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景德镇看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抚摸着窑壁上的砖缝泥土,仿佛可以想象挛窑师傅一点点用手指修砌瓷窑时的虔诚。“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青花瓷就像浴火的凤凰,从厚重古拙的包裹中慢慢显现出它的神秘……
  
  “不知从何时起油然而生的对青花瓷的敬仰,或许它的千年古窑蕴含的多少秘密令你心驰,或许它的色白花青令你魂飞萦绕,或许它的细腻如丝中包含的多少沧桑令你着魔,我的内心中有一种冲动去接近它,欣赏它,拥有它……”
  或许是我和朋友都怀着对青花瓷的向往,才会突发奇想地决定开车从北京去趟景德镇。一路上听着周杰伦的《青花瓷》歌曲,想象着回来时后备箱里将会满载着多少色白花青的精雅!
  
  过手七十二,方可成器
  
  景德镇的朋友雅医早早就等在了高速出口,虽然从未谋面,但是他在网络上发表的景德镇制瓷摄影作品早就拜读过,艳羡过。所以这一趟景德镇探秘之旅由他带领。想马上看到制瓷作坊的心情急切而兴奋。走进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最让大家迫不及待的还属全世界目前保存最完好的300担规模大型蛋形柴窑――清代镇窑,始建于距今约300年的清朝乾隆初年,由于它的独特性,人们把它称为“景德镇窑”,简称“镇窑”。1995年停烧后沉寂多年,2009年,古窑民俗博览区重新修复镇窑窑炉,10月份国际瓷博会期间,镇窑点火复烧,获得成功,荣获“世界上最大的柴烧瓷窑”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走进古朴幽暗的镇窑窑房,时光仿佛倒流百年:被踩得溜光的黄土地面,粗大遒劲的木构架,周身被一箩箩烧瓷器的陶制匣钵所包围,窑炉内部拱形高耸、狭长,内壁上仿佛还闪着釉面的光泽。抚摸着窑壁上的砖缝泥土,仿佛可以想象挛窑师傅一点点用手指修砌瓷窑时的虔诚。“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青花瓷就像浴火的凤凰,从厚重古拙的包裹中慢慢显现出它的神秘……
  看多了瓷器商店中色彩艳丽的成品,到古窑区的传统作坊中竟眼前一亮,一排排色彩柔和纯净的瓷碗、瓷瓶坯子整齐地码放在木构架的隔板上,未烧制的瓷坯宛如豆蔻未开的少女,没有了釉彩的华丽外衣,只有静雅的细腻线条。看着老艺人们一点点的雕琢和描画,对以前远离我们的青花瓷,突然有了最亲切的认识。一块块的土坯,经由老艺人们的妙手,用最传统而实用的工艺,焕发出了最经典的美丽,心里不由得对老艺人们敬佩有加!
  “过手七十二,方可成器”说的就是一个瓷器制作好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泥料淘洗、炼制、揉泥后的第一道工序就是拉坯,一件瓷器的成型最主要就是拉坯的技术了,只见王炎生老师傅的一双妙手从旋转的泥料中一点点拉升,几经反复,一件浑圆的大碗就像变魔术一样跃然在眼前,闪着光亮的瓷泥润滑着人们的心灵,禁不住轻轻发出“啊”的感叹!王炎生师傅凭借着一辈子练就的绝技,成为了景德镇第一位享受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津贴的传人。
  “利坯”师傅陈圣发老人坐在陶车上,双手拿着一根木棍,一边熟练快速地搅动着辘轳车,一边还不忘了朝我们微笑示意,慈祥的笑容背后,谁能体会81岁的老人70年坎坷的利坯经历呢? 他10岁到景德镇学徒,十分辛苦,先从打杂做起,到19岁才“脱手”出师独立做工。在景德镇你学徒时做什么工序,到老都还是做那道工序。利坯就是在旋转的陶车上,把坯体上多余的部分镟掉。师傅修一个碗需要4把坯刀,每一把刀有3个步骤,每个步骤要学3年,工艺学起来非常难。利坯时,要屏住呼吸,为测定所利坯体厚薄,用手指轻轻弹击坯体,并细心听其发出的响声,从响声大小来判断坯体各部位厚薄。景德镇瓷器有个特色“薄如纸”,就是靠利坯这道工序来完成的。
  来到彩绘作坊前,如果不是旁边摆放着色彩艳丽的蓝色青花瓷器,你可能难以想象师傅们在坯胎上描绘的是怎样一幅精美的图画。含氧化钴的颜料,在陶瓷坯体上呈现的竟然仅仅是灰黑色的纹饰,就像胶片时代摄影得到的底片,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来憧憬经过1300度高温烧制后的青翠色彩!传统的青花瓷纹样细腻,运笔流畅,宝相花、缠枝莲、回文等图案一直延续至今。现代青花瓷更注重泼墨手法、写意手法等综合艺术表现力,具象或抽象,细雕或写意去表现“白地蓝花”这种特殊的质美。
  景德镇的四大传统名瓷除了青花瓷、青花玲珑瓷外,还有颜色釉瓷、粉彩瓷。而粉彩瓷中珠联璧合了扒花工艺的粉彩轧道瓷更是锦上添花!透过雍容华贵的粉彩瓷瓶,头发花白的张文月老艺人正聚精会神用纤细的钢针雕刻着什么,还不时地用嘴吹一吹雕刻下来的粉末,近前仔细观看才恍然,原来那“绣花针”下正拨划出细密匀称的凤尾纹花样,再细品旁边的粉彩瓷瓶,花鸟图案下果然有精致的纹理质感。难怪张文月师傅被世人称为“扒花大王”!他现为国家非遗名录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优秀传承人。但在荣誉的光环下,张师傅其实是位聋哑老人,11岁学徒,60年安静寂寞的扒花世界里,唯有这至极的粉彩瓷诉说着他精湛的技艺吧?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当你看到釉料时,你肯定想象不出像豆浆一样的平实色彩怎么会为瓷器穿上如此华丽的外衣。“白如玉”的细腻质感真的就靠蘸釉师傅把碗在釉料里这么荡来荡去,就轻松造就了?
  小柴窑是为游客们真正体验“火的艺术”,完全按照镇窑规格缩小而建的。我们赶到那里时,已经装坯满窑,师傅正在用砖块封堵窑口,只留下送松柴的观察口。这次的把桩师傅胡家旺在景德镇可是位响当当的非遗传人!14岁来到景德镇当学徒工,而立之年才开始学习烧柴窑,“十年可以培养一个大学生,但十年很难培养一个把桩师傅。”景德镇现存的柴窑大部分为胡家旺设计建造。景德镇窑工有一句俗语:“一满二烧三熄火。”它概括了柴窑烧成技艺的三个方面,即码匣满窑、投柴烧炼和适时熄火。在长达近1天的时间里,窑工需要不间断地加窑柴烧炼,在没有任何现代化仪器监测的情况下,他们要用一双“火眼金睛”观测窑膛温度,凭借经验掌控火候,并用两天时间将窑温降下来。由此可见柴窑烧成技艺的精深,要掌握这门技术,绝非一朝一夕可就。
  下午四点小柴窑开始烧制,胡师傅稳稳地坐在窑口,看着徒弟们添柴,慢慢窑口显出了橘红色的火光,看起来就像一个张开大嘴、瞪着双眼的人脸,非常可爱。把桩是“太聪明的人做不了,太笨的人也做不了。”胡家旺师傅的这句话在我们第二天一清早再来拍摄炉火时就体会到了,确实非常辛苦!整晚未睡的徒弟们,被窑火映红了脸庞,胡师傅也是天没亮就又来到小柴窑,不停地观察火候添柴。
  两天以后,我们立刻就杀回到小柴窑,窑火已经熄灭、降温,伙计正从窑炉内一件件地往外搬青花瓷瓶,放在窑口的木头条凳上。老板仔细地检查瓷瓶足底的质量。我钻到窑炉内亲眼看着伙计们把陶匣打开,从里面小心翼翼地拎出大青花瓷瓶,禁不住上前摸了摸,手指温润的触感动人心弦,这可是瓷瓶出窑后被第一次抚摸,“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色白青花果然在眼前绽放。
  
