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翻译目的论视域下的公示语翻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翻译目的论是一种应用翻译理论,对于功能性强、目的性突出的公示语翻译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翻译目的论视域下的公示语翻译,以实现其在目标语中的应用功能为目的,译者需熟知目的公示语的语言特征,尊重目的受众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确保译文满足目标语受众的心理和行为需求,有效实现公示语的语言功能和应用功能。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公示语;文化差异;应用功能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公示语(public signage)又名为标识语、标示语、告示语等,是一种常用于公共场所,以达到某种特定交际目的的特殊文体。公示语一般采用简短易懂的文字,或辅以图示向社会大众传达指示、提示、启示和警示等信息。作为一种独特的应用文体,公示语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它是人民生活的指南,城市精神风貌的体现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随着我国外向型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国际化趋势日趋明显,作为城市名片的公示语应充分发挥它的社会效应,为来华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外国朋友提供便利,为城市树立一个良好的国际形象。目前,城市公示语的翻译已受到广大社会民众的关注,公示语翻译研究也从十年前起步探索到现在成为国内翻译界的研究热点,其研究成果总量已大大超过了科技翻译、新闻翻译等应用翻译门类。在众多公示语翻译研究中,德国功能学派的翻译目的论日益受到关注,这一理论为公示语翻译的研究开启了全新的视域,对公示语翻译实践也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二、翻译目的论对公示语翻译的适用性
  (一)翻译目的论属应用翻译理论,突出目的与实用
  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功能学派的一个重要分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德国,该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莱斯(K.1Reiss)、费米尔(H.J Vermeer)、诺德(Christiane Nord)相继创立、发展和完善了这一理论,翻译目的论的提出开拓了翻译研究领域,为应用翻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翻译目的论的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它强调翻译是一项有目的的交际活动,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译文在目的语文化环境中所要达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翻译目的论遵循三大法则:“目的法则(skopos rule)”、“连贯法则(coherence rule)”和“忠诚法则(fidelity rule)”。其中,“目的法则”为翻译的最高法则,“忠实法则”从属“连贯法则”,两者都必须服从“目的法则”,即翻译是结果决定过程、目的决定方法。“目的优先法则”废黜了原文的“中心地位”,鼓励译者从原作者的从属地位中解脱出来,更多地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根据预期目的来选择适当的方法,在实际翻译操作中表现出很强的实用主义倾向。赫曼斯( Hermans)在区分“描写学派”与“目的论”时指出,目的论把充分完成翻译方针所规定的任务作为自己的最终目标,并把自己看作是应用翻译的一种形式,它关注的重点是职业翻译。可见,翻译目的论无论是性质还是功能都属于应用翻译理论,这种理论对于“目的性强”的非文学类应用文体翻译具有较高的适应性,用翻译目的论指导公示语的翻译实践,符合其翻译原则,能较好地解决在公示语翻译中所碰到的诸多问题。
  (二)公示语的翻译原则
  英国翻译家纽马克(Newmark,1982)提出文本的语言功能决定文本的类型,而文本的类型又决定文本的翻译原则。要了解公示语的翻译原则,有必要先讨论公示语的语言功能,确定其文本类型所属。纽马克把语言的功能分为三种主要类型:表情型(expressive)、信息型(informative)和感召型(vocative),并相应将文本类型分为三种:表情型文本,包括抒情类文学作品、权威性的声明、私人信件等文本类型;信息型文本,包括以科技、工商、经济为主题的一切格式文本;感召型文本,指以影响读者行为为最终目的的指导型和劝导型文本,包括宣传、布告、指示和通俗文学等。公示语是一种以社会公众为直接对话对象的文本形式,其直接目的是通过信息传达“感召”读者,促使读者按照文本的预期意图做出相应反应,实现它指示、提示、警示、告示等语言功能。根据语言和应用特征,公示语属于感召型文本。
  文本的类型决定文本的翻译原则。公示语是一种功能性强、目的性突出的感召型文体,最突出的特征即是“感召功能”和“行为目的”,公示语的翻译要以目的语受众为本,译者主要考虑译文对目的语受众的影响,能否满足受众的心理和行为需求,翻译过程中要摆脱原文的束缚,不对原作者作过多的揣摩。公示语翻译忽视作者地位,强调交际目的和效果,属于实用性很强的应用文体翻译,而翻译目的论突出目的优先原则,其性质与公示语一致,对公示语的翻译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三、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公示语翻译
