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觉破藩篱,另辟蹊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邹燕

  摘要:翻译学界在有关要不要建立翻译学这个问题上一直推撞纠缠,不少译界学 对此问题也是老生常谈。而当“众人皆醉”,随大流而“纸上谈兵”之时,谭载喜教授则清醒冷静,觉破藩篱,另辟蹊径,意识到翻译学界的当务之急应该是对翻译学理论作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论述,通过解决具体层面上的问题来推动翻译学的发展。本文试图就该书主要内容和特点作一评述。
  关键词:翻译学 框架 内容与内涵
  
  一、概述
  谭载喜编著的《翻译学》出版于2005年9月,由武汉中远印务有限公司印刷,湖北教育出版社发行,全书共357页。作者谭载喜,湖南涟源市人,毕业于湖南师大,之后赴英国埃克赛特大学留学,获语言学硕士学位,归国后执教于湖南师大,后调入深圳大学。1996年至1998年赴香港城市大学任研究员,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同时兼读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应用语言学博士,于1999年3月获得学位。现任深圳大学外语系教授。
   作者在《翻译学》前言中称:我们与其在到底“要不要翻译学”、“有没有翻译学”、“翻译学究竟是现实还是迷梦”的问题上推撞纠缠,或在“翻译到底是艺术还是科学”的问题上老生常谈,倒不如把精力放在译学框架内部具体层面(如翻译理论构件、翻译传统比较、语义及文化比较层面)的研究上,通过对这些具体层面和具体问题的研究,来充实译学框架的内容与内涵,促进译学理论的健康发展。①由此可见本书作者已跳出困扰翻译学术界多载的樊笼,站在更高的起点,审视译学建设,强调对翻译学深层次的思考,并开始着手于翻译学发展中诸多实质性的基础性开拓工作。在本书的序中,许钧学者谈到:谭载喜在其著作前言中的这段话,我们可以理解为他对译学建设的一种立场,也可以理解为他对译学探索的一个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②谭载喜先生也在前言中提到:本书的撰写,即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进行的。③至此,该书的研究主题已毋庸赘言,即对翻译学理论的一个较全面系统的论述。
  翻译活动由来已久,中西翻译史上都出现过几次翻译高潮,但主要都是翻译实践的高潮,对于翻译理论基本上少有人问津。二十世纪以前西方有少数的翻译家将目光投向翻译理论研究,然而成果甚微,但也不乏有像多雷(Dolet, 1509―1546)、泰特勒(Tytler, 1747―1814)、 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1768―1834)之类的翻译理论大家。这一时期,我国翻译理论的发展则更为落后。自二十世纪以来,情况有所改观,在西方翻译理论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翻译界学者也不甘示弱,迎头而上,纷纷投入翻译理论研究,成果赫然。这一时期,有关翻译学理论的著作及论文为数不少,极大地填补我国在翻译理论这方面的空缺。我国学者董秋斯在1951提出了建立翻译学这个主张。在他写的《论翻译理论的建设》一文中,指出:我们要完成两件具体的工作,写成这样两部大书:一、中国翻译史 二、中国翻译学。④尽管学者董秋斯提出了建立翻译学,对我国翻译发展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但是在他的文章中却没有对翻译学基本框架的内容作进一步的阐述。1988 年我国首次以《翻译学》命名的专著出版, 黄龙先生以其深厚的中外文功底和几十年的翻译教学与实践, 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翻译的界说、属性、职能、准则、矛盾及可译性、等值性、准确性等问题。黄先生明确提出了翻译学是以门独立学科,认为翻译学有其完整的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手段,然而遗憾的是没有对翻译学的体系作深入系统的论证。⑤张振玉著的《翻译学概论》(1992)主要讲了中国佛经,明清及清末民初之翻译及译论。张振玉先生所著的这部书注重实践性,全书针对具体的翻译问题,给出许多恰当的例证。但书中对于什么是翻译,什么是翻译学,却没有给出答案,总体上给人感觉比较粗略和片面。⑥刘重德学者在黄振定编著的《翻译学-艺术论与科学论的统一》(1998)一书序中谈到: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部翻译理论专著。具有这样深度的专著在我国尚属少见。⑦由此可见黄振定先生这部关于翻译理论的书在当时来说,其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书中通过对现有理论和理论史的借鉴与研究,廓清了翻译学的根本性质,阐明了翻译活动的本质。另外,该书采取实践与理论双管齐下的方针,通过翻译实力的分析归纳和理论的推演引申,全面论证翻译学是艺术论与科学论相统一的观点。黄先生以哲学观点探讨翻译学的两论问题,研究比较深入,富于开创性。湖北教育出版社于2000年9月出版的谭载喜著《翻译学》一书,可以说是作者近二十年来对中西翻译史与中西翻译理论研究的结晶,同时也是对我国近二十年来译学研究成就的总结。它既总结了我国翻译理论研究中的宝贵经验,又为新世纪我国译学建设提供了一本具有指导意义的专著。⑧
