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民间祭海到“祭海谢洋”大典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岱山祭海作为重要的海洋类民俗文化活动,近年来正在积极进行转型。通过考察祭海文化的由来,对这些年举办的“祭海谢洋”大典进行了梳理和回顾,对海洋文化的传承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分析中国海洋文化节的发展现状,对海洋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活动提出对策。
  [关键词]岱山祭海;中国海洋文化节;海洋文化
  [中图分类号]G811.4 [文献标识码]B
  岱山,位于舟山群岛中部,地处长江与钱塘江入海处,东濒太平洋,西临杭州湾,南邻定海,北接嵊泗列岛;境内包括秀山、大鱼山等404 座岛屿,面积达到5242 km2,其中海域面积4916 km2。根据出土的文物显示,早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进行生产活动。岱山境内盛产各类鱼虾蟹贝,具有极其丰饶的水产品资源。
  祭海活动是岱山地区一种传统的习俗。由于地理原因,岱山地区的居民的祖祖辈辈基本是以渔为生,以船为家,过去由于生产工具落后,再加上人们的认知水平有限,对大自然充满了天然的崇拜和畏惧,渔民们便将平安和丰收的希望寄托于海神身上,于是每次出海之前会举行祭祀仪式。
  1 传统的祭海历史
  祭海这一活动在岱山传承已有千年之久,历史上主要分为官方祭海和民间祭海两种形式。官方祭海活动,根据历史记载,包括秦朝、隋朝、宋朝以及清朝都进行过。民间的祭海活动,虽然没有具体的记载,但是却一直被传承保存着,最开始的祭海活动并没有设置固定的时间,通常都是只要渔家修缮好渔船,整装好捕鱼工具,在出海作业前便可举行祭祀活动。
  1.1 祭海仪式
  闽浙地区祭海的形式多样,根据不同的作用可以分为开洋祭、谢洋祭、封船祭、祭小海等,祭祀的对象也不一样。但是传统的祭祀活动在仪式上基本相似,包括了“供、请、祭、谢”几个主要程序,传统的祭海节,活动虽然简朴但是十分庄严。
  岱山的“样桅”是一项富有人文特色的祭海仪式,“样桅”就是在海中进行溜网作业时的一种标志杆,它是由竹竿组成,在顶尖保留有碧绿的竹叶,然后在竹竿上面捆扎着棕榈,将竹根伸入石磉子间进行固定,这样“样桅”随风浪漂浮在海面上,其形状就好像船桅,给人一种樯桅林立的感觉,来增加了渔船作业的气势。开洋前夕,渔民们会选择良辰吉日和处涨潮汐的时候,背着样桅,打着彩旗,抬着装有祭品的箱子前行,锣鼓开道,鞭炮齐鸣。当队伍到达停泊的渔船后,把所有祭品放在鱼舱上的八仙桌,猪羊分别放在左右专架上。供桌前铺有桌帏,放置香烛,后面摆着一把挂着缎子被面的太师椅。随着海潮上涨,以船老大为首,其他渔民分类在两旁,三跪九叩进行上香。祭海活动结束后,用大酒杯采集每种供品些许,一齐朝天抛入大海。此时,锣鼓齐天,鞭炮大鸣,恭送龙王,与此同时,所有渔船开航出海。
  1.2 祭海对象
  一般来说,我国对于海神的祭祀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属于神灵祭祀,主要是以祭奠海神为主;另外一种“开渔祭祀”,主要是希望通过祭祀来保佑渔民出海平安、满载而归。岱山的祭海活动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没有固定的对象,主要是下面几个:
  (1)海龙王,海龙王在浙东地区渔民的信仰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根据历史传说记载,岱山周边的海域有四位龙王,好行善事,深受当地居民的喜爱。先民认为海龙王是大海之神,会给人类带来福气也会带来灾害,所以先民希望通过祭祀龙王,来保护自己。久而久之,岱山地区就形成了“出海祭龙王、丰收谢龙王、求鱼靠龙王”的习俗。
  (2)观音,唐朝以来,随着佛教文化的输入,观音道场的香火不断兴旺,大慈大悲的观音逐渐成为普罗大众的信仰对象。过去由于生产水平的落后,渔民出海的安全性无法得到保障,而观世音菩萨的出现正好可以成為精神依托的对象,在清末民初的时候,舟山地区的观音信仰正式形成。
  (3)妈祖,又称林默娘,在岱山被称为“天后”。妈祖信仰随着福建渔民的流动也流入到了舟山地区,根据史料记载,舟山地区出现38处“天后宫”,祭祀活动主要都是小范围的进行,没有海龙王和观音普及度高。
  (4)地方各类海神,岱山祭海活动目的就是为了风调雨顺、鱼虾满堂,因此会出现逢庙必拜的现象,所以除了海龙王、观音、妈祖,还包括关老爷、羊府大帝等其他海上保护神。
  2 岱山祭海的变化
  祭海活动是岱山地区渔民在长期的耕海牧渔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如今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祭海的地点也从码头、岸边转移到了祭海坛,祭海的时间逐渐固定集中下来,祭海的内容多以休闲娱乐型为主,传统的民俗文化也发生了变化。
  2.1 祭海仪式的简化
  过去,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航海和捕鱼技术落后,渔民对大海充满了敬畏和恐惧心理,正如岱山渔歌:“天呵天呵天呵,发风落雨不留情呵。海呵海呵海呵,浪打礁触呒人命呵”。所以渔民们出海之前都会举行隆重而严格的祭海仪式。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渔民可以依靠科学技术掌握出海捕鱼的规律,对海洋的掌控能力增强。同时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渔民也不再像过去一样重视祭海活动了,一些繁琐严谨的祭海仪规和程序也被不断地简化甚至省略,祭海仪式也完全地祛除了封建迷信元素。现在的祭海活动中,除了保留了请龙王、敬香等传统祭祀环节之外,还重点展示了谢洋放生、渔家千人宴等活动。
  2.2 祭海价值的升华
  从过去到现在,岱山祭海不管如何发展变化,敬畏自然的核心理念是不会消失的。过去出海渔民往往生死难料,出海前就会进行许多充满封建迷信色彩的活动,但是这也体现出了我们的先民朴素的生态观。现在伴随着社会水平的提高,岱山祭海在继承传统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出了人海和谐的内涵,这和过去相比,祛除了迷信消极的元素,推动祭海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过去,渔民们往往是匍匐在大海的脚下,缺乏一种主体精神内涵。这种情况在渔区的传统生产生活习俗中十分普遍,譬如渔船下水后妇女路过不可以跨过网,这会被认为是不干净;还有渔船上等级十分森严,连吃饭都有固定位置不能随意乱坐。后来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渔文化被赋予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内涵,譬如现在的岱山祭海增加了寓教于乐的因素,经常会组织一些民间文艺队外出巡演,满足了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2.3 祭海群体的多元化
