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民工流向趋势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关注民工流的发展和变化,分析其中的原因,对于我国经济能否健康、持续向前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农民工;民工流;产业工人
  中图分类号:F249.2 文献标识码:A
  从改革开放至今,每年的春运成为中国的一大特点,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农民工流向的单一性决定的,春节前他们从广东、福建两地流向华中、西南等地,春节后,又从家乡流向上述两省,每年周而复始,没有尽头。这种现象从2003年有所改变,尽管幅度不大,主要表现在农民工流向由过去的单一方向变成了多个方向,人流由两股变成了多股。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经济这只无形之手。
  一、引起定向民工流的原因
  在改革开放在初、中期,形成农民工向一两个方向集中流动的原因有多个,其中主要有:
  (一)地区贫穷差距引起的
  在改革开放初、中期,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与内地原地踏步形成鲜明的对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势必造成收入的不平衡。上世纪90年代,沿海地区人均收入是内地的四倍多,是内地农民收入的近十倍,如此大的贫富差距必然使那些急于改变贫穷面貌的内地国民涌向沿海少数刚刚发展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两省,更别说被贫穷压怕了的广大农民,当时农村中流传着:“要想富,广东去”的顺口溜,那时的广东、福建成了内地农民眼中的天堂,他们认为只要到那里就可以成为富人。
  (二)盲目的从众心理所引起的
  当第一批、第二批农民工从沿海地区回到家乡时,他们不论从物质上还是从精神上所表现出来的与家乡习惯不一致的东西,无不影响着家乡那些没出去的人们,于是,不安的燥动就在一传十、十传百中爆发,最后大家跟着那些先期淘金者涌向他们心中遍地黄金的沿海地区。
  (三)观念上的差距所引起的
  如果说贫富差距是造成农民工流向沿海地区的客观原因,那么观念上的差距则是形成这一原因的内动力。90年代,当沿海地区大量施行股份制时,内地还在为姓资姓社争论不休;当沿海地区施行市场经济运作时,内地还在为拿不到国家投资而怨声载道。这些观念上的差异势必造成有识之士的思考和行动,广大农村中有志青年怀着无限神往的精神,带着满腔热情来到沿海发达地区寻找致富的真经,在他们的带动下,一批批有志青年到这些地区,盼望能找到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良方。
  (四)中国人传统的扎堆习惯造成的
  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有一个巨大的差别,那就是亲情扎堆习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只要有一个中国人站住了脚,就会有一帮人来到他周围,不管环境是否比家乡好还是坏。而且这一帮人或多或少有一些亲戚关系,这是中华民族的特点。正因为如此,华人才遍布世界各地,更何况广东、福建是在国内,这种扎堆习惯造成了在某一城市中来自某一地区的人相对较多的现象,如在海口市武汉人就特别多。
  二、民工流从单一方向变成多方向的原因和特点
  在民工流的初中期,其流向是固定的,单一的,但到了90年代后期,这种现象有所改变,除了传统的流向外,增加了新的流向,如流向长江三角洲地区、流向京津塘地区等,这种从单一流向变成多个流向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的调节。民工从过去的盲目从众心理逐步变得理智,他们的流动方向现在主要是看那里可以挣到更多的钱,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调控人流。同传统的民工流相比较,新的农民工和民工流有如下的特点:
  (一)流向的多方向性
  过去流向主要集中在少数沿海地区,现在除上述地区外,还有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塘地区,新疆、内蒙等地区,只要有工作的地方都是流动的目的地,不再只是局限于经济发达的地区,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更是如此。
  (二)人员结构的变化
  过去民工主要由中青年组成,以中年为主,其文化水平普遍低下,谋生手段单一,主要靠出卖体力为主。新的民工主要以青年为主,他们多数经过九年义务教育,其中有部分人还受过专业技术培训,不论从文化水平还是从谋生手段上,新一代农民工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确切地讲,他们是新一代工人。
  (三)观念上的差异
  新老农民工在观念上有很大差别,主要表现在:第一,新的农民工有个人的远大理想,他们的流动是理智的选择,往往是为某一理想而行动,而传统的农民工只想挣点钱回家养老婆孩子,这种内在的差别必然导致行动上的巨大反差。第二,新一代农民工自我意识比上一代要强烈得多,他们大多数按照自己的想法办事,一般不会被其他人所左右,因而少了一些从众心态。第三,新一代农民工主要是改革开放后出生的年青人,他们思想顾虑少,自主意识和法律意识强,因此,在选择工作和流向时,更注重用人单位对自己人格是否尊重,而不象老一代农民工以“忍”字当头。
  (四)薪金待遇的高要求
  新一代农民工不是因为生活极度贫穷才出门打工,他们大多数是为寻求更好的个人发展才走出山村,因此,他们并没有多大的生存压力,在寻找工作时,对于工作待遇的高低、环境的好坏等都非常关注,而老一代任劳任怨的特点已经离他们远去,这是时代的进步。
  三、社会应对方略
  上述农民工及其流向的特点,强烈要求社会在对待农民工问题上也应做作出相应调整,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全社会要高度注重这一新型的群体,他们是我国未来工厂和农村的主要生产力量,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将决定中国农村以至整个中国的未来,应当把他们的思想和要求作为整个社会主流之一加以重视和思考,改变过去那种对农民工歧视的思想和做法,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平等对待他们、尊重他们,时刻牢记他们是中国未来主要的产业工人和新型农民。
  其次,在薪金待遇上要平等。新一代农民工不只是为了生存而打工的,他们同城市很多打工者一样有自己的追求和目标。因此,企业在雇佣他们时应当在薪金待遇上同城市打工者一样看待,否则就会造成招收不到员工的局面,造成民工荒,要为他们办理相应的各种保险,落实各项福利待遇,从制度上和行动上认同农民工就是产业工人。
  最后,在制度建设上,应加大对农民工的权利维护力度,确保他们正当权利得到维护。农民工越来越成为各行各业生产一线的主力军,保护和维护他们的正当权利,就是保护广大产业工人的权利,就是保护国家稳定的大局。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工流将进一步分流,直至没有高峰和低峰之分,这是历史的必然。关注民工流的发展和变化,分析其中的原因,对于我国经济能否健康、持续向前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审稿 陈洪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45172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