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怎样避免母语教育被边缘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立根

  这次举办的两岸语文教学恳谈会很有深意。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说,会议贯穿“热爱母语”的理念。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命题,因为我们今天正面临着母语危机,要在全球化背景下,维护民族文化的根基,必须紧紧抓住“母语”这一关键环节。中学语文教育,母语教育,正因此而显示了它的特殊意义。台湾木铎学社社长陈汉强也说,目前两岸的语文教育都面临一定危机,学生的语文程度有所削弱,很多台湾老师对此都非常愤慨。因此,两岸语文教育交流与合作大有可为。
  事实也是如此,昨天台中的李联华老师在台上,声情并茂地诵读了李白名篇《将进酒》,台下有的中学生在赞赏之余,却过来打听作者是谁;可他们口头语“爽”、“High”等一些流行词语却像流行疾病一样,迅速地在两岸年轻学生之间“传染”开来……出席这次恳谈会的台湾知名女作家曹又方女士也说,适当汲取网络和外来语言,对于母语发展固然有利,但是“泛滥”使用,却不能掌握传统中华文化的精髓,这也是两岸在母语教育方面所遭遇的一大困境。
  我们的语文教育具有先天的民族性,语文教育实质上就是民族人文精神的教育。它能唤起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涵养民族文化精神和智慧。“汉语家园”是“精神家园”题中应有之义,可以说,母语是一个人永远的皈依。从本质上说,语文教育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语文技能训练过程,而且是一个陶冶性情、培育精神、塑造人格的文化过程。可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对于语文的热爱,远不如外语、电脑和数理化;曾有一位大学生写信问中科院院士、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作为一名中国大学生,为什么通不过外语等级考试就拿不到学位,可对于自己的母语中文,如果错字不断,语法不通、辞不达意却能顺利毕业?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的全校学生语文测试中,考得最好的是本科生,最差的却是博士生!”杨院士说,这些情况反映出高校对基本人文教育的忽视,以及部分高级人才本身知识结构的不合理。
  其实这是整个社会风气使然。现在,一说起人才,就是只问其外语、电脑的水平如何,很少问起母语水平。学校门口的文具店里什么东西卖得火?据《每日新报》报道,是磁盘和打印纸,因为越来越多的学生已经懒得动笔写字了,于是一些学生小小年纪就出现了会读不会写、提笔忘字的毛病。如今,升高中,考大学,外语要笔试、口试加听力测试;评职称、要晋升须过外语关:聘请了外籍教师的学校就身价百倍;就是办夏令营,语文夏令营门可罗雀,外语夏令营,即使收费高昂,也门庭若市。在中学,对英语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对其他学科的重视,只有英语,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物力组织笔试、口试和听力测试,而且成绩全部计人高考总分;汉语就没有如此待遇,不仅不考普通话,就算汉字写得“惨不忍睹”,也无所谓。现在有不少中学生把在作文中点缀几个英文单词看成一种时尚,这种情况在初、高中都存在,学生表达酷的感觉、调侃的意味、新奇特殊的心情,不时会用到英语单词,学生在引用英语名言、外国人名、电影名时会直接用外语表示。显然,这是一种炫耀。媒体亦然。“一张VIP,看两场动物show”、“卡拉永远OK”,什么“中国的MPA”、“中国的MIT”等等,叫老百姓摸不着头脑,连中央电视台台名也叫“CCTV”。这些中英文混杂的语句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报纸、杂志上,出现在人们的口头。在中宣部新闻局与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联合举办的座谈会上,十几位专家学者呼吁:规范外文使用,维护祖国语言健康发展。与会专家学者认为,随着对外交往的增多和互联网的普及。中文夹杂使用外文词汇原形、缩略形式以及字母词的现象在大众传媒、出版物中出现得越来越多,已经成为社会问题,这不利于民族语言的健康发展,在口语中使用还会造成歧义。
  当然,我们要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和先进技术,把英语教好,是开放改革、富国强民的需要。但是,中国人的学校首先要把汉语教好,语言文化是一种民族情结,中华民族的千年文明需要一代一代人的传承。学校的语言教学,不仅仅要教会学生正确使用语言,还要培养学生对一种文化的归属感和民族尊严。有人说,“母语教育”是学科之母,这不仅因为它是“基础的基础”,更因为其本身承载着中华文化,有其丰富的真善美活力,培养人对真善美的向往之心是母语教育的使命。人很容易被流行所蛊惑,被时尚所俘虏,因而当今的母语教学更要唤起学生对母语的敬重和珍爱,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祖国的语言文字。