  二、《翻译学》一书的结构及内容
  谭载喜先生著的《翻译学》,全书总共分九章。第一章为绪论,作者在本章探讨了导致翻译理论不健全,不发达的主客观因素。作者同时也对中西方翻译研究不尽如人意的现状做了总述,并提出为此需要做好的一些工作。第二章,翻译学的学科性质,本章在第一章的基础上,对建立翻译学的意义以及翻译学的学科性质问题作了深层次探讨。此章共三小节,分别讨论了翻译和翻译学概念的区分,翻译学是一门独立学科,翻译学的内部结构。第三章,翻译学的任务和内容,作者在本章详细解释了翻译学的任务和内容,并指出一套完整的翻译理论应当包括五个组成部分。第四章为翻译学的研究途径,作者从分别从文艺学,语言学,交际学,社会符号学和翻译学五个方面,通过对比的方法,分析了翻译学研究的基本途径。第五章,翻译学与语义研究,作者在此章对语义进行了具体的科学分析,从而为翻译操作提供了一个可靠的理论基础。第六章,翻译学与词汇特征,本章着重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的角度,对词汇偶合,词汇并行,词汇空缺及词汇冲突等英汉间的四大基本特征逐一加以探讨。第七章,翻译学与西方译史译论研究,作者在本章中对西方译史及现代翻译发展作了概述并着重讨论了几个杰出翻译理论家及其重要著作。第八章,翻译学的分支学科:比较译学。本章讨论了比较译学的学科属性,目的,任务范围及研究方法。第九章,中西译论的比较。此章探讨了中西译论比较的意义和方法,中西现代译学概评,中国翻译与西方翻译,中西译论的异同以及中西翻译传统的社会文化烙印。
  三、《翻译学》一书的写作特点
  从内容上看,谭载喜先生并未停留在特定翻译传统,特定译论体系内部研究的阶段,而是跨越独个传统和体系,提倡在不同翻译传统,不同译论体系,乃至译学体系与其他知识体系(诸如文学,哲学,语言学,社会学,信息学,电子科学等)之间进行比较研究,提出“比较译学”。⑨提出将“比较译学”作为翻译学下设的一个分支学科,不能不说是对翻译学建设的重大贡献,对完善和发展翻译理论意义重大。而在此之前,国内有关中西比较译学的研究成果及相关著述寥寥无几。⑩
  从结构上看,该书前四章较后五章结构更紧凑,逻辑更严密。本书第七章,翻译学与西方译史译论研究,作者在第一节谈论了西方译史研究与评说,紧接着第二节就转向俄国文学名家与翻译,一二节间无任何过渡与衔接,不免让读者感觉有些突兀。
  从作者立场上看,纵观《翻译学》全书,作者都客观辩证的态度,特别是对中西译论和古今译论及在评论西方几位杰出的翻译理论家时,谭载喜先生均是实事求是地作历史唯物主义的看待,是则是,非则非,并未盲目的全盘吸收前人的理论研究成果,而是秉持一种批判性的态度继承中外古今文化遗产,吸收其精华,指出其不足,收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效果。
  从其时代意义来看,《翻译学》这本书中,有几个章节是作者基于自己之前所发表的一些论文,如第五章的翻译学与语义研究是基于作者于1991年在深圳大学学报上发表的翻译学与语义一文,第七章第四节奈达和他的翻译理论基于作者于1989年发表在外国语上的奈达和他的翻译理论一文,第九章第二节中西现代译学概评来自1995年外国语上的中西现代译学概评,第三节摘自1999年中国翻译的中国翻译与西方翻译,第四节摘自1999年中国翻译上的中西译论的相似性,此章的五节和六节也都摘自发表在2000年中国翻译上的相对应的文章。尽管这些文章发表距今的时间不长,也就十多年,但是在当今学术界新理论新观点日新月异,层出不穷这样的大背景下,谭载喜先生这些翻译理论的关注点,相比之下,也就有些黯然失色,失去了些许时代意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能与时俱进了。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翻译学》这本书在当时所具有的学术价值,以及对翻译理论发展所具有的指导意义。
  四、结语
  谭载喜先生这本《翻译学》知识涵盖全面,基本上把建立翻译学所需要研究的重要议题都讨论到了,诸如翻译学的学科性质,翻译学的任务和内容,翻译学的类别,翻译学的研究途径,翻译学与语义,翻译学与词汇特征,中西译史译论的比较研究,以及翻译学的分支比较翻译学等等。本书这种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写作风格对于翻译理论入门级的学习者是大有裨益的,可以让他们在短时间内对翻译学这门学科有一个大体的掌握,为进一步的学习扎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鲍德旺.《我国翻译学(论)专著评介》.载《山东外语教学》.2009年第4期.
  [2]陈志强.《中西翻译理论的文化比较》.湖南师范大学.2005.
  [3]黄振定.《翻译学―艺术论与科学论的统一》.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4]刘重德.《翻译学研究的新成果》.载《出版科学》.2001年第3期.
  [5]罗新璋.《翻译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6]谭载喜.《翻译学》.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92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