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是坐以待毙,还是绝地重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雷怡安

  辉煌
  上个世纪60年代,全国各地的自然资源储量丰富,如果哪个城市占有大量的自然资源,那么肯定是发展中的佼佼者。
  “山上有森林,地下有煤矿”是华蓥市曾经的城市写照。正因为有了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华蓥市相继建起了华蓥山矿务局、华蓥煤矿等20多个以煤矿为主的资源型企业。至90年代末,国营、集体、个体煤矿达到102个,煤炭开采能力超过每年600万吨,从业人员超过3万人,煤炭业产值达到全市工业总产值70%以上,坐上了地方财政收入的头把交椅。
  享有中国天然气化工发源地的泸州更是了得,经过50年的天然气开发,天然气成为了泸州发展的重要化工原料、城市及工业燃气,并促使泸州成为了全国18个化工基地之一和四川“西部化工城”。在上海交易所,泸天化成为了泸州仅有的两个上市股票之一。
  毋庸置疑,在以自然资源多少论发展前景好坏的日子,华蓥市和泸州市占据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困境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部分依托自然资源发展的城市显现出了发展的弊端。自然资源的过度采伐和粗放型生产导致的后果必定是资源数量的急剧减少,传统发展的城市在此时遇到了发展的困境。
  邓正曾是华蓥当地很有名气的煤老板。通过技改扩能,到2007年,彪水岩煤矿年产量达到5万吨,实现纯利400万元。尽管这样,邓正却整天提心吊胆。“压力很大!”邓正坦言:“煤矿面临资源枯竭,再挖几年,就没有煤炭可挖了。”
  长期偏重煤炭采掘粗放发展的华蓥在90年代遇到了发展的瓶颈。随着广安火电厂、成都金堂火电厂、重庆双槐火电厂等电煤需求急增,煤炭企业长期饱和生产,剩余煤炭资源可采年限锐减。如今,华蓥市的煤炭资源可开采年限已不到3年。
  和华蓥有着同样困境的还有以天然气为主要资源的泸州。2009年的一组数据极具震撼力。泸州市供气量预计只有15.64 亿m?,缺口达到7.34 亿m?。民用用气和工业用气都经历了严重的打击。
  这一切,让本来辉煌的资源型城市濒临凋敝。
  原因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是一道“世界性难题”,而我国一个以资源丰富著称的国家也在近几十年里逐渐显现出资源匮乏的困顿局面。
  资源型城市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矛盾,除了受资源开采的客观规律作用之外,还存在诸多体制、机制上的成因。如计划经济思维下的直接调配与转轨时期价格失衡,使一些资源型城市陷入了畸形发展的轨道。长期以来,不少资源型城市缺乏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他们采取“竭泽而渔”、“重开发轻建设”的发展思路,结果是,一旦资源没了,“好日子”就到了头。
  现有的价格、财税政策也很难保障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再加上现有政绩考核体系对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还缺乏科学的考评标准,导致一些地方领导片面地追求GDP增长,不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转型
  在与自然资源的对抗中,城市的命运大抵可以分为三种:城市衰败、人去城空和涅槃重生。
  “等到真正资源枯竭再转型就晚了。”有专家提出自己的观点。然而,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国外并不缺乏成功的案例。德国鲁尔工业区以煤炭、钢铁开采为主,在20世纪50年代日渐衰败,20世纪60年代德国政府对鲁尔老工业基地进行改造,经过数十年持续不断的发展,鲁尔地区成功实现了经济结构转型。如今大部分矿山和钢铁厂关闭了,昔日浓烟蔽日、煤渣满地,如今天空蔚蓝、绿荫环绕。在鲁尔区穿行,如同行走在一个巨大的露天公园里。
  前车之鉴,后人鉴之。2008年、2009年和2011年,我国国务院分三批界定了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其中四川的华蓥市和泸州市上榜。2011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出台,11月1日,资源税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行。
  中国资源枯竭城市的转型发展在此时显得尤为瞩目。
  “我们将按照华蓥市转型发展规划要求,抢抓国家推动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等重大机遇,进一步加快转型发展步伐。”华蓥市委充满信心地定下目标:力争到2020年非煤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到80%以上,基本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
  华蓥市借着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区、东部产业转移和国家的资金技术扶持等多项“东风”开始了转型之路。
  华蓥市确定把水泥产业作为过渡产业,将其升级,避免陷入产业断档的危机。建起庆华溪口机械加工园、广华工业集中区机电产业园两个机加工产业平台,初步形成了汽摩配件、矿山机械、机械模具、农机制造等四大机械加工制造体系。
  资源产业转型发展,仅靠一两个产业难以独撑,必须构建起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
  在工业发展上,华蓥还依托华蓥山地产品资源,发展粮油、酒类、豆制品等农产品加工业。
  在旅游开发上,依托华蓥山独特的旅游资源,成功开发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小平故里行,华蓥山上游”,成为川渝旅游热线,旅游业逐步成为华蓥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面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日益枯竭的现状,泸州市请来了中国科学院、四川省工程咨询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专家为泸州出谋划策,《如何改变对资源长期的依赖致使发展受限》是讨论的中心议题。最终泸州确定将经济的构成从单一向多元发展转变。
  泸州市在城市转型发展中力争在酒业发展上有新突破、在古叙矿区规模开发上有新突破、在加快化工产业转型升级上有新突破、在加快长江机电综合开发上有新突破。着力发展白酒千亿产业:围绕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腹地的目标,全力促进白酒产业向集约化、品牌化方向转变。做强做大泸州老窖、郎酒集团两大酒业龙头,培育和壮大一批“小巨人”企业。加快推进“名酒名园名镇名村”、“名酒名镇”建设,积极发展仓储物流、包装、设计等白酒配套产业,构建以白酒生产为主、配套产业协调发展的白酒产业集群。
  在全国69个资源枯竭城市转型道路上,四川两地的转型之路是成功的,对转型后的后续发展,我们还将拭目以待。(责编:裴佩)
  链 接
  经验与启示(二)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
  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通过模仿创新模式实现了经济的腾飞。我国武汉“光谷”则通过引进技术再自主创新,迅速成为湖北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国内外经验表明,后发地区可以紧紧抓住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资本、技术溢出带来的新机遇,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主要模式,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后发地区必须通过局部突破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实践证明,处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过渡阶段的地区应结合自身优势资源进行产业布局,以高新区、经济开发区作为科技创新驱动的重要载体,通过构建以城市和大区域为重点的多点多极支撑,以“点”、“线”、“面”等经济增长极的先行先试,逐步实现整个区域的创新驱动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47016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