  以前,祭海仪式的组织者和参与者都是当地渔民;不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过去的那种“家家都出海,户户开织网”的情况已经不复存在,渔民已经不再是岱山居民的唯一职业选择了,以渔家乐为载体的服务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当地的渔业人员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外来的渔民群体也逐渐壮大起来,岱山祭海的地域性发生了改变,祭海群体进一步的多元化起来。
  传统的祭海仪式变成了充满地域特色的海洋民俗活动,2007年,“岱山祭海”正式入选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2008年,岱山地区的“渔民谢洋节”被列入了第二批国家非遗目录的名单。也就是在在这个背景条件下岱山政府于2005年以东海海域休渔为背景,以民间谢洋仪式为特色,以“弘扬海洋文化、实现和谐发展”为主题,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海洋文化节。
  3 岱山祭海的传承
  从2005年开始的中国海洋文化节到现在已经举办了13届,岱山祭海已经从单体行为变成了一项大型群体活动,从一项民间自发活动发展成了一项政府组织的文化盛会,从渔家百姓的民俗活动转变成一项“政府搭台,经济唱戏”的多维度盛典。
  3.1 从民间到官方,注重文化推动岱山祭海的生态化发展
  通过举办中国海洋文化节,岱山祭海活动从简单的民间活动升级成为了政府参与的文化盛典。祭海文化与岱山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对传统祭海活动的升级,是对民俗活动的一种生态化发展。岱山祭海以保护传统渔村民俗为前提,注重民俗文化与市场相协调,一方面以传统为资源和根据,寻求传统的支持,另一方面超越和突破传统,对其进行解构,重新整合批判和创造,做好海洋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当地政府科学制定规划,将活动根植于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举办文化节庆活动扩大了群众参与程度。
  中国海洋文化节举办的过程中,传统的沐浴更衣、焚香祈祷、吉时出海等具有迷信色彩被完全的摒弃。同时周边地区还举办了海洋美术摄影、渔歌广场舞等一系列极具海洋韵味的活动,不仅为与会者和参与者带来了持续的海洋文化体驗,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交通、住宿、餐饮等消费市场的繁荣。
  3.2 从个人到社会,保护传统推动海洋民俗的大众化传播
  随着祭海群体的多元化趋势,岱山祭海也从个人行为变成一项社会组织活动,在这期间许多传统的民俗活动得到了保留和发展,并且通过中国海洋文化节这一平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历届海洋文化节中,许多古老的渔民习俗文化都得到了展示演出,不仅有舟山锣鼓、嵊泗渔歌、岱山船拳、舟山渔民号子这些非遗文化节目,还包括了木船制造、岱山海盐等一批传统制作技艺。
  文化是民俗活动的基因,民俗活动又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岱山政府通过对传统渔业文化的保护,从个人到社会,扩大海洋文化的合作与交流范围。对促进地方文化产业经济发展、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升地区和城市的整体形象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3 从单一维度到多维度,与时俱进促进海洋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在社会的变迁中,传统的渔业习俗不可避免的发生了转变,因此要不断的与时俱进。而民俗文化节庆就是推动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纽带,中国海洋文化节依托历史文化等资源,从时代背景和市场需求出发,不断丰富渔文化的现代意义,促使传统海洋文化的现代化。
  在发展过程中,岱山祭海也从单一维度发展成一个多维度载体。现在,岱山祭海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渔业民俗文化活动,它已经升级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经济交易平台。目前整个舟山地区正在以中国海洋文化节为中心,深度挖掘整合周边的文化资源,加强基础建设的建设力度,逐渐推动传统海洋产业的升级。
  4 结语
  从民间祭海到“祭海谢洋”大典,随着时代的发展,岱山祭海一直都是在传承发展。中国海洋文化节以海洋文化为载体,以海洋产业为依托,通过深度挖掘地区文化习俗,融合了时代发展的特色,不断探索市场发展的新模式,丰富发展了海洋文化的现代意义,推进了传统和现代的融合,推动了当地人文休闲渔业的发展;这一模式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升海岛城市的形象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万怀. 浙江海洋节庆文化品牌形象的塑造与提升——基于中国开渔节和中国海洋文化节的比较分析[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4(3):12-17.
  [2] 励东升,朱小敏. 传统渔文化资源的现代化转型——中国开渔节对传统渔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研究[J].海洋经济,2012,2(6):20-25.
  [3] 张莉.浙东海岛渔区海神信仰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学院,2014.
  [4] 钱张帆.岱山岛民间信仰与渔民生活——兼论民间信仰的现代意义[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461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