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析宋代文化背景下瓷器釉色的特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爽

  摘 要:宋代采取重文抑武的政策,经济及政治局势长期以来相对稳定。此种文化背景为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而制瓷业无论在技术还是艺术上更是达到了历史上的巅峰时期,瓷器釉色则丰富了宋瓷乃至整个陶瓷史的色彩。本文通过对宋代的社会现状以及文人气质的分析来探讨瓷器的釉色特点。
  关键词:瓷器釉色;文人气质;简约典雅
  哲学上讲,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宋代王朝富庶广大,社会稳定,人们安居乐业;加上当时国家推崇重文抑武的治国政策,文人备受尊重,所以整个社会中弥漫着浓厚艺术气息。提起宋代文化,人们不由谈起宋词,其实与宋词齐名的还有宋瓷。宋代瓷器受到各方人们的喜爱,无论君臣还是市民,以及后世的收藏家乃至平民百姓无不为之心动。最能表现宋瓷魅力的莫过于其深幽古雅的釉色。本文将从如下几个方面阐述宋代文化背景下瓷器的釉色特点。
  一 受宋代社会现象影响的瓷器釉色
  北宋末期至南宋时期一度出现了复古之风,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想都具有某种的“复古”倾向。受其影响,宋代帝王及其文臣士大夫开始热衷于分析和研究古代遗留下来的精美的青铜礼器玉器以及古玩字画。值得一提的是,宋代推崇儒家思想,玉器自从春秋战国时期被儒家附会为有君子之德后,一直为士大夫所喜爱。在宋代,人们更将玉作为品格优秀之人的象征,对玉的尊崇由此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时尚。宋代瓷器便吸取其中元素,在釉色上加以表现,最能够体现的便是青瓷。与之前的朝代相比,宋代青瓷出现了许多不同的釉色:景德镇影青瓷,釉质细薄晶莹润泽,颜色似青似白,质感如玉;汝窑青瓷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色,其特点“釉汁莹厚如堆脂”,釉施较厚,釉层乳浊而不透明,从而产生一种温润如玉的视觉效果;龙泉窑在北宋时多为粉青釉,釉色呈粉润的青绿色,如半透明的青玉,南宋时则呈翠青色,釉色苍翠,类似碧玉的色泽,另外还会在瓷土中加入一定量的紫金土,利于烧成较深的胎色以获得类玉般深邃凝重的质感。这些都显示了当时艺术与文化之间的融合。
  此外,宋代文人在美术作品的诠释上也愈加成熟,当时很多帝王中就是造诣颇高的文人、艺术家,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美术领域的发展。随之创新的宋瓷釉色也从中汲取灵感,民间著名瓷窑耀州窑的白釉釉下黑花想必就是受到水墨画的启发,充分体现民间艺术的质朴美,运用了中国画简单写意的绘画特点。另一方面,众所周知宋代盛行斗茶,标准为茶白为上,茶白是宋人斗茶中崇尚的艺术境界;而文房四宝中的墨在书画家的作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斗茶与书画是宋代文化中至关重要的两个元素,磁州窑的白地黑花恰当的反映了当时社会宋人所追求的高尚的生活品质。说起斗茶,在宋代风靡一时,“上至官府,下至闾里,莫之或废”。这是宋代人们安居乐业、娱乐生活丰富化的产物。斗茶首先讲究的是斗茶色,验水痕。“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为了满足斗茶需要,黑盏应运而生。将白茶放在黑釉瓷盏中,黑白就极易显现,胜负一目了然。在宋代黑釉瓷器的烧制中,最有名的当属建窑。宋代经济文化的开放性也促进了黑釉瓷器的发展,建窑黑盏激发了全国南北瓷窑的竞相仿效,并促进了兔毫盏、油滴盏等许多新品种的产生。宋代许多文人还作诗对其大加赞赏:苏轼的“勿惊午盏兔毛斑,打出春罋鹅儿洒”,杨万里的“松风明雪兔毫霜”等等,无不体现了黑釉瓷器在当时受人们喜爱的程度。
  二 宋瓷釉色——宋代文人气质的彰显
  宋词与宋瓷同音,宋代诗人、文人辈出,王安石、黄庭坚、苏轼父子比比皆是,他们的诗风或拗劲刚健,或雄奇奔放,或奇崛瘦硬,风格各异。这种个性化对当时的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整个宋代文化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宋瓷不同的釉色也大放异彩,打破了以往单一的色调,尤其青瓷系又包含影青、天青、粉青、梅子青……如前面所提到,虽然汝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官窑都烧制有青釉瓷,但釉色却不尽相同,就像天空不同时段、不同季节的颜色变化。另外白釉、黑釉、钧釉变化万千,丰富多彩,不拘一格,争相彰显各自的魅力。宋代诗人虽然极具个性化,但他们又普遍具有沉着的性情以及高远的意趣,这恰像宋瓷的釉色一样,婉约高雅,散发一种安定的元素,使人归于宁静,陶冶情操,令人爱不释手。唐代著名学者陆羽曾在《茶经》中称赞唐邢窑白瓷“类银类雪”,宋代在白瓷的烧制上更是有很大突破,较之前代进一步提高,釉面匀净洁白,带有象牙般的质感,犹如凝脂,白而不冷。正如宋代才人一样,虽追求高雅的意趣,却又不让人感觉生涩。宋瓷釉色令人耐人寻味,单一的釉色并不单调,多彩的釉色却不繁乱,展现一种高姿态的美。
