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耿千里:全国农垦系统第一位家庭农场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 利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潮开始在中国大地涌动,在迄今为止的30年里,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举世瞩目,改革开放让兵团与全国一道走进了阳光明媚的春天。兵团从不缺乏勇敢的改革实践者,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兵团涌现出来的风云人物不胜枚举,农七师131团4连职工耿千里便是其中之一,正是他,创办了全国农垦系统第一个家庭农场……
  
  2008年11月20日,农七师131团职工耿江生应邀接受新疆电视台“改革开放30年・纵横新疆”节目组的专访。聚光灯下,人们希望通过耿江生,更多地了解他的父亲耿千里创办全国农垦系统第一个家庭农场的故事。
  那么,作为全国农垦系统创办家庭农场的第一人,耿千里有着怎样的经历呢?让我们随着历史的镜头,再现那过去的日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兵团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兵团开始加速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各种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财务包干,落实自负盈亏管理办法,建立收入和效益挂钩的新分配制度等。
  1983年8月,全国农垦工作会议在石河子召开。会议指出,农场的症结是“一死二穷”,会议决定在国营农场内部实行职工家庭承包,办家庭农场。家庭联产承包在兵团种植业中全面推行。
  1983年9月25日,耿千里领到了农七师给他颁发的“家庭农场证书”,由此全国农垦系统第一个家庭农场诞生,迈开了农垦改革最关键的一步。
  131团将4连的三块条田计215亩土地划归耿干里家庭农场生产经营,并调给45型拖托机一台(每年向团场交纳机车利润及折旧费400元)。家庭农场每年上交商品粮4.86万斤、皮棉1.44万斤、利润3585元。各种经济指标一定三年不变。在完成上交任务的前提下,家庭农场可以自由种植,超产归己。各种生产资料由团场各服务公司根据定额给予供应,同时允许在银行开设账号。
  耿千里家庭农场成员由已经分居的父母、兄弟、妯娌等20人组成,有10个劳动力,8名职工。
  这个家庭农场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耿千里改革的精神和创业的气魄。家庭农场建立后,为兑现合同、尽早致富,耿千里的第一着棋就是“要得富,田头住”。耿千里动员全家力量仅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在田边建成192平方米的住房,还打了一眼水井,10月底全家迁入新居,当年冬天即正式搬到一起生产劳动,整地、施肥、挖渠等,并适时播种冬麦45亩。
  为了做到人尽其才,耿千里对家庭成员进行了明确分工。耿千里具有组织才能,统筹全盘工作,并管理蔬菜及副业生产;二弟耿千程,当过植保员,除负责植保及小麦管理外,还担任出纳;三弟耿千群,原为拖拉机手,负责拖拉机的使用、保管;五弟耿千军,文化水平较高,在搞会计工作的同时,还管理技术要求较高的棉花;母亲邓炳生是操持家务的好手,管理后勤;父亲耿如南负责全场记工员工作。其余妯娌四人,也根据各人不同特点,分别管理蔬菜、棉花及小麦作物,做到各施其长,各负其责。
  由于家庭农场办得好,1984年国庆节,经全国总工会批准,耿千里被邀请到北京参加国庆35周年观礼。
  1985年,耿千里通过认真分析总结认为,家庭农场第一年集体劳动,因为是兄弟关系,彼此不分你我,对内部的分配问题事先缺乏研究和明确,干活存在相互依赖的现象,劳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需要进一步调动。于是,家庭农场规定:责任到人,分工不分家。年初,将计划指标落实到四户,将合同上交的指标(税、利、费)1.06万元按承包任务多少分给以经营种植业为主的千里、千程、千军三户,按三家7个劳力计算,劳均上交1514.28元。同时,还规定每个劳力上交家庭农场内部公共积累金1000元。在劳动上,按人分片、分段、分行管理,各负其责。老三耿千群是拖拉机手,规定他在完成家庭农场机耕作业外,可以对外服务,增加的收入须交给家庭农场1.4万元(其中包括公共积累金1000元)。年终依据各人完成任务情况,以每月30至150元浮动工资进行分配。凡完成上交税、利、费指标者得月工资60元,同时又能完成上交公共积累金者,可拿月工资150元。超额完成上交两项指标者,其超额部分全部归己。对完不成任务者,只发月生活费50元。
