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英语“素质测评”的必要性及模式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素质测评”是成功素质教育模式的组成部分,其摈弃单纯检测学生知识,主张测试 “观念、品格、知识、能力、方法五个方面是否‘内化’为主体的素质”。具体到大学英语教学中,素质测评就是要测评出学生是否“会用”英语。本文论述了“素质测评”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素质测评;大学英语教学;必要性;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相对于人们常常探讨的“钱学森之问”,在英语学习方面,国人从老百姓到英语教学专家到教育行政决策者们一直在拷问一个问题,英语学习从小学到大学经过十几年到二十几年的学习,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结果学生除了会考试外,为什么不会灵活应用英语?于是很多人就得出“英语无用”的结论,人们甚至质疑英语课程特别是大学英语课程是否应该存在,这从2013年初“人大会”上有代表提出取消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等相关提案可见一斑。
  身为大学英语教师的笔者也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英语学习真的无用吗?很显然不是,不论是从宏观方面——民族的发展,还是微观方面——个人素质的拓展,英语学习或者说外语学习对于大学生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而导致上文所述的英语学习的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以为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从小学到大学各个阶段的英语教学被“功利化”的思想所牵引,教学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在考试中取胜。而英语各阶段的考试,往往考的是对语言知识的记忆,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死记英语知识,来应付考试,而对于考试之外的能力和素质的锻炼,被有意无意地忽略。考试一过,英语学习过程就截止。比例相当大的学生体会不到语言学习的乐趣,能力和素质没有被锻炼。因而考过即忘,在实际生活中听不懂、讲不出、写不了。简言之,英语知识没有被内化为学生的能力、素质等。
  改变评价模式,让测试真正变成测评学习者内化的能力和素质,而不是简单地测试知识,就变得尤为必要。
  二、素质测评与大学英语教学
  素质测评是武昌理工学院基于对学生高度负责、通过大学教学真正提升学生素质的理念提出并开始践行的一种测评模式。素质测评摈弃单纯检测学生知识的测评方式,而主张测试 “观念、品格、知识、能力、方法五个方面是否‘内化’为主体的素质”。具体到大学英语教学中,素质测评就是要测评出学生是否能正确地对待英语学习、能否长久地坚持学习、学习方法是否正确、是否会使用英语进行实际交际即是否能听懂别人的话、能否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专业相关的东西、是否能进行双语翻译等等。语言属于技能的范畴,技能需要的是反复操练而“内化”为学习者的内在素质,只有充分“内化”,学生才会用之为工具,才能真正“学会”,才不会“考过即忘”。
  根据笔者的实践和研究,学习者只要每天正确训练听说读或者写半小时左右,长期坚持,2-3年的大学英语学习,学生应该基本能听懂广播新闻、能正常生活交际、能正确表达自己、能看懂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英语原版书籍。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基本能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习惯养成了,再加上“会用”英语来达成交际的目的,这个时候很大比例的学生会主动寻找或者创造机会去运用英语,对语言学习也会产生一定的兴趣。在这个基础上大环境给予正确引导,学习者即使没有英语课堂可去(一般大三阶段开始会停止英语课堂教学),也会坚持通过阅读相关期刊杂志、网页和听英语广播以及观看英语影视、寻求口语练习机会等方式继续英语学习。如果学生能达到这种程度,基本“学会”了这门语言,在将来的生活中也能对付与英语有关的事务,自己的素质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上文所述的训练具体在英语课程的学习中就是英语学习的“三习”,即:预习、复习和练习。长期坚持“三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贯穿对学生进行相关观念、品格、知识、能力和方法的培养。这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认真规划“三习”的内容和方式,尤其要运用正确的评价方式来促使学生坚持系统的高质量的“三习”。基于此,认真研究“素质测评”在大学英语中的具体运用就显得极其重要,它是保障学生真正通过高质量的系统的训练将英语知识内化为语言能力和素质的手段。
  三、大学英语素质测评模式探讨
  关于素质测评的模式因课程特征的不同而有差异。大学英语课程的特点是课堂对于传授学习策略、测评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等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将英语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质,依靠的还是学生自己课内外尤其是课外的学习和训练,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语言是学习者自己“学会的”,不是教师“教会的”。如果老师和学生一道认真规划学生语言训练也即上文提到的“三习”的内容、方法和策略等,教师再用测评手段来检测学生的训练效果,尤其是测评死记知识之外的能力和素质,如听力能力,口语素质,写作能力和通过阅读来获取信息的能力等;监督和促使学生将高质量的“三习”贯穿整个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那么测评就起到了积极的“反拨作用”。这样的测评除了测出学生内化的能力和素质外,还促使学生长期坚持修养观念和品格,积累知识,发展能力等。
