在着问题:使用效率低下,无法流畅使用,未能考虑残障人士的行为与心理,这是一个动态的行为板块,除了在设计时,基本处于固定不动或者简易更换的状态,能否真实服务人群也未有相应的反馈与改变。   外有设施不齐全,内有社会意识的缺乏,加上残障人士的自卑感、自尊心,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并且这也不是几年的经济发展就可以弥补的,需要更加全面的解决方案与实际措施。
  2.3 建议
  对于意识上的缺失,自然需要政府广泛宣传法律、法规和规范,同时加强部门的管理与监督。依法治国,首先要有法可依,对于占用的范围要有法律文件并加以宣传,告诫群众私自占用的危害,从思想上转变。社会意识的改变也需要相关的监督管理,对于非法占用公共设施的企业商铺给予相应的教育与惩罚,使得普通群众更加重视无障碍设施的保护,真正了解、尊重、关心特殊人群。同时,提高设计、施工人员的技能掌握水平,使设施更加规范化、智能化,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满足不同程度的需求。
  无障碍设计作为连接大众社会与少数群体的纽带,能够弱化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拉近距离,让人们随时随地感受到人文关怀,需要考虑到特殊人群的独立、自尊,希望得到认可的心理。
  3 结语
  设计的对象已不再局限于物体本身,而更主要的是所处情景下的行为模式与人体感受。无障碍设计应从对人的行为与心理模式出发,为障碍人士打造便利的生存和活动场所。而完善的无障碍系统不仅能够体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更能体现国家的文明程度,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部分。无障碍设计与设施,对建设者、设计者甚至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新课题和责任。因此,对于社会上的每个人来说,树立无障碍的建设和保护意识,加强对无障碍设施建设的认识和理解,针对真正需求不断完善的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 2017-2022年中国养老产业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R].中国报告大厅,www.chinabgao.com.
  [2] 郑军,于娜.老年人助起功能坐具研究[J].设计,2017(07):114-115.
  [3] 徐穎异,吕九芳,王玮.老年人卧室家具现状分析与改进[J].家具,2017,38(2):87-93.
  [4] 陈必琦,吕九芳.对国内养老机构不同室内空间家具设计的思考[J].家具,2016,37(2):37-42.
  [5] 许柏鸣,杨广荣.老年人坐具舒适性设计探析[J].美术大观,2016(5):124-125.
  [6] 丁宇珊,陈净莲.基于老年人行为习惯的厨房设计研究[J].设计,2019(2):108-109.
  [7] 李慧敏,吴智慧.面向老年人的新媒体家具系统设计研究[J].家具,2017(38):41-45.
  [8] 贾祝军.无障碍设计[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63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