  为了进一步调动家庭农场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1986年,在家庭农场内部又实行了专业承包,实行大包干的分配办法。耿千里作为场长,主要起协调作用,负责确定农场的经营目标、生产方向,制定大的技术措施,搜集市场信息,联系产品销售等。耿千里曾深有体会地说:“搞家庭承包,任务落实到个人,这个办法最好。”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耿千里在农业生产中,就开始注重调整种植结构,改单一经营为多种经营。根据本地不宜种棉花和离城市近的特点,取消了棉花作物,增加小麦、玉米和瓜菜等种植面积,经济效益大大提高。除了注重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外,还加大了养殖业的比重,耿千里承包养鸡,耿千程承包养羊,耿千群和耿千军两家承包大田和养猪。1986年年底,家庭农场养羊150只,鸡1900多只,猪50头,兔100只。当年畜牧业的纯收入达到1.5万元,比1985年的3061元增加了1.19万元,增长了390%。通过开垦田边地角、房前宅后、渠边道旁的零星土地,共种蔬菜20余亩、蘑菇80平方米,种李子、葡萄200余株,造林植树800多棵。同时还发展家庭副业,编筐子、扎扫帚等。
  耿千里仅有初中文化程度,过去担任过农工、机工和机务保管员工作。为了学到科学技术知识和获得致富信息,他舍得花钱,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家每年花费三四十元,订阅了七八种科技报刊。他还多次到石河子农学院农经系、畜牧系学习企业现代化管理和饲养技术。
  1984至1986年,耿千里家庭农场总收入分别为1.8万元、2.47万元、3A万元(扣除物化成本和上交税、利、费);人均收入分别为900元、1235元、1700元;职均收入分别为2050元、3087元、4250元。家庭农场总收入、人均收入、职均收入均以37.1%的递增速度增长。职均收入分别为原工资平均收入704元的3.1倍、4.3倍、6倍。耿千里家庭农场靠勤劳致富,给大农场作出了贡献,给小农场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当时,上级部门在总结耿千里家庭农场经验时说:“如果大农场的千家万户都能像耿千里那样,逐步办起一个个小农场来,农场、职工就会更快富裕起来。”
  抿统计,到1987年时,全兵团家庭农场达到了7.09万个,播种面积占全兵团播种面积的51.8%。经过实践,职工家庭农场在数量、质量和规模效益上有了重大突破。
  时光如烟,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改革开放迎来了第三个伟大十年。从1983年9月耿千里创办全兵团第一个家庭农场,到2001年4月兵团党委出台农牧团改革的“1+3”文件,再到2007年年初兵团推出的以“土地承包经营,产权明晰到户,农资集中采供,产品订单收购”为内容的团场基本经济制度……几十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兵团农牧团场改革和发展不断深入,职工收入稳定增长……
  1993年,耿千里突发心肌梗塞不幸去世。如今,他的长子耿江生子承父业,同样在131团这片热土上干着自己的事业,所不同的是,当年耿千里创办的是家庭农场,而儿子耿江生开办的是家庭牧场。我们兵团各团场,从不吝啬于帮助有实干能力的职工,让职工们早日致富。正如耿江生的家庭牧场,团场给提供了场地及硬件设施、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支持。目前,耿江生家庭牧场已经拥有优质奶牛70多头,每年纯收入15万元左右。
  回忆起父亲,耿江生说:“我是兵团第二代,我继承了父亲艰苦奋斗和敢为人先、永不言败的精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356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