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伊凡雷帝与彼得一世改革比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齐哲

  摘要:伊凡雷帝与彼得一世都是俄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沙皇。他们都曾进行过全方位的改革。伊凡雷帝与彼得一世的改革都注重军事扩张、加强中央集权、吸收先进文化;然而二者的改革在文化、宗教、教育领域又有许多差异。
  关键词:伊凡雷帝;彼得一世;改革
  中图分类号:K51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2)05-0073-03
  一、伊凡雷帝与彼得一世改革的相似性
  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虽然伊凡雷帝和彼得一世所处的时代不同,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也大不相同,但是改革者的思想和措施竟有许多相似之处。
  (一)军事扩张路线
  俄国历史上有两位为了夺取出海口常年征战的沙皇伊凡雷帝和彼得一世。他们都认为,扩展疆土和获取出海口是俄国富强兴盛的保证。国家的独立与统一,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的建立,使得沙皇对外扩张的野心愈发膨胀。伊凡雷帝是俄国全方位对外扩张的鼻祖。他首先发动了对喀山汗国和阿斯特拉罕汗国的军事入侵,并成功将二者吞并,随后又凭借军事力量征服了西伯利亚汗国。伊凡雷帝意识到,俄国要和西欧进行贸易往来,就必须夺得波罗的海出海口,于是发动了利沃尼亚战争。这场历时25年的战争最终以俄国的失败而告终。“然而在这场战争中伊凡雷帝并非一无所获,他给俄国人留下了一份扩张的蓝图和眼光向西的开放精神。”
  伊凡雷帝争夺出海口的目标在一百多年后被彼得一世继承。彼得在位期间,军事扩张成为一系列改革的动力和中心,争夺出海口成了军事扩张中的头等大事。伊凡雷帝在位时将主要军事力量集中在对西欧的扩张上,彼得一世将这一政策定为国策并加以贯彻。他沿着伊凡雷帝的扩张路线,继续为争夺出海口而奋斗。他于1695年和1696年两次远征亚速夫,并于1700年开始同瑞典进行长达21年的北方战争,最终夺得了波罗的海出海口,打开了俄国通往西欧的商路大门,完成了伊凡雷帝的遗愿。
  (二)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贵族特权
  纵观俄国历史,各个时代的沙皇都为加强自身权力,巩固中央集权做过很多努力。然而像伊凡雷帝和彼得一世这样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削弱贵族特权、巩固皇权的做法,在俄国历史上并不多见。伊凡雷帝从小目睹大贵族之间的阴谋和斗争,深知大贵族分立对国家的害处。成为沙皇之后,他强调专制沙皇的权力是不受限制的,并推行一系列措施削弱大贵族的势力。1549年他挑选一批亲信大臣和非大贵族出身的政治新人组建“重臣拉达”,该机构为伊凡出谋划策,代表沙皇的利益。1550年,伊凡实施新的土地法令,没收部分世袭贵族的土地。1555-1556年,他取消了食邑制,食邑贵族和波雅尔贵族丧失了一系列优先权和继承权。此外,他还进行了一系列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如推行衙门制度和特辖制,各个衙门的首脑要直接对沙皇负责,特辖区直接由沙皇管辖。这样,整个国家权力都掌握在沙皇手中。
  伊凡雷帝是彼得一世的政治偶像,彼得不仅继承了伊凡的专制思想,而且更加强有力地将其落实于政治改革实践中。彼得时期,枢密院成为最高权力机构,全国分成50个以省长为首的省,沙皇可以直接监督省长,这种皇权的垂直分布是对伊凡“特辖制”的继承和改良。伊凡雷帝取消食邑制的改革也启发了彼得一世,他让所有贵族依照《官阶表》服役,取消按照门第选取官员的制度,取消贵族在军队中的晋升特权等。这样,国家的权力被牢牢掌握在沙皇手中,贵族特权再无法与皇权抗争。
  (三)吸收西欧先进文化
  两位君主都曾经放眼西欧,想要学习欧洲先进的技术和文明,开展与西欧的经济贸易往来。“伊凡雷帝扩展了俄国与欧洲、亚洲国家的贸易往来和文化联系。”为了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伊凡不断与周围的欧洲国家发生冲突,由此产生的经济和军事需要迫使俄国开始学习西欧先进文化”。俄国在西方的军事扩张进行得并不顺利,这使得俄国人不得不承认西欧文化的先进性。1556年俄国在英国建立大使馆,与英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并积极发展两国贸易。伊凡与英国协定:英国商人在俄国经商可以不用缴税。英国商人不仅给俄国带来西欧的商品,还带来了文艺复兴思想。当时虽然东正教的世界观和专制思想占上风,但是含有世俗文化成分的西欧文明已经进入俄国人的文化生活中,对俄国艺术家的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俄国文学开始力图摆脱宗教文学的条条框框,强调人的感情,追求人文关怀。伊凡企图通过夺取出海口,打开俄周与欧洲交流的道路,使俄国尽快摆脱愚昧落后状态,但由于种种历史局限性,这种尝试以失败告终。伊凡雷帝最终也没有使俄国向西欧开放。
