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特色产业到特色栏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熊星星

  产经新闻到底该怎么做?
  
  经济发展要抓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新闻作品也要抓特色,没有特色也一样没有竞争力。
  但特色到底该怎么抓?湖北日报周刊部开办“一县一品”栏目以来,通过《资丘木瓜,“血统”纯正获同仁堂亲睐》、《“一致魔芋”:定制产品黏住海外客户》、《钟祥蟠龙菜:地域美味接受市场大考》、《鄂州沼山:引种胡柚寻俏销之路》、《“胡柚婆婆”廖友贤》等稿件,对理解栏目的特色和写作特色有了一些体会。
  把特色资源变成特色产业――一个时代的命题
  资丘木瓜的采写,起因是偶然听一位专家闲聊到这个话题,他充分肯定资丘木瓜的品质很好。有了这个由头,我们就不由地想知道,它的品质究竟好在哪里,它的特色到底在什么地方,是否形成了市场竞争力?随后在采访过程中我了解到,资丘木瓜发源地――榔坪镇,有着种植木瓜的历史传统,但过去由于交通不发达,外界难以进入这个区域。这本来不是一件好事,却反倒让榔坪镇的木瓜保留了自己纯正的“血统”,保留住了自己独有的特色。恰恰是这里的封闭,使资丘木瓜从未被其它品种同化,于是药理性至今保存完好,也就大受市场欢迎。
  在长阳,政府领导也正把资丘木瓜当做特色产业加以发掘。道理何在?因为我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气候变化的多样性,造成了物产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物产的差异性就构成了市场竞争力的差异性。市场对物产品质的要求,实质上是对物产特性的要求。所以,在任何市场上,特色产品总比“大路货”受欢迎。我省提出,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也就是这个道理。可以说,把特色资源变为特色产业,是市场经济时代一个共同的命题。长阳正是在抓住自己的特色产业,谋求区域经济的发展优势。这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条路径。
  正因为这个问题具有全局性的特征,部主任要求我主持开办“一县一品”栏目。这个栏目实际上也是一个特色栏目。我体会,经济报道,特别是产业报道,怎么深入到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去,深入到经济细胞的活动中去,也是需要抓住特色做文章。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作品和市场商品一样,没有特色一样不会受欢迎。通过这个栏目,分析资源的特殊性,分析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性,为各地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新闻本身也就有活力了,也有特点了。所以,创办“一县一品”栏目的目的,就是使新闻作品和经济发展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使这个栏目成为新闻作品中的“特产”,给读者一种新鲜感和亲近感。
  寻求特色,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新闻写作的客观要求。
  
  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一条普适的原则
  
  资丘木瓜所以受欢迎,在于它纯正的药理性;沼山胡柚的竞争力,在于它的品质超越了常山胡柚;一致魔芋之所以有竞争力,在于科技和龙头企业的结合;蟠龙菜能够流传至今,在于工艺的不可复制。每个特色产品,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这种独特之处,就是它独有的竞争力。
  “特”是特色产业的灵魂,是个别区别于一般的标志。同理,新闻作品,抓住特色做文章,文章才有看头。
  作为产业报道的一名新手,我也试图作一点新的尝试。
  在资丘木瓜稿件写作中,我采用了一种比较不同的开头――
  2008年3月25日上午,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榔坪镇农技服务中心。“咚咚咚……”一阵轻轻的敲门声吸引农艺师覃江文抬头,只见一位30多岁衣着朴素的男士站在门口。来人自我介绍:“我是安徽中医学院药学院副教授彭华胜。”
  这是一段场景描写,看到这里,读者会想:一个普通的农技服务中心,一位副教授为何事大老远从外地寻来?有了这样的疑问,就成功抓住了读者眼球,吸引他们往下接着看。
  写钟祥蟠龙菜,我受主任和同事的启发,在文章结尾配发了一则记者手记:并非每个地域特产都需规模化。通过这个手记,不仅强化了蟠龙菜的美味秘诀来自于纯粹原始的手工制作,也鲜明地提出自己观点,意在纠正很多地方为发展经济一味追求“规模”的误区。 蟠龙菜的价值不仅在于历史,更存在于耐心细致的手工制作中。它的市场之路,依赖于传统工艺的继承。
  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是产业发展的规律,又何尝不是新闻写作的规律呢?
  不同的特色产业有不同的路径――一个永恒的真理
  由于资源禀赋的不同,任何一种特色资源变成特色产业的路径都是不一样的。
  一致魔芋,靠科技和龙头企业;蟠龙菜,靠原始的手工操作;木瓜,靠种植的纯正;胡柚,却可以成为一个产业的集群。
  文章亦然。自古以来,文无定法。有如此产业不可能是彼产业的翻版,此文章不应该是彼文章的复制品。
  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比如,不可能用发展种植规模、开发科技新品的魔芋产业发展模式,把蟠龙菜一下提高到产业现代化高度;也不能用专注于保持资丘木瓜的纯正性来保存其经济价值的方式,把其他产业禁锢在封闭运行的层面上。
  采写一县一品,无固定模式、固定路径。开头结尾,也无需套用固定模式。认识路径不一样,文章写法应随机而变。
  如《“胡柚婆婆”廖友贤》这个人物特写,最初是出现在《鄂州沼山:引种胡柚寻俏销之路》一文中。倔强婆婆执着抵抗住了各方压力,终于保护了一度生病的胡柚,让它们有了继续生长的机会,终于成长为当地特色产业。这个感人的人物,当初不管是否写在胡柚寻俏销之路一文中,都能反映当地从特色资源到特色产业的发展思路。但这位廖婆婆在胡柚发展中起过的重要作用,写出来能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于是我将她放在了文中,写了“得亏有个胡柚婆婆”一段。结果证明,这一段读者是关注的。正因为如此,才引出了这篇人物报道。
  同样,钟祥发展蟠龙菜有自己的苦恼。蟠龙菜的最佳味道,其实靠的是“刀耕火种”一般的手工操作,这才是最适宜它的状态,是充分展现它最美好味道的状态。同时,它还具备不可复制性,只要一出了钟祥,别处的水土就硬是盘不出这道菜。在写作中,我突出报道了它的这一特点,也针对这一特点提出了“并非每个地域特产都需规模化”的观点。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个永恒的真理,适用于产业发展,也适用于新闻写作。
  (湖北日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246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