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简析中国艺术审美特征之意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任虎 马阳阳

  摘?要:意境在中国艺术审美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被看做是艺术美的本源,意境这一概念,是在某种艺术部类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后衍生的出来的。在这个漫长的孕育和发展过程中,它已经慢慢成为我国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的重要课题之一,人们对意境审美的辩论、探讨、阐述、定义繁多。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三种:情景交融说,典型形象说,超以象外说。它们经过了宗教、政治、环境、人物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魅力,以特有的方式反映着中国的文化精神。而中国绘画的“意境”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蕴与氛围,有其自身的特征和表现语言。
  关键词:意境 ;中国艺术审美;山水画
  意境在中国艺术审美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被看做是艺术美的本源,在我们的意识形态中影响艺术审美的主要因素包括哲学、环境、宗教、政治等因素。西方艺术追求客观真实,在早期的油画作品当中我们可以略见一斑。但中国的艺术审美则更注重意境,强调心灵的高贵。
  意境这一概念,是在某种艺术部类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后衍生的出来的。唐代的诗歌创作中,王昌龄所撰的《诗格》中就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景,三曰意境。”皎然在《诗式》和《诗议》中,论述了“取象、取义、取境。”宋代郭熙、郭思撰写的《林泉高致》一书中,明确使用境界来要求画家画出诗意。刘禹锡和文艺理论家司空图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王国维认为创辞应服从於创意,力倡“内美”,提出了诗词创作中的以意胜的“有我之境”和以境胜的“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审美规范。在这个漫长的孕育和发展过程中,它已经慢慢成为我国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的重要课题之一,人们对意境审美的辩论、探讨、阐述、定义也就越来越多了。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三种:情景交融说,典型形象说,超以象外说。
  1?情景交融说
  在明清时期对于意境的定义即——情景交融即意境。画家布颜图在《画学心法问答》中明确的提出了情景即画中境界的说法,他的主张“情景者境界也”
  是比较早的对境界这个审美概念所作的明确界说。清末明初的王国维沿用情景交融说来解释和强调境界。他把真切不泛的情景描写视为艺术作品有无境界的主要标志。在他的《宋元戏曲考》中明确的使用了意境一词。
  情景交融说对我国的艺术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导致现代的国画、音乐和诗歌的创作仍有人承袭这种说法。如画家李可染在《漫谈山水画》中谈到意境对山水画创作的意义时说:“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熔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就叫意境”。
  但有些艺术家认为情景交融不只产生意境,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更加抽象的东西,比如作品的细节、语言、框架、角色。而这些不是意境,而且不能把情景交融归结为作品中特定的艺术形象。它是意境的基础,但不是本质。在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完善和推进。
  2?典型形象说
  典型形象说是主客观结合论意境的另一界说,它的特征是把意境等同于“诗的形象”或“典型”。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第三部分的一条注文中认为:康德的“审美的意象”“近似我国诗话家所说的意境,亦即典型形象活理想。”把“诗的形象”或“典型想想”说成意境,这是从艺术形象的典型性上谈问题的。这种说法强调了意境具有直接性和间接性。接触到了意境的虚实问题。但蒲震元认为,典型形象说也是有弊病的。在《中国艺术意境论》中写到 “虽然企图接触意境以实显虚的特点,却在作出界说时把天上的市街拉向了人间,正像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幻化成彩虹,而彩虹却不等于产生它的水一样,深远的意境与产生它的艺术典型或诗的形象是无法等同的。典型形象说把绚丽多彩、波诡云议的意境,落实到产生它的母体——艺术典型或形象身上,并把它们等同起来,这就模糊了意境审美范畴的实质。”
  3?超以象外说
  超以象外出自司空图的《诗品》。蒲震元对于这种说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中国艺术意境论》中给予了“用于创作,可以解释为超越事物表象之外,深入事物本质之中,用于鉴赏,则可以被人解释为即重视作品的形象性,又注意到读者的想象力,既不脱离艺术形象,又不执着于艺术形象。”的评价。
  意境在艺术各个部类的应用非常广泛,不同的艺术形式和不同艺术家给予了它多种的理解和定义。这就意味着要深刻的理解审美中意境特征就必须针对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进行分析。
  潘天寿先生的一句名言 “中国画以意境气韵,格调为最高境界”成为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被许多艺术家当做美术创作、欣赏和评价的重要准则。同时这句话正确的反映了中国画的审美特征。中国的绘画历史悠久且门类众多艺术形式繁杂,通常大体可以分为人物、山水和花鸟三大类,这三类绘画也是经过岁月的洗礼和无数艺术家的细心研究形成的。它们经过了宗教、政治、环境、人物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魅力,以特有的方式反映着中国的文化精神。而中国绘画的“意境”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蕴与氛围,有其自身的特征和表现语言。
  中国绘画的意境既不是客观物象的简单描摹,也不是主观意念的随意拼合,而是主、客观世界的统一,艺术家本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原则,通过在自然美、艺术美和生活美三方面所取得的高度和谐来体现。意境理论的自提出以来就广泛的被艺术家推崇。经过多年的发展,使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山水画创作具备了二重结构:一是客观事物的艺术再现,二是主观精神的表现,而二者的有机联系则构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美。意境的构成基础是空间境象,是艺术家通过对境象的权衡和调配以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这一点不但是创作的依据,同时也是欣赏的依据。绘画是通过塑造直观的、具体的艺术形像构成意境的,创作中为了避免造型艺术由於静态感可能会带来的局限,画家往往通过富有象徵性和启发性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显示时间的流程和空间的延伸。如中国画中的散点透视、虚实处理、计白当黑、意象造型等,这种手法可以最大限度的展现区域和时间。这些手法既能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又能给欣赏者提供了开放的艺术想像的空间,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像蕴含著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意境的最终构成,是由创作和欣赏两个方面的结合才得以实现的。创作是将无限表现为有限,百里之势浓缩於咫尺之间;而欣赏是从有限窥视到无限,於咫尺间体味到百里之势。正是这种由面到点的创作过程和由点到面的欣赏过程,使作品中的意境得以展现出来,二者都需要形像和想像才能感悟到意境的美。情与景是构成意境的基本因素,但意境中的情须是蕴理之情,是特定时代精神的折射;而景也不仅仅是一般的自然景观,同时也包括著能够触动人们情怀,引起生活回忆的场合、环境、人物和事件,这样才能使作品的意境在欣赏过程中得到社会心理上的认同和感情上的共鸣。
  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是人所创造的,凝聚着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艺术审美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虽然有不同的特征出现,但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审美需要。意境在我国艺术审美的大意范畴内发挥了无可限量的作用。给予了我国艺术创作无限的艺术价值和特有的风格韵味。
  参考文献:
  [1] 《中国艺术意境论》 作者:蒲震元. 出 版 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 《美学散步》 作者:宗白华. 出 版 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3]《西方美学史》 作者:朱光潜. 出 版 社:金城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2952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