  流水作业,叹为观止
  
  在景德镇的新都民营陶瓷园的作坊内到处是巨大的瓷缸和圆桌台面,我们惊讶于如此巨大的瓷缸的制作过程。据陶瓷园作坊的徒弟说,近一人高的瓷缸只能由经理本人来制作,需要三次拉坯才能最终完成造型。这样规模的瓷缸,别说烧制,连移动都很困难,需要召集陶瓷园里面十几个工人一起搬抬才能稍微移动到烧窑的台面上。通过轨道由徒弟用力推移到巨大的天然气瓷窑中。在这里还发生一件很有趣的故事呢。作坊里的徒弟招呼我说:“快来看呀,难得一见!”当我跑来时,工人们刚好抬完了大瓷缸,纷纷走下平台,我遗憾地大呼:“再抬一次吧!”,工人们都大笑起来说:“开玩笑呀!”我还不死心,依然舍不得走,于是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徒弟往烧窑里顺着轨道推移平台时,我发现瓷缸刚好要和窑的顶端碰上了,徒弟连忙上来观察,瓷缸稍微左偏了一点儿,真是推不进去了。于是徒弟笑着说:“让你说着了,还真得再抬一次!”已经四散了的工人又被重新召集起来,走上平台,一人拽着白布条的一端,由徒弟看着尺寸,小心翼翼地一齐使劲儿,几乎是一厘米一厘米地抬起放下轻轻移动到合适位置。
  景德镇仅存的一家国营光明玲珑陶瓷厂大部分的业务是生产日用陶瓷,瓷厂内非常壮观地摆放着无数的各种瓷碗,令人叹为观止!工厂依然保留了流水线作业的模式,比传统作坊的工序要简单很多。花边也不再是手工描绘,而是用一个印章样的模子,蘸了蓝色颜料在碗边旋转一圈就印好了花纹,快速而简单。我比较好奇有着半透明花纹的玲珑青花瓷碗是怎么制作的,厂里的工人师傅特意带我们去演示了一把:只见师傅把一大块陶泥扔在一个绷着条条钢丝的方盒子内,陶泥立刻就被钢丝切成均匀的几块,将其中一块放在一个碗形容器中,用机器一旋,就出来了一个瓷碗的坯子,将碗坯扣在一个铜质的模子上,铜模上有一些米粒大小形状的小柱子,一按机关,小柱子突出来就把碗坯穿透,形成了透空花样。釉工再用釉料填补镂空花纹部分,烧制出来的瓷器就会晶莹半透明,玲珑好看了。
  回家的旅程变得轻松而“沉重”,后备箱里果然如我们所愿,“薄如纸、声如磬”的薄胎大腕,描绘着细腻花纹的小柴窑花瓶都被小心地包裹着。每个人的心里似乎也怀揣着那朵初妆的青花,眼带笑意,憧憬着镇窑的炉火什么时候会再度燃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38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