  其次,应试教育对于语文教育影响加深,题海战术等已经让语文教育退居到最原始的状态。目前两岸青少年对于母语的冷漠,与20世纪六七十年代那种热爱程度不可同日而语了。
  作为母语的汉语是两岸交流和沟通的基础,也是对中华民族认同感的体现。怎样避免母语教育被边缘化?我以为,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科技发展和传播手段的进步,母语传统肯定将受到外语和网络等强势语言的冲击。应当从母语教育自身求变开始,传统与现代结合,文言文与白话文同步,以及更为灵活和新颖的授课方式等,都可以让母语教育适应变化,并继续发展下去。
  昨天晚会上,台中明道中学的陈联华老师在演讲比赛的才艺表演中,朗诵了竖笛伴奏的诗经《蒹葭》和现代诗人郑愁予的《错误》,传统与现代诗歌名篇在流淌的琴瑟声中打动了现场许多听众的心。这就是美妙的母语教学。陈联华老师认为,文言文等古文知识,对于增加中学生的知识涵养和语言表达等能力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她希望两岸继续加强在中华传统文化教学方面的交流。
  其实,相对台湾岛内,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教学份量并不重。一直以来,中学语文课本中文言文比例不大,只有近年来才逐步提升。相对于中学语文课改之前,文言文所占比例已经从20%提升至30%左右。培养学生的古文学习阅读能力,对于提升母语传统的归属感和民族尊严自豪感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当然,过去的文言文教学只是一种“知识获得能力训练”的过程。由于某种原因,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存在对传统文本解读的某些误区。我们常常为了去其糟粕而进行简单盲目的批判,并没有把它看成一个传承文化的过程。由此带来的问题是语文无法涉足智山慧海。其实,这个过程浸染着文化的精髓,饱含着丰厚的文化意蕴,跳动着生生不息的文化脉搏,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质和文化功能。一般人都认为老庄提倡无为,是消极的,因此对老庄不屑一顾。而实际上,老庄的文化思想,包括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整个文化,道家的许多经典著作都精辟地道出了社会和自然的发展规律。如《道德经》这部道家经典作品中的观点博大精深,其理论包罗万象,能跨越时空应用世间万物。《庄子》这部文学成就很高的哲学经典所阐述的人生观、世界观是如此之精辟,以至于可以治疗现代人的精神空虚之症。《庄子》一书中早就具备了“自由平等”的观念,其思想之先进可见一斑。《孙子兵法》是一部以道家哲学为理论的兵法,堪称众兵法之纲,其军事理论沿用至今,其正确性仍被证明是无懈可击的,倍受各国军事家推崇。纪晓岚用“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八个字进行了概括。“广博”是包罗众多,“精微”是精细到极点,微妙到不可思议的境界。如果我们了解这一点,在解读《逍遥游》、《秋水》等文本时就更易深入了。
  何谓教育?《学记》中说:“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其“化”即是教育、教化,“学”即是文化、学问,应该说真正的教育是文化的教育。而语文教育更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特性与情致。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育的过程既是一个文化传承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生成的过程。语文教育与文化精神密不可分,息息相关。什么是文化精神?孟子说:“仁义礼智根植于心。”(《孟子・尽心上》)文化精神是语文教育的灵魂,文化精神是语文教育智慧的生成与勃发的土壤。
  参加这次恳谈会的专家,如福建省社科院院长张帆、台湾知名作家曹又方、福建师大文学院教授孙绍振等学者都认为母语教育对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和素质培养至关重要。大家认为,在母语教育改革方面,两岸的动向是一致的,今后两岸都要进行更多交流与合作。
  这次海峡两岸语文教师恳谈会旨在呼吁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关注母语的人文精神,关注母语的民族精神,关注母语无与伦比的文化功能,从而循着母语的导引,走进博大精深的文化世界,走进丰富多彩的母语世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093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