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房建工程中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应用解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我国房建工程数量的不断增加,房屋的质量问题数量也随之增加,其中最大的一项问题就是混凝土结构容易出现裂缝,这一问题直接影响着房屋的质量。如何解决混凝土裂缝问题已经成为了提升住宅建筑质量的首要问题。本篇论文主要讨论了后浇带施工在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希望可以为我国后浇带施工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房建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  文章编号:2095-4085(2019)05-0108-02
  后浇带施工是现阶段住宅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一项较为常见的施工方法。后浇带施工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了住宅建筑整体的质量与使用寿命。所以做好后浇带施工对于提升住宅建筑质量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并且后浇带施工所受到的影响因素众多,必须要在施工工作进行过程中对于施工细节进行严格把控以保证混凝土后浇带的质量。
  1  建筑工程中的后浇带施工的概念
  由于现浇混凝土结构在成型的过程中可能出现收缩情况与不均匀沉降的情况,导致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这样的裂缝对于建筑质量损伤十分严重,还有可能影响到建筑的使用寿命。后浇带的设置就是为了防止这一裂缝的产生。后浇带可以在建筑的基础底板,立面墙,结构梁等位置,后浇带是一条临时的施工缝,在施工后期要进行填补。后浇带将建筑结构进行了临时性的分割,等待建筑主体成型与热胀冷缩完全完成之后,再进行后浇带施工。
  2  后浇带施工技术的注意事项
  2.1  严格做好施工前期的相关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的充分与否直接决定了后浇带混凝土施工的效率与质量。如混凝土后浇带施工结束之后,应及时的进行模板与支护的安装工作保证混凝土的成型與稳定。如果施工前期没有准备模板以及支护,后浇带混凝土施工完成后的第一时间不能进行模板与支护的安装工作。会严重影响混凝土成型的效果与质量。做好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可以及时的将施工所使用的材料进行统计,提前进行准备,有效的保证施工的效率与质量。
  2.2  严格把控后浇带两侧混凝土质量
  在后浇带施工作业中,其两端混凝土的浇筑质量对于工程的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对此在进行后浇带施工作业过程中必须要加强控制,避免后浇带两端混凝土浇筑出现漏浆等问题,在进行施工作业过程中要通过钢筋支架钢丝网把后浇带的两端进行隔断处理,如果在地下室则必须要进行防水处理。在浇筑作业之前,必须要保障后浇带表面的清洁,对两端混凝土进行处理保持湿润。在整个施工作业完成之后要对混凝土进行适当的维护,要通过专业的人员进行后浇带清理,加强维护以及保养,避免后浇带出现腐蚀等问题。
  2.3  保证后浇带预留宽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为了保证建筑结构的整体性与稳定性,必须要使的整个建筑成为一个整体。为了保证后浇带施工之后建筑仍为一个有效的整体,通常需要对多出来的钢筋进行焊接连接。焊接工作对于后浇带的宽度要求十分严格,如后浇带预留宽度过大,对于后浇带混凝土成型质量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后浇带预留宽度过小,会使得钢筋的切割焊接工作十分不利。所以在进行后浇带宽度预留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地进行计算,所选择的后浇带宽度与建筑的建筑高度有直接的关系,通常是根据建筑的层数来确定。但是后浇带的宽度最大不应超过7m,如超过这一标准,十分容易出现后浇带内部钢筋变形的不利情况。另外好要充分考虑施工现场可能对后浇带施工产生影响的因素,如温度,湿度,气温变化情况等等一系列的影响因素。当这些问题全面考虑完成之后,在进行后浇带宽度的合理选择,以保证工程质量。
  2.4  后浇带施工完成之后严格做好混凝土的养护工作
  养护时间应根据具体的施工工艺来确定,如正常施工只需要进行一周的养护时间即可,如施工过程中加入了一些化学原料来辅助施工工作的进行,那么应根据具体的施工情况来延长混凝土养护时间。另外还要在未养护完成的后浇带混凝土周围设置明显的经济标志,避免出现人为的踩踏混凝土的情况。在后浇带混凝土的养护工作完成之后,还应对混凝土的模板进行彻底的拆除,不可出现遗漏拆除不完全的现象。
  3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进步,建筑行业也迎来了自身发展进步的黄金时期。随着建筑工程数量的直线上升,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也暴露了出来。混凝土裂缝是其中最为常见的问题,经过建筑工人的不断的努力与尝试,研究出的后浇带施工方法十分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虽然后浇带施工技术能够有效的解决混凝土结构的裂缝问题,但是后浇带技术所受到的影响因素也是很多的,所以在混凝土后浇带的实际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对于细节严格把控,认真做好混凝土后浇带的施工工作,以保证混凝土后浇带的施工质量与建筑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石旭辉.房建工程中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J].四川水泥,2017,(07):230-231.
  [2]王小军.房建工程中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应用探讨[J].山西建筑,2017,43(12):191-19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51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