  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要实现预期目的,必须合理解决翻译过程中的问题,目的论把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为文化、语言以及文本特征三个层面。在翻译公示语时,译者要熟知目的公示语的语言特征,充分考虑目标语受众的文化习惯和心理需求,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让译文被受众理解、接受,实现公示语本有的应用功能。
  (一)尊重目的语受众的文化习惯,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
  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在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社交礼仪等上都存在着差异,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以及思维的工具,必然表现出其文化差异。汉语公示语是为熟悉汉语的人士提供信息,有其独立存在的地位,同样,英语公示语也是一种独立存在,是为英语背景的公众提供信息,它与汉语公示语不是语言上的对应关系。在进行公示语翻译时,译者要牢固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了解英汉两种语言在词语搭配、句型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尽量避免对公示语的不当翻译、误译等,导致目的语受众不理解、不接受甚至抗拒。
  1. 英汉句法与句型中的文化差异   中国文化属高语境文化,语言含蓄,隐而不外露,语言成分之间的结合不受形态成分的约束,往往采取提取意义支点的方法;西方文化属低语境文化,语言寓意平素,话语表达直率,语言成分之间的排列结合形式严谨,缺乏弹性。国内一些温馨提示语,在行文上力求对仗、押韵,上下句自建联系,形成统一语境,有着鲜明的汉文化特征,如:“湖边风景好,安全莫忘了”。翻译时,译者力求译文同样“华美”,谋求行文上音、形、意与原文的完全对等,译为“Beautiful is the lake, mind safety for your sake”。对于懂得英文的中国人来说,一看亦明白,也甚感译文的妙趣,但对于西方游客却会变得生涩难懂,译文上下两句结构松散,语意分裂,不符合英语句式表达习惯,容易误导外国游客:湖很美但存在危险,不宜观赏?在外国游客看来,湖美与安全并无多大瓜葛,湖美与不美,与观赏者小心落水语意关联不大,他们需对该句型结构重新解构,通过联想语境补充省略的语意建立上下句的联系,“The lake is beautiful, and when you are attracted by the beautiful scenery, it’s easy to slip and fall into the river, so you should mind your step.”
  2. 英汉词汇中的文化差异
  词汇作为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是整个语言系统的支柱,必然最突出、 最广泛地反映文化差异。公示语句型简短,所用词汇少而精练,关键字词的信息量大、文化内涵丰富,译者对这些字词意义的输出更要注意,否则会出现信息偏差或信息错误,影响公示语的应用功能。如:“花开堪赏直须赏,莫要折花空赏枝”,告诉大家乘着繁花盛开尽情、尽兴地赏花;同时又好言相劝游客不要采摘花朵让好景不再。译者将其译为 Cherish the blossoms only, never deflower and leave an empty bough,对于译文中的选词“only” 和 “never”,外国游客恐怕难以获得与中国游客同样的心理感受。 “直须赏”是“尽兴、尽情”赏花,而“cherish only”是“只能、仅要”赏花,词义偏离;“莫要折”是“不要、别去”摘花,而“never deflower”是“永不能、绝不行”,语气生硬。此情此景,中英文对应的两句公示语却给不同受众传达了不同的信息,必定引起不同的心理期待和行为反应,目的公示语无法取得预期效果。
  3. 英汉修辞中的文化差异
  英汉公示语中常常会引用一些修辞手法,使公示语更生动,更易于被受众接受。但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修辞资源、语言习惯、文化意识和审美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修辞格存在着难以跨越的障碍,在翻译公示语时,译者要合理输出源语中的修辞手段,根据不同的情境和受众,选择输出的方法和尺度,不可为追求行文的优美,不顾目的语受众的心理期待,造成交际失败。如:小草默默含羞笑, 过往游客别踩踏 We are tiny, we are shy; Step on us and we will die 。译文与原文“句形”工整、音韵对应,并都采用了拟人修辞手法,两个文本基本实现了对等,但作为公示语翻译,译文是失败的。通过修辞输出,译者将原文中小草比拟成“we”, 将有生命(含羞笑)转换成无生命(die), 中国游客感受到的是小草生命柔弱,需要保护,从而产生爱怜;外国游客感受的是“we(我们)”生命柔弱,容易衰死,从而产生恐惧。