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层政府构建社会心理疏导机制的路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需要建立和完善基层社会心理疏导机制,而疏导机制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但需要多方合作、共同努力,更需要政府与市场携手,从思想认识、队伍建设、制度规范、预警干预和服务体系五个方面展开。在此基础上,从个体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入手,打开当事人的心理症结,化解当事人内心的矛盾冲突,以避免一些人频繁上访和群体性事件等典型事件的发生和扩散,最终引导和促进基层群众的心态成熟化和理性化。
  关键词:社会管理;社会心理;疏导机制;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建立一种良好的社会心理疏导机制,不只是直接关系到个人幸福,还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共安全”,①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在基层社会管理中建立心理疏导机制,使人们的负面消极心理得以释放,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
  心理疏导就是基于心理咨询的“助人自助”原则,针对个体特殊心理问题和症结,运用心理疏导技能,从认知、心理、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进行调整、升华和塑造,使其心理由不适应、不平衡向适应、平衡转化,从而消除个体心理障碍,化解其精神层面上的各种矛盾,帮助个体形成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
  社会心理疏导虽然不同于个体心理疏导,但却是在个体心理疏导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基层政府难以从宏观层面进行制度设计等方面构建社会心理疏导机制,更多的应是着眼于具体的人和事,从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入手,打开当事人的心理症结,化解当事人内心的矛盾冲突,以避免一些人频繁上访和群体性事件等典型事件的发生和扩散,进而引导和促进公众心态日趋成熟化和理性化。
  建立社会心理疏导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卫生、公安、民政、残联、教育、劳动保障、财政、工会、共青团、妇联等诸多部门团体,不但需要多方合作、共同努力,更需要政府与市场携手,从思想认识、队伍建设、制度规范、预警干预和服务体系五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切实提高广大群众与各级干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认识水平
  目前,相当多的基层群众对心理问题的相关认识有失偏颇,往往把心理问题和“神经病”等同起来,不愿或拒绝承认自己有心理问题。甚至一些党员干部也羞于承认自己有心理问题,这反映了一部分人缺乏必要的心理知识,更缺乏对心理疾病的正确态度。因此,首先需要各级各部门及其领导干部在思想认识上,牢固树立“和谐心理”的理念,强化公益意识,将心理卫生工作纳入到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各个组织的独特优势和作用。特别要通过新闻媒体、各单位建立心理卫生健康宣传网络,提倡“健康心理、健康人生”与“和谐心理、和谐社会”理念。另外,还要组织各级各类干部接受心理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培训,以掌握必要的知识和初步技能,以便在需要时既能“自助”,又能“助人”。
  其次是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消除人们对心理问题的陈旧、片面观念,营造良好的重视心理健康的舆论氛围。可以开展心理健康进社区、下农村、入工地活动,结合基层特点,走进居民(农户)家庭、建筑工地和厂矿企业,针对群众关注的问题,举办各种现场心理咨询,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也可以通过出黑板报、分发小册子、知识竞赛、以案说法等方式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①
  最后,还可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纸介媒体,由专业人士开辟心理疏导、心理服务的栏目或是设立和开通相应的心理疏导、心理服务热线,以帮助解决一些人求治无门的难题。另外,还可以经常举办专题讲座,结合基层群众在不同阶段或政策调整带来的心理变化有针对性地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一方面提高群众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教育群众调整自我心态,走出误区,始终保持一个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并且最终形成一种包容心理疾病的舆论氛围。
  二、组织和培训一支乐于奉献的心理工作者队伍,针对特定人群或问题迅速、灵活、有效地开展心理疏导工作
  组织和培训一支具有一定专业技能、乐于奉献的心理工作者队伍,是构建心理疏导体系、化解基层矛盾的关键。他们可以从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心理辅导技能的培训与实施、心理问题患者的帮扶与引导等多方面发挥作用,是社会心理疏导机制得以实现的行动者。
  首先应采用多种方式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工作者队伍,如通过招聘、选拔和培训等方式,面向社会招聘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专业人士,或在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基层干部、矛盾调解员、社区志愿者及学校教师等工作群体中挑选若干名热爱心理工作且有奉献精神的同志集中办班,聘请心理学专业人士对他们进行心理学基础理论的系统培训,内容包括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测试、心理咨询技能、心理疏导方法等。
  其次,为了增加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可以在培训中引入解决基层实际问题的案例,如针对上访群众,特别是缠访闹访常见的问题,可以邀请心理专家参与乡镇(社区)矛盾调解,进行案例分析,共同会诊,探讨对策,提高基层心理咨询工作者运用心理疏导方法处置矛盾纠纷的能力。
  另外,还可以利用网络媒介进行不限区域、不限时间的培训。如在市相关网站上开辟心理专栏,建立一个不同人士交流互助的平台,并组织专家进行解答释疑,使心理工作者在工作中不断转变工作视角,创新工作方法,更好地处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最后,要对参与了培训的人员进行严格的考核,合格者颁发上岗证,使他们在各自部门单位发挥作用。或者通过当地政府的协调、整合和组织,将这些专业人才从象牙塔、办公室中解放出来,组合成专家或志愿者队伍,按社会所求,尽职责所能,为社会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达到资源共享。
  三、建立健全心理疏导工作的各项制度,使社会心理疏导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形成长效机制,拓展社会支持系统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社会人口流动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曾经维系农村稳定的传统观念逐渐磨灭,尤其是家庭和家族观念作为现代人的心理支持系统已难以为继。而城市人口因为就业的流动性增强,也不能像过去一样作为一个“单位人”而找到终身的归属感和稳定感。因此,亟需探索新的社会支持系统,使个体可以在新的社区集体或组织团体中找到可以依赖的精神家园。   为此可以尝试建立“三级心理健康防治工作机制”。“预防——治疗——发展模型”是全球心理健康防治的基本模式:一级预防、防范未然,即在一些人的心理问题发生之前就采取必要的措施,化解他们的矛盾纠纷,释放他们的心理压力,保持他们心理稳态平衡;二级治疗、对症下药,即开辟专门的工作室或医疗室,为一些有心理问题的人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清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恢复到正常的心理健康状态;三级发展、终极关怀,即在心理专业人士的帮助下,引导正常人不断挖掘潜能,提高自我认识的能力,扩展自我发展的空间,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为保证上述机制有效运转,就必须建立、完善和执行“心理排查——帮扶——回访制度”。在排查阶段,可通过心理问卷调查、走访基层干部、询问“五老”人员、发放“心理服务联系卡”等方式,对群众的心理状态进行动态了解和管理。在帮扶阶段,对排查出来的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群众个体要及时进行心理帮扶,或由心理工作者上门进行服务,或由基层心理疏导员每周两天坐班接访。为保证效果,
  ① 安阳市:建立心理疏导机制,化解基层矛盾纠纷[EB/OL].人民网,2011-11-21, http://expo.people.com.cn/GB/57923/226143/226149/16676111.html.
