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日本物语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査美兰

   摘要: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关系一直很紧张,抗日战争后尤甚。如今两国的冲突仍是不断。中国人一直停留在日本对华侵略的阴影中,提防日本,我们对日本也是所知甚少。但是,我们又都在强调日本是一个很优秀的国家,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所以,了解日本很有必要。
  关键词:日本 菊与刀 变化
  以前喜欢看中国拍摄的有关抗日战争电影电视,其中的日本人都被刻画的无能、胆小如鼠,看着我们的民族英雄将小日本打得落花流水是最让人痛快的事。但现在这类影视剧看得多了,就会感觉很无趣,甚至反感,就如前些日播放的《举起手来2》,剧中的日本人还是被刻画得很滑稽。虽然笑点多多,但看完之后就感觉郁闷(虽然这是电影艺术,但我还是想说,难道日本人就那么的不中用吗?)。据说日本已经把中国放在手术台上多次,他们比中国人还要了解我们中国人。我们也要不断了解与我们一衣带水的日本,所以我翻阅了一些有关日本的书籍,之后虽然仍对日本了解的不透彻,但我对日本有了新认识。
  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从一个美国人的角度深刻揭示了日本人的性格,很多人评价此书从本质上介绍了日本。在此书的开头,作者就揭示了此书的目的:认识让人感到费解的强大对手――日本,再考虑如何对付它。美国政府动员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研究日本,《菊与刀》这本书就是受美国政府委托研究的结果。书中指出,日本在发展中积累了其独特的国民性格,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两者的结合正好象征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由此入手,作者用十三个章节,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岩松看日本》从日本各界的权威人士眼中看到了日本的聪慧、勤劳、纪律,此书给了我一个感性的日本。我的很多疑问都从书本中得到了解答。我要从我的疑问出发:
  1 日本为什么要侵略中古国?
  我们通常说的原因是日本国内的资源等匮乏,不能满足日本快速发展的需要,而生产又急需开拓海外市场。于是,日本的目光瞄向中国大陆,制定了所谓的“大陆政策”。那日本是怎么定性自己的“大陆政策”的呢?
  在《菊与刀》中,作者指出日本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国家,天皇在国家有着绝对重要的地位。二战期间,他们的空军“神风特攻队”,甚至以自杀的方式攻击美国军舰。这表明军人对天皇陛下的效忠。天皇和日本是分不开的,天皇是日本国民的最高象征。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回忆二战失败后的情景:“19845年8月15日,裕仁天皇第一次在电视台讲话,亲口告诉他的臣民要放下武器。大人都围在收音机前哭着。孩子们都在外面积满灰尘的路上,低声说出心中的疑惑。最令他们感到困惑和失望的是天皇居然用人的声音说出了话。就在某个夏日,那最令人位居,无所不在的可怕力量突然变成了普通人,叫人怎么相信。”时至今日,天皇仍在日本社会中举足轻重,2009年奥巴马访日时,曾对天皇的九十度鞠躬。日本人对天皇有着近乎神般的崇敬和忠诚,几乎成为一种准宗教。而在宗教中,神的发言是没有人可以质疑对错的,这就为日本的战争找到了借口。所有的屠戮都可以以对为天皇忠诚找到借口。森严的等级制度下,他们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维护等级制度,为了维护当前的“各得其所”(日本人认为“大东亚”诸国是同一人种,日本应当首先将美国、英国等国,从这一区域内驱逐出去,使之“各得其所”)的局面和效忠于天皇。日本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这种文化中没有原罪,没有忏悔,也不需要原谅。
  从文化内涵上看,日本文化中有强烈的负恩感。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恩情根是一种让人难以承受的情分,因此,必须倾尽全力去偿还。日本人对大街上发生的事故一般不大理睬,并不只是因为缺乏主动性,而是因为他们认为,除了官方警察以外,任何人随便插手都会使对方背上恩情。在日本,乐于受恩仍非平常。他们不喜欢随便受恩而背上人情债。既然知道帮助别人会便当事人感恩领情,人们便都不积极乘机插手,反而慎重对待。因为他们知道,在与近邻和旧等级关系打交道中,受“恩”所带来的麻烦。作为从中国那里承受文化恩泽的国家,日本一直对中国怀着复杂的心理,既感到难以偿还,又对近代中国的沉沦感到羞辱,这种羞辱来自于其自身国力的增强,由此感到曾收到过这种国家恩惠的可耻。这种复杂的心情由各得其所的借口成为发动侵华战争的内在原因。它要为中国重新确立自己的地位,就是作为日本的附庸,并把这作为报恩的一种方式。在日本人战俘中,连最不好战的人,也很少指责日本对大陆和西南太平洋地区所怀抱的目的。
  2 日本人在战争中表现如何?
  日本人信赖精神,他们在战争中高呼:“在这场较量中,物质力量注定必将失败。”他们说,精神就是一切,是永存的。物质当然也是不可缺少的,但那却是次要的,瞬间的。甚至闹出笑话:食物越是不足,我们就越要用其它方法来增强我们的体力,比如必须用额外消耗体力的方法来增强体力。
  正是在这种意识形态的鼓舞下,日本人在战争中表现出了视死如归的精神。在战争中,日本军队中没有一个受过训练,能够在战火中搬运伤员进行抢救的救护班,也没有系统的医疗设施,如前线救护所。对医疗品补给的关注就更加令人慨叹了。在某些紧急情况下,伤病员干脆被杀掉。甚至负责的军医往往在临走时,先将伤病员全部枪杀,或是伤病员自己用手榴弹自杀。荣誉就是战斗到死。在绝望的情况下,日本士兵应当用最后一颗手榴弹进行自杀或者是赤手空拳冲入敌阵,进行集体自杀式的进攻,但决不答应投降。在日本人看来,当了战俘就已经是奇耻大辱。
  3 日本人在战后有何表现?
  二战结束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陆续采取了诸如解散日本军队、逮捕战犯、推进民主化等一系列措施。随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对日政策也相应发生了重大变化,从遏制转为扶植,培植强有力的日本政府,重新武装日本,使其成为美国反共战略的急先锋和亚洲的盟友。天皇得到保留就是一大见证。
  战后日本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日本大多数人认识到军国主义已经失败。但对光荣史的崇拜在所难免,他们也会参拜靖国神社,崇敬历史名人。对于日本修改教科书的内容一事曾亚洲多国及日本国内的反对。我们反对是因为要求日本不要忘记历史,不要忘记自己的罪过;日本国内人士则是要求自己正视历史,不能逃避。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交往日益增多,人员(包括政要学生、商人等)往来密切,希望两国能互相包容,友好交往。
  参考文献
  [1] 赫伯特・乔治・威尔士.《大国的崛起》,2007年5月第一版
  [2] 门洪华.《中国:大国的崛起》,2004年12月第一版
  [3] 《大国的兴衰》,国际文化出版社,2006年1月1日第一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65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