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第三产业促进资源型区域经济转型的机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秋利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第三产业在经济系统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但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为低下。第三产业发展具备一系列正外部性,有助于资源型区域经济、社会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中对资源的成瘾性依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促进我国资源型区域经济转型的实践有着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第三产业 资源型区域 经济转型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以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为特征,很多资源型区域的经济发展方式对资源产生了成瘾性依赖。这种对资源过度依赖的增长模式,严重影响到资源型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诅咒效应及其传导机制,造成了资源型区域经济增长滞缓、就业压力增大、城镇化质量低、民生体验差、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资源型区域的经济转型,在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不仅要完成经济增长目标,更要兼顾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目标。
  发展第三产业,在加快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优化民生体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正外部性,有助于资源型区域在经济转型中,优化社会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型区域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三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机制
  资源型区域具有经济增长抑制的特征。由于制造业被挤出、政治生态紊乱、人力资本抑制以及内外部经济关系孤立对资源型区域的经济增长造成了负面影响。而第三产业发展,通过对基础产业的效率增益促进了区域的经济增长。
  从直观上看,第三产业发展对第一、第二产业都存在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对第一产业而言,第三产业对各个生产环节的介入使得农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呈现出高度流程化的特点。第三产业对第二产业的增益则更为全面:从需求的角度出发,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制造业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从供给的角度来说,第三产业提高了企业的研发水平,增强了第二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生产效率。
  在更深的层次上,第三产业通过产业组织精密化、延长产业链条等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得生产行为愈发具备“服务密集”的特征。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服务作为生产过程中间要素投入的比重越来越大,产业组织结构也呈现出精密化的发展趋势。基于更为细致的分工协作模式,一些新的生产环节被创造出来。第三产业对工业生产的“中介”与“补充”作用拓展了传统产业的产业深度,延长了产业链条,提高了产品附加值,促进了经济增长。①
  此外,第三产业对传统生产部门的介入加速了生产组织模式的变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制度革新使得企业交易费用不断降低,管理要素的作用愈发重要,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率。
  第三产业发展对就业的促进机制
  资源性区域具有就业抑制的特征。由于产业结构固化以及对劳动者的“认知锁定”,造成了资源型区域就业结构单一、失业和“隐性失业”等就业问题。而第三产业发展,通过提供更高的就业弹性、优化就业环境、创造需求等方式促进了区域就业增长。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发展,农业的从业人数会快速下降,制造业的从业人数占比则将稳定在一定水平。②技术进步在生产领域的一个突出表现在于用科学手段解放人力,单位产值所消耗的劳动力减少是一大趋势。但第三产业的生产过程着重体现在对人的依赖上,因此更容易对就业提供稳定、持续的贡献。
  第三产业发展有助于优化就业环境。教育业的发展提高了劳动力素质,优化了劳动力供给结构;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职业中介行业的成熟、人才信息系统的完善、广告媒体向就业领域的渗透,解决了劳动力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使得劳动市场上供需的对接更为顺畅,降低了摩擦性失业,提高了就业效率。
  此外,第三产业发展有助于消费升级和岗位创造。第三产业对社会观念的影响促进社会服务意识增强,网上购物、移动通讯等新兴行业的出现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带动就业增长。
  第三产业对新型城镇化的促进机制
  资源型区域具有城镇化抑制的特征。受地理条件和政治因素影响,资源型区域的核心城镇通常在区位、功能、信息交互、生态环境上存在缺陷,导致城镇化水平较低。而第三产业发展,通过提高城镇对要素的吸引力促进了城镇发展。
  第三产业发展能够有效促进现代城镇功能的发挥。后工业时代的到来彻底扭转了第三产业和城镇化的依赖关系,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成为影响城镇功能发挥的关键因素。③按照新的城市功能定位,基础设施建设、知识生产能力、城市生活质量决定了城镇对新兴生产要素的吸引力。
  第三产业发展有助于我国新型城镇化目标的实现。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所提及的城镇化已不是钢筋水泥式的城镇化,而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从概念上讲,新型城镇化以城乡统筹、产城互动、集约节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是城市、小城镇、农村社区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城镇化。第三产业是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发挥的产业载体,其发展无疑能够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保证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
  第三产业发展对民生的促进机制
  资源型区域具有民生抑制的特征。由于产业垄断拉大了资源型区域的贫富差距,这些地区的基尼系数很高,恶化了民生体验。而第三产业发展,通过提升区域居民劳动性收入、优化生活服务,改善了区域的民生体验。
  第三产业对劳动要素的解放提升了居民收入。第三产业占比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正向变动,反过来看,第三产业对于居民收入增长也存在明显的增益效应。④一方面,第三产业往往处于产业链中的高附加值领域,对社会整体劳动生产率有增益作用,由于增加了可供分配的要素报酬,第三产业促进了居民收入的增长;另一方面,较之第一、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表现出轻资产、重人力的特征,这一结构特点使得劳动力和人力资本要素在收入分配中的地位提高了,这也使得第三产业在劳动力报酬提升的过程中处于领军地位。
  第三产业中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改善了居民的生活体验。生活性服务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为人们提供生活消费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形形色色的消费服务需求。根据《中国投入产出表》的分类标准,我国34个第三产业部门中,有16个属于生活性服务业的范畴,从内容上涉及邮政、航空、娱乐、交通、房地产、文化影视、教育、旅游、卫生、体育等与老百姓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⑤这些产业的发展和繁荣构筑起了现代社会中的新型生活模式,将人的需求层次上升到社交、沟通、自我实现等较高层级。
  第三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促进机制
  资源型区域具有生态抑制的特征。长期开采给资源型区域带来了地表沉降、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等多种环境问题,破坏了生态环境。而第三产业发展,通过节能降耗、资源回收、实施流程再造,提升了经济和生态的协调程度。
  第三产业本身就具备能耗少、资源消耗少、排放低的特点。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当前每万元工业增加值的能源消耗量为2.4吨标准煤,而每万元第三产业产值的能源消耗量则不到0.3吨标准煤。直观上,第三产业比重的提升节约了资源、降低了污染。在具体的产业分布上,第三产业所涉及的领域普遍具有低排、高效、清洁的特点,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压力更小。
  第三产业中的部分行业还具有优化资源配置,改善环境质量的作用。如金融业和咨询业能够提升经营效率,起到节省资源、增加产值的作用;交通运输、通信、物流等行业能优化资源在区域中的配置,促进资源的合理使用;旅游业、房地产等行业能改变自然及城市面貌,扩大绿地面积;教育业和媒体产业的发展,能够传播正确的环保理念和生态价值观,有利引导公众保护环境。
  【作者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李江帆:“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第三产业现代化”,《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第124~130页。
  ②Clark, C. The Condistions of Economics Progress. Macmillan, London, 1940.
  ③王雅莉:《城市化经济运行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
  ④Hollis B. Chenery, S. Robinson and M. Syrquin. Industrialization and Growth: A Comparative Stud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Chapter 11.
  ⑤李江帆:“中国第三产业的战略地位和发展方向”,《财贸经济》,2004第1期,第65~73页,第97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42945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