  彼得为俄国对外开放亦做了许多努力。他曾经随大使团出访普鲁士、英国、荷兰、奥地利等国,感受到俄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他夺取了波罗的海出海口,打通了俄国与欧洲国家沟通的出口,扫清了伊凡时期对外交流的障碍。他聘请欧洲教育家和技术人员到俄国工作,鼓励国外专家在俄国办厂,并且以各种优惠条件吸引西欧商人到俄国经商。彼得一世使俄国第一次以完全开放的姿态吸收西欧文明,彻底实现了伊凡雷帝的遗愿。
  二、伊凡雷帝与彼得一世改革的不同之处
  虽然彼得继承了伊凡雷帝的许多改革思路,二者的改革有许多相似性,但毕竟二者的改革相隔一百多年,俄国的社会状况和周边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彼得在继承伊凡雷帝改革的同时,也赋予它更多的现代性。
  (一)从单向汲取到多元化学习西欧文化
  伊凡雷帝统治时期,俄国是由于军事需要,被动地接触和学习西欧文化。与西欧的交流是单向的“引进来”,即单纯地吸收西欧技术和人才,并没有走出国门深入西欧进行学习。学习的内容十分狭隘,大都集中在技术层面,局限于建筑、雕塑和绘画领域。当时,西欧文化对俄国的影响是流于表面的。文艺复兴思想在俄国的传播仅仅集中在部分贵族阶层和艺术家之中,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和宣传。人们的生活方式依然是传统的教会式生活,并没有受到西欧文化的影响。   到了彼得一世时期,沙皇主动放眼西欧,学习西欧先进文化。这种学习是全方位、互动式的学习。西欧文明进入俄国社会意识中,西欧的理性主义和人文思想在俄国各个文化领域均有体现。俄国文化开始了深刻而广泛的世俗化进程。彼得一世对西欧文明的引进,首先是从物质层面开始的——用强制性的措施推行西欧的生活方式。他禁止人们穿传统的俄式长袖衣,改穿欧式服装,禁止人们蓄胡须,推行公历,要求贵族学习西欧的社交礼仪,甚至倡导让女性参加舞会,禁止父母强制为子女安排婚姻等。这就使得人民的生活方式西欧化。并且在“引进来”的同时,实施“走出去”的策略,大量派遣留学生去欧洲学习自然科学、军事技术和艺术,并且对他们提出严格要求,只有获得技能证书才能够回同。
  (二)从政教互相依赖到教权服从政权
  伊凡雷帝曾经深感教会的权力过于强大,不仅威胁君权,而且阻碍了国家进步。1550年伊凡雷帝颁布新的土地法令,要求没收教会的土地。但遭到教士的坚决反对。由于当时教会是沙皇中央集权的精神支持,教会提出了皇权神授的说法,为沙皇无限制扩张自身权力提供了宗教理论依据。沙皇要靠教会来加强对国家的思想控制,因而只能妥协。虽然伊凡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削弱教会的势力,如取消了教会和修道院不缴纳赋税的特权,不允许他们放高利贷,但是最终并未动摇教会的土地,只是教会获得新土地必须经过沙皇的允许。由此可见,伊凡时期,沙皇的统治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教会,政权常常向教权妥协。
  到了彼得时期,沙皇的地位已经牢牢稳固下来,沙皇对教会的依赖性大大减弱。教会的权力与俄国社会发展的进程已经显得格格不入,人民深受教会的盘剥,希望教会的力量能够得到控制。彼得最终彻底限制了教会。一方面,他设立政教院,废除牧首制度,使教会成为受世俗官员监督的国家行政部门;另一方面,彼得颁布了《宗教事务管理条例》,没收教会财产,限制神职人员自由,禁止修道院建新的建筑。虽然在此过程中也遇到了教会人七的反对和阻挠,但是彼得通过坚决果断的强制性措施,使宗教彻底服从于国家利益,教权彻底服从于皇极。
  (三)从教会控制教育到积极发展世俗教育
  伊凡雷帝非常重视教育的发展,他规定在所有城市兴办学校,于是俄国出现了一批修道院和教区教堂办的学校。在伊凡雷帝的倡导下,俄国出现了活字印刷术,在莫斯科建立了第一所印刷所,印出了俄国第一批书籍,如《使徒福音》和《日课经》。然而,伊凡雷帝的教育改革还有很多不足之处。1551年1月,伊凡雷帝在莫斯科召开了一次宗教会议,会上伊凡要求教会人七在居民中推广教育,建议主教们开办学校、召集有学问的人著书立说。由此可见,当时教育的形式仍然是教会式教育,沙皇支持教会控制教育,俄国没有专门管理教育工作的世俗机构。