  可实行首问负责制:坚持谁接待谁负责的工作原则。初次接访的工作人员为第一责任人,对来访群众做好来访接待工作,及时进行心理疏导,留存工作信息。在回访阶段,要建立群众心理档案,并对通过心理帮扶已化解矛盾的群众定期进行回访,进行跟踪心理疏导和调解,进一步巩固帮扶成效,防止问题反弹,做好跟踪稳控工作。
  四、重视发挥心理专家及学者的作用,加强社会心理的研究,建立和完善社会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减少心理异常者和极端事件的不良影响
  首先,心理疏导工作是一项比较专业的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品质和技巧。而一个优秀的心理疏导工作者不但需要以下良好品质:清醒的自我意识、安全感强、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充沛的精力,而且要有很强的专业技能,如良好的沟通能力、敏锐的观察力、准确分析问题能力,具备系统的心理学及心理咨询相关理论知识。①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高度之后,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追求逐渐超越了物质生活,幸福感及幸福指数的评比就是一个动向。所以我们更要鼓励心理学专业人才和学者注重社会心理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基层群众的心理和心态更需要认真的探讨和研究。
  其次,当前我国进入社会转型关键期,上访和群体性事件等各类公共突发事件此起彼伏,令一些地方政府疲于奔命。究其原因,错综复杂,但从心理学角度讲,社会冷漠与敌视、急躁与盲动以及人际信任度低等不能说没有联系。如强拆诸事件的发生与扩散,不但破坏了人们平静的生活环境,扰乱了正常的生活秩序,而且破坏了政府形象、冲击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人文基础。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公共突发事件、灾难心理干预应急预案,通过心理干预,对社会民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可能造成严重影响的公共突发事件加强预防、及时介入、妥善解决。重大灾害后积极开展对受灾人群的心理干预和心理救援,在第一时间进行心理救援工作,对幸存者、遇难者及其家属等人群尽早地针对发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高人们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心理应对能力。②
  最后还要加强对重点人群心理疏导和困难帮扶工作。对重点人群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帮助解决不利于基层社会管理的部分疑难问题,减少恶性事件的发生。定期对无业可就、居无定所、生活困难、单亲离异、空巢老人、问题青少年、邻里纠纷、上访人员、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和留守儿童等人员进行访谈,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主动倾听他们的诉求和意见,扎实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做到防线前移、工作在前,防止和减少因少数人的心理扭曲而引发的恶性案件及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五、实施政府和市场双轮驱动战略,借助行政力量和社会资源共同构建心理服务体系或网络,在确保公益性的同时追求服务质量与效益
  社会心理疏导机制作为加强基层社会管理的一种必要辅助手段,固然要在党委的领导下有序开展,而且政府是主要负责者。但这并不意味着排除社会成员个人、组织和团体的协同,即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运作,使社会心理疏导工作更为有效灵活地进行。政府与相关事业单位的服务体系可以满足绝大部分普通群众的心理疏导需求,确保公益性。而经营性质的个人或组织则按照市场化的模式满足少部分人个性化的需求,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益。因此,构建全面广泛深入的心理服务体系或网络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在政府指导下建立行政或事业性质的组织机构。如可在市、县、乡、村四级建立社区或农村心理疏导服务机构,下设办公室,抽调人员,配备办公设施,制定工作职责,建立工作制度。为保证心理服务工作有序开展,可在各乡镇村庄和街道社区设立心理疏导室或谈心室,落实服务制度,服务记录要完整、档案要齐全。工作人员定期到社区(或农村)进行心理状况普查,筛查出需关注的重点人群,为其提供心理援助,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及治疗,做好早期预防工作。或者以专门的心理卫生机构为龙头,由综合性医院、社区医疗机构、学校及其他社会组织开设的心理治疗机构和咨询中心等为辅助组成心理疏导服务网络。专业机构是心理服务网络的中坚支柱,学校、单位、社区、医院是承载网络的主要场所,社区和农村心理卫生服务则是维护基层群众心理健康的基础网点。③
  二是大力倡导、支持和发展经营性的心理卫生健康服务机构。通过政府政策支持引导,鼓励心理咨询业的发展,同时要加强对从业机构和从业人员的监督管理,严格制定相关的准入门槛、管理制度,重视职业伦理规范和职业道德水平的监管,合理制定收费标准并把心理咨询纳入全民医保的范围,鼓励人们定期接受心理咨询,实现心理咨询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服务的质量与效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45172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