可见,中文公示语满足了中国受众的心理需求,实现其语言和应用功能,而英文公示语偏离了外国受众的文化习惯和心理期待,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在翻译公示语时,译者要明白英语公示语的目的受众是外国游客,翻译时必须抛开汉语原文的束缚,多考虑受众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采用合理的翻译策略,很多同情境、同目的的公示语在西方国家同样存在,翻译时可直接借用其表达,如以上三例“小心落水(Caution/Danger 配以图示)”、“不要采摘(Don’t pick the flowers/Leave them for everyone to enjoy)”、“不要践踏草地(Keep off the Grass/Protect the environment)”;一些国内特有的公示语,可根据具体情况改译或不译。改译也应做到尽量靠近受众,成功的范例有吴伟雄教授套用英语名句“East or west, home is best”翻译 “桂林山水甲天下”(East or west, Guilin landscape is the best)。对已配有国际通用的公示图标,或对目的语受众没有意义的劝告、限制类公示语,可以不译,如:“生儿生女一个样”。
  (二)突出公示语的语言特征,实现其应用功能
  公示语翻译,尊重目的语受众文化的同时,还需了解目的公示语的语言特征,有效实现公示语的应用功能。公示语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得非常广泛,表现出很强的应用功能,吕和发将公示语的应用功能主要归于四类:指示性、提示性、限制性、强制性,并指出公示语体现的功能不同,所展示的信息状态也就不同,而公示语体现的信息状态是翻译中词性选择和使用的决定性因素。公示语信息有“静态”和“动态”两种,在实践中,译者可根据公示语要实现的应用功能,确定公示语所展示的信息状态,采用合适的处理方法。
  1. 提示性和指示性公示语呈“静态”
  提示性和指示性的公示语主要是提供信息服务,用以提示或告知公众相关信息,内容没有限制、强制意义,相对“静态”。“静态”公示语语言应用不一定要求公众去采取何种行动,英文中此类公示语习惯使用名词和形容词,直接、准确地显示特定信息。翻译时,译者应了解英语公示语的语言特征,在词语选择和词汇搭配上保留其语言风格,充分体现“静态”公示语的语言功能。如, New Arrival 新品上市、Reception 接待服务、Sterilized 已消毒、Recyclable/ Unrecyclable 可回收 /不可回收等。有些情况,译者用“动态”词性的词汇翻译“静态”提示语,将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应采取的行动上,往往会造成信息偏差,如:国内一些银行自动取款区会特别标示“危险时刻,迅速报警” (Being urgent, call 110 quickly),一则好意提示变成了行动的暗示,分词、动词和副词的连用传达出急切的信息,让读者立感情况紧急,随时行动。在此,建议借用西方国家已有的表达“In Emergency, Call 110”。   2. 限制性和强制性公示语呈“动态”
  限制性公示语对相关受众的行为提出限制、约束要求;强制性公示语要求相关受众必须采取或不得采取相关行动,两种公示语是要求受众做出行为反应,内容相对“动态”。“动态”的英语公示语多用动词、动名词、分词等词汇表达。如: Give Way 让行、Stand in Line 站队等候、No Smoking 严禁吸烟、No Pets Allowed 严禁携宠物入内等。一些场合,用名词、形容词等“静态”动词传输“动态”信息,其语气就会减弱,相对于行动暗示,受众更注意信息含量,这类公示语对受众的约束力变小。如, No Admittance 与 Do Not Enter皆为“不得入内”,但会给受众带来不同的心理反应。No Admittance 语气委婉,告诉受众这是专用地方,外人不方便入内,即闲人免入;Do Not Enter 语气稍显强硬,暗含“危险”信号,要求受众不要入内否则后果自负。
  在实际翻译中,译者可以结合具体情境,根据要达到的预期目的,确定其展示的信息状态,选择相应“态势”的词汇。如:紧急的提示亦可用“动态”词汇:Danger: falling rocks(危险! 小心落石);委婉的限制也可用“静态”词汇:Tickets Only (凭票入场)。
  四、结语
  目的论视域下的公示语翻译,首先要有明确的翻译对象意识,即目的论所强调的“目标文本接受者”。公示语翻译有明确的服务对象,能否满足这个确定服务对象的心理和行为需求,即是公示语翻译的最终目的,也是目的公示语能否有效实现其应用功能的关键所在。所以,公示语译者要抛开原文的束缚,考虑目的语受众的文化背景、思维差异和心理需求,考虑目的公示语的语言特征和应用功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确保译文为目的受众理解、接受,实现信息有效交际。
  参考文献:
  [1] Hermans,Theo. Translation in System: Descriptive and System-oriented Approaches Explained [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2] 牛新生. 公示语文本类型与翻译探析[J]. 外语教学, 2008(5).
  [3] 黄田. 语境角色认知与公示语翻译[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7(3).
  [4] 卞建华, 崔永禄. 功能主义目的论在中国的引进、应用与研究(1987--2005)[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5).
  [5] 吕和发. 公示语的汉英翻译[J]. 中国科技翻译, 2004(2).
  [6] 吕和发, 蒋璐, 王同军. 公示语汉英翻译错误分析与规范[M].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1.
  (本文审稿 余澄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45172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