  彼得一世在发展教育时,首先严格限制教会对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影响,他于1721年颁布的《宗教事务管理条例》规定教会不能插手世俗教育。其次,他还大量创建官办学校,大力鼓励私人办学,使受教育的人数和层面也有所扩大,部分平民的孩子也可以接受教育。他聘请外国教师来俄国传授先进的自然科学,大量派遣留学生去西欧学习;大力支持出版业和印刷厂的发展,在俄国成立科学实验室、图书馆、科学院。这一切都使得俄国教育事业前所未有地繁荣,教育完全被国家控制,教育机构的数量和种类都大大增加,形成了初、中、高不同的办学层次,为社会培养出具有改革意识的先进人才。彼得一世的改革推动了人才培养,培养出的新型人才又进一步促进了社会改革,文化教育与社会改革相辅相成,进而加快了俄国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伊凡雷帝与彼得一世都是俄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们都为俄国的落后担忧。期望通过改革来振兴国家。二者的改革有许多相似性,也有一些不同之处。然而,二者进行改革的背景不同。伊凡雷帝改革发生在16世纪60年代,当时俄国刚刚结束封建割据,经济遭到重创,君权非常孱弱,国家制度也很不健全,大贵族之间、大贵族与沙皇之间争权夺利。教会拥有大量财产和强大影响力,教权与皇权一方面相互支持依赖,另一方面又存在许多矛盾和冲突。在这样的背景下,伊凡雷帝的改革虽然不够深刻全面,但也是一次伟大的尝试。这是摆脱蒙古人统治之后,俄国第一次为寻求国家复兴而进行的全方位改革,为之后彼得一世的改革做了良好的准备。到了彼得一世改革的17世纪末18世纪初,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正在兴起,而俄国政府机构臃肿低效,经济封闭,军事、文化均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这一切,促使彼得继承和发展伊凡雷帝的改革事业。他认为俄国应当从封闭状态中走出来,走到广阔的世界中去。彼得一世是伊凡雷帝改革的继承者,他延续了伊凡雷帝的军事、政治、文化改革路线和自上而下推行改革的方式,同时还结合时代背景和国内国际环境的变化,赋予改革更多现代性。这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体现了俄国改革从传统向现代化过渡的趋势。
  对比二者的改革,我们可以看出俄国改革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首先,宗教对国家的影响不断减弱,科学与技术的价值越来越受重视。伊凡需要教会帮助他从精神领域控制国民,因此他无法彻底动摇教会的权力。到了彼得改革的时代,欧洲各国都在反对宗教蒙昧主义,认为是宗教束缚了社会的发展,人们应当重视科学和理性。在俄国,宗教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干预已经阻碍了国家的进步。彼得顺应历史潮流,坚决而彻底地限制教权,广泛地向西欧学习先进的文化和思想,依靠科技进步来促进俄国的发展,使俄国综合国力迅速增强。其次,改革者的决心和改革的强制性在不断加强。伊凡时期,沙皇的当务之急是对内维护国家稳定和统一,稳固自身权力,因此无法进行彻底的现代化变革。虽然伊凡也推出了不少积极的改革措施,但是由于受到多方面掣肘,很多措施都没有被推行下去。随着时代的发展,旧体制越来越阻碍俄国的进步,坚决而彻底的改革势在必行。“彼得作为一位专制君主,用非常残暴的手段来推行新事物,废除旧事物,以便维护自身阶级的利益。”他的改革是果断而富于成效的,彻底改变了俄国的面貌。最后,先进人才逐渐成为帮助沙皇推动改革的主要力量。伊凡改革时,由于推行教会教育,无法培养出推动国家现代化的新型人才,再加上没有与西欧的广泛交流,也无法引进国外人才。整个改革几乎都是沙皇和他的个别谋臣在推行,政策的制定和落实都显得力不从心。而彼得非常重视教育的发展,改进用人制度,任人唯贤。一批接受了西欧文化的国家栋梁,围绕着彼得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改革团体,这是改革成功的保障。这些特点也是古往今来任何成功的改革所必备的因素。从伊凡雷帝到彼得大帝,俄国的改革顺应了历史,开启了自身的欧化和现代化之路。尽管改革的道路充满坎坷,却使俄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落后状况,实现了自身复兴,以欧洲强国的姿态迈入帝国时代。
  [责任编辑:白晓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9148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