  宋代皇帝注意节俭,反对奢侈的生活。我们知道,一般历史上的帝王,执政期间都会为自己大肆修建豪华陵墓,而北宋皇帝规定,在皇帝活着的时候,不许修皇陵,皇帝晏驾之后开始修建,七个月内必须完工。而宋代文人也提倡廉洁清正,北宋著名文学家、思想家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不已物喜,不以已悲”所蕴含的哲理正是当时帝王所提倡的,寄予文臣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宋瓷的釉色也折射出宋朝社会中良好的风气,白釉瓷器朴素大方,含蓄典雅,自然不做作,纯洁没有瑕疵,人们通过洁净的白色来抒发对朝廷的厚望,期待君臣可以化身正义使者,以维护神圣的帝王形象;青瓷中所力求表现玉的质感,也正是借鉴玉的寓意呼吁宋人要为人正直,有君子之德,具备淡泊名利的文人气质,富有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磁州窑具有代表性的白釉釉下黑花也可以理解为此种涵义,磁州窑为民间著名瓷窑,作品全部来源于生活,散发着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在釉色的处理上,百姓利用这种黑白对比的特点阐述对当时社会的某种寄托,希望帝王与官员能够做到明辨是非,为百姓伸张正义,除恶扬善。这些体现了人们渴望简朴而不简单的自由闲适生活,也正是君臣与百姓努力地追求梦想,我们从历史中看到了宋代王朝太平盛世的繁荣景象。
  三 宋代文化背景下瓷器釉色的创新
  宋代崇文抑武,因此宋代政治也可成为士大夫政治。两宋王朝的士大夫阶层由科举出身的读书人组成。宋朝科举制度开放、公正,对考生一视同仁,让更多有知识有才华的人可以参与到科举考试中。这促进了宋代文化的相对普及,好学之人不分阶层、长幼、男女,整个宋代的学习气氛浓厚,人们的觉悟整体提高。与此同时,宋代的制瓷工匠也不甘于落后,学习与总结前人传承的技术与经验,并将其融入到自身的实践中,不断力求创新。以下就从几个方面展现宋瓷釉色中的创新。宋代五大名窑中,汝窑、官窑以及哥窑的釉面通常有开片:汝窑为很细的开片;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而哥窑釉面的裂纹最丰富,有纹片极细小如鱼子的鱼子纹、纹片大而呈弧形的蟹爪纹、以及纹片大小相同的百圾碎。开片本为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裂的原因有两种:一是成型时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影响了分子的排列;二是坯、釉膨胀系数不同,焙烧后冷却时釉层收缩率大。①这是由于早期人们缺乏对胎釉温度的了解,以致在烧制时产生炸裂现象。但是,宋代工匠却巧妙地利用这种工艺上的缺陷,将其变为瓷器上一种天然形成的装饰。通过掌握开裂的规律,制造一种窑变肌理,获得美妙的艺术效果。这一成就也反映了宋代手工艺人的聪明才智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
  收藏界中盛行有一句话: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钧瓷深受古今人们的喜爱,其魅力毋庸置疑在于丰富多变的釉色。宋瓷釉色在烧制过程中产生两种独特的效果,一种是上面所提到的开片的窑变肌理效果,另外一种就是钧瓷的釉色窑变效果。窑变是指瓷器在窑内烧成时,由于窑中含有多种成色元素,经氧化或还原作用,出窑后釉面色彩斑斓,呈现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当时它本出于偶然,由于呈色特别,又不知其原理,只知经窑中焙烧变化而得,由此得名。②钧瓷在烧制完成前难以预料出窑后的颜色以及效果,具有某种神秘性,“窑变无双”也说明了钧瓷的珍贵。钧瓷的釉色有天青、蓝灰、葱绿、黑绿、月白、紫红、玫瑰紫等等,这些万千变化的釉色丰富了宋瓷乃至整个陶瓷史的色彩。钧窑烧制出的天然釉色反映了当时人们尊重事物的本质,善于发现自然的美。除了以上谈到的两个方面的创新,值得一提的还有龙泉窑在宋代以石灰碱釉的新工艺,制造出堪称极品的粉青、梅子青釉色,如同巧夺天工的人造美玉,润泽光亮,其色泽与质感达到青釉史上的高峰。此外,前文中提到的景德镇影青瓷、建窑黑釉瓷系等,通过材质比例上的调整以及技术上的突破,令人获得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些都是宋代工匠创新的成果。
  四 结语
  宋王朝是当时世界上经济和文化最为发达的国家,科技突飞猛进,海内外市场得以扩展,国家政局稳定。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宋代也成为了中国瓷器史上的鼎盛期。宋瓷简约淡雅却富有变化的釉色是代表宋朝文化的一朵绚丽的奇葩。瓷器釉色中所呈现的清秀典雅的艺术气息,恰恰彰显出重文抑武政策下宋代士大夫淡泊名利的文人气质以及追求高雅的审美情趣。洁白纯净的白釉、可与翡翠媲美的青釉、“曜变天目”的黑釉、以及绚丽多彩的钧釉,在整个宋代王朝以及后世大放异彩。正是在宋代繁荣的文化背景下,瓷艺工作者才有更多的机会不断交流与创新,施展智慧、发挥创造力,极大的丰富了陶瓷文化。
  参考文献
  [1] 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004年版。
  [2] 冯先铭:《中国古陶瓷图典》 ,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5715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