  基于上述大学英语课程的特征和素质测评的作用,笔者经过实践和研究认为,大学英语素质测评模式应该包括如下特点:加大平时测评的比例而降低期末考试的比例。比如平时的测试成绩比例应在整个学期的成绩中占70%及以上。平时的测试分不同的模块和不同的阶段进行。平时的测试测的不是学生的知识的记忆,而是学生是否完成训练任务以及完成相应的训练之后所应该具有的素质。如笔者曾经在自己的教学中做如下实验:每周布置一定量的听力材料给学生,这些材料是学生获取不了文本的,后学生必须将这些听力材料逐词听写出来,然后将听写的材料上交,老师和学生共同批阅;一个简短的评价总结之后,老师发放听力相应的文本,学生在文本的帮助下查漏补缺;经过3-4周的训练之后,笔者利用听力课堂进行阶段测评,主要测评两个方面,一是他们是否真正听完了老师发放的材料,二是通过这个阶段的听,老师假设和期望的水平是否达到(决定是进入到下一个阶段的训练还是继续此阶段),测评的内容就是将这个阶段的音频材料随意截取,添加静音格式,让学生当堂听写出来。每一次的测试算作平时分数。老师所期望达到的各种素质和能力的训练都可以这样操作。到了期末将各次的平时成绩按照一定的权重相加,再加上期末测试(主要测试能力,比如口试、写作、翻译等),才能得出他们的学期成绩。   上述模式,加大了平时测评成绩的比重,学生就要高度重视平时每一次的测试。重视每一次的测试,就意味着在认真训练。有了长久的训练,语言知识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能力和素质。如能系统落实,学生会将英语学习内化为自己的素质,就“会用”这一门语言,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非专业层面的素质,提高人才的整体质量。如果大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学习能真正具有使用语言交际的能力和素质的话,本文最开始提到的社会的各方面的质疑声也会消失。
  执行上述模式必须遵循一个重要的原则——客观公正,做到客观公正的最好的方法,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是公开透明。每一次学生的得分,学生本人知晓,期末时的平时各次测试的权重也向学生解释清楚,学生自己也可以计算出得分,学生也可以随时查自己和其他同学的成绩。
  四、实践的效果和问题
  笔者在上学期学校明确允许大学英语期末考试教师自由命题,学校不做统一考试的前提下,将这一测评模式在自己的一个教学班中进行实验。上学期一共16个正常教学周,笔者在学期初统一规划并让学生知晓了本学期期望学生完成的学习内容和达到的目标。将目标再细化为每个小阶段的小目标,然后每周通过发给学生“学习任务清单”和学习材料以及参考资料指定的方式,让学生明白本周该完成的相关的预习、复习和练习的内容,然后自己负责自己本周内的学习任务。学习任务的类型是在记忆基础知识如单词,固定搭配,句法结构的基础上培养语言的素质,如听力、写作和阅读素养的培养,到下周,教师针对上周要求通过“三习”所应达到的目标进行测试,测试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听写上次要求听的材料中的任意一句,用所接触到的相关“语块”的词汇就某一主题写一篇文章,对某一个阅读主题进行辩论,等等。然后根据测评的内容记录一次平时成绩。期末将本学期所涉及的内容如针对所学过的课文中的相关语料进行写作,翻译等,这些需要能力素养的积累,否则即使能背出知识也通过不了测试。最后将平时各次的测试成绩根据相关权重进行相加然后与期末测评的相关权重成绩合并成为本学期的总成绩。
  这种测试对学生最积极的影响是学生或主动或被动长期坚持完成相关内容,整个学期“三习”没有中断,在各项技能中,公认的最难于提高的语言技能——听力,实验班的学生却取得极大的进展,英语文章也能写得“像模像样”,翻译甚至对于基础不佳的同学也不再引起“害怕”的心理。
  然而由于笔者所试验的班级是中级班,学生成绩层次不齐,每次布置的任务,有些同学觉得适度,还有部分学生却感到无尽的压力。每次的测试也使这部分同学疲于应付,造成这部分同学对于英语学习产生了厌倦和畏惧的情绪。笔者布置任务的本意(也在反复向学生宣说)是学生每天坚持英语各项训练半小时到一小时,但是有一定比例的学生总是将任务压到测试前的最后一刻去完成这也增加了他们自己的压力。
  期末考试时其他有些班级采取相对比较宽松的测试环境,有些班甚至“开卷”,使部分学生产生了不平衡的心理。对教师而言,每次测评的设置以及评价费心、费力、费时。上述种种制约了这种测评模式的应用和推广。
  笔者认为要解决上述问题,实行和推广这个模式需要大环境的支持。教师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程度分层次进行,这在中级班实施的难度很大,所以需要对中级班进行重新分层次,并让各层次之间互通,如进步到高层次的话可晋级,反之亦然;在实际操作中也要应用学生的力量来减轻教师的负担;对于测评方式,管理层也要作大框架的规定,以避免学生中不平衡心理的产生。
  五、结语
  笔者通过研究和实践,认为“素质测评”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是必要和可行的,通过这种测评模式的“反拨作用”,可以促进学生长期坚持在英语学习中践行“三习”。如能系统落实,学生会将英语学习内化为自己的素质,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非专业方面的素质,提高人才的整体质量。但是这个模式的顺利践行也需要管理层面对大环境的营造和教师较高的教育智慧。
  参考文献:
  [1] 赵作斌. 大学素质学分制理论与实践[M]. 北京: 现代出版社, 20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45172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