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金融机构如何“与狼共舞”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道顺

  在未见客户、无任何抵押的条件下发放信用贷款,这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但互联网时代的金融做到了。金融互联网确切地说是一个“金融互联网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充分认识到互联网的巨大魅力与优势,借助IT技术将产品电子化并搬上互联网,使传统的服务走向客户自主或半自主服务,服务便利、快捷,效率提高。
  历史的必然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顺应了信息时代经济转型发展中的金融多元化需求,其出现有着历史的必然。
  一是传统的金融服务难以满足客户快速化、多样化的需求,互联网企业是顺势而为。互联网时代,信息流的快速流动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及金融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资金快速流动,进而快速完成各类交易,形成信息流、资金流与物流的快速融合。传统金融机构的支付与信贷方式无法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
  二是跨越交易过程诚信缺失障碍,降低交易成本的现实需要。由于我国诚信体系尚不健全,人们迫切需要解决交易对手之间诚信缺乏给相互贸易制造的障碍,以降低交易成本。互联网金融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是实现这一跨越的创新之举。
  三是互联网金融服务形态是顺应生活与行为方式改变的必然要求与结果。先进的通讯技术与网络工具使身临其境的人们可以碎片化地利用时间,按照个人意愿随时随地完成交易,以适应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
  四是创新的货币形式为互联网金融资金流动提供了发展基础与无限创新空间。随着货币电子化、信息化及形式的变化,加之互联网的兴起与应用,信息流所及之处,资金流都能到达。不同形态的货币自由流动、兑换定会引发新的金融业务创新。货币信息化与渠道信息化以及二者的融合推进了第三方支付和P2P平台的迅猛发展,原先由银行控制的庞大的资金流正在被第三方支付平台、P2P平台等分流。
  五是互联网精神与特征契合金融服务领域金融民主化意识。互联网文化的传播使人们的自我金融意识不断觉醒并得到空前的尊重。在金融服务领域,人们希望实现存款流动使用以及融资的民主化,而互联网的开放、合作、共享、包容的精神以及独特的延伸性和快捷性正契合这种需求,并带来空前的创新活力。
  互联网金融“冲击波”
  “余额宝”上线仅15天,就吸引了251万客户,积聚资金66亿。阿里金融正试图借道进入信用卡领域——通过与某银行开展业务合作,推出被阿里称作“信用支付”的产品,面向其淘宝、天猫客户,经数据分析后给实名买家1~5000元的信用支付额度,在银行端以虚拟信用卡方式呈现。
  不仅如此,就在今年7月,阿里巴巴资产证券化项目已获证监会批文,此举是阿里金融为解决阿里小贷担保公司资金来源困境的创新。如果众多的第三方平台及P2P网贷也被允许发行类似理财产品,将对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带来巨大冲击。
  一是存款流失逐步加剧,资金筹措难度加大,成本不断提高。以P2P网贷为例,根据网贷之家提供的原始数据,2012年,国内网贷平台已超过300家,行业成交量高达200多亿元;2013年上半年,66家网贷平台总成交174.87亿元,呈现爆发式的增长态势。7月1日,央行在京召开“网络信贷专题座谈会”,包括网贷平台在内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有望在征信接入方面取得突破。如果这一政策得以出台,互联网企业风险控制能力会更强、风险控制手段将更为丰富。可以预料,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之时,就是商业银行存款“搬家”之日,存款流失或将成为一种趋势。
  二是支付份额逐步降低,中间业务收入萎缩,银行转型面临更多考验。2013年7月10日,央行正式颁布《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将网络渠道发起的收单业务与传统的线下收单业务一并纳入监管;近期,央行发放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27张,累计发放250张支付牌照。移动支付、小额支付爆发式增长,支付公司不断冲击传统的线下收单业务,并逐步向金融领域渗透,除了做渠道,还会涉足账户增值业务。商业银行正处在转型发展阶段,中间业务收入在收益中的占比是衡量银行竞争力的重要参考指标,支付结算是银行的基本服务,服务减少,中间收入也会随之减少,考验着转型发展成效。
  三是优质或潜在的贷款客户融资转向,金融脱媒加剧,信贷市场份额面临挤压。虽然银行贷款具有利率上的优势,但参与互联网金融借款的多是小微企业、私营业主和个人,其资金需求具有“短、频、快”的特点。小额与分散、资金供需快速匹配是互联网借贷的运行与生存逻辑,尽管借贷者付出了较高的资金成本,但却很好地满足了应急需求,同时高利率也大大促进借贷者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助于培育良好的信贷消费习惯和信用文化。同时,随着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加快、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不久的将来,多层次、广覆盖的金融组织体系将会形成,互联网金融企业与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差将不断缩小,银行在利率方面的优势就会逐步消失。当互联网金融企业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当客户对利差不再敏感的时候,会有更多优质或潜在的客户转向互联网借贷,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信贷市场份额将会受到来自大型银行及互联网企业的双重挤压。
  如何“与狼共舞”
  随着全社会的金融意识不断增强,金融业态、金融主体与金融市场更趋多元化,互联网固有的特征决定着未来商业银行与互联网企业经营范围将相互重合,很难清晰而完整地划分各自的经营服务领域,两者是一种竞合关系。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需要增强危机意识,重新思考自己的市场定位、经营模式,设计创新产品,研究互联网金融发展路径与趋势,积极应对。
  调整金融服务认识视角。以往,商业银行在金融服务过程中更多的是将落脚点放在资金上,而互联网金融的“金融是解决贸易与生活过程的问题”则是回归金融本质。就金融支付环节而言,传统银行应思考如何围绕资金源头,跟随资金流走向,始终伴随客户参与供应链各个环节交易;同时,强化内控管理,设计新产品,提供新服务,推出新渠道,进而影响和改变每个客户的微观资金流向,延伸资金流转的价值链。   巩固“三农”阵地,坚持服务小微企业市场定位不动摇。一系列的举措表明,政府部门正有意识地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及金融服务机构面向“三农”、面向小微企业、面向社区居民,目的是努力扩大小微企业及社区居民金融服务供给规模与质量。而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是农村金融机构的根本,没有谁比农村金融机构更了解“三农”,这是其优势所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了解客户,就能掌握客户的真正需求,就能创新适销对路的产品与服务。经济转型、城镇化建设、产业转移等等,使得农村金融市场、小企业与个体工商户金融服务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蓝海,因此,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按照互联网逻辑深化“三农”和小微企业服务,如此才不会惧怕所谓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蚕食,做到“与狼共舞”。
  紧盯电子商务模式变革,主动开展业务与产品创新。服务的便捷性与价格左右着客户的行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应紧盯电子商务发展趋势,利用掌握资金源头的便利,研究产品供应链及资金流走向与特征,在提供基本产品与服务的同时开展创新,提供增值服务。可以主动参与网络交易供应链、价值链的建设,利用好农村金融机构的地域与人脉优势,设计具有一定利率优势的理财产品吸引客户,培养客户的黏性。融资方面,要改变传统的授信与风控模式,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为客户提供快捷的融资渠道,快速的线下线上融资需求受理、审贷、放款,并制定合理的利率,迅速完成资金与需求的匹配,防止优质客户流失。
  商业银行业务越来越朝着网络化、信息化、虚拟化、移动化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要开创与互联网化相适应的思维方式、管理制度、操作流程,创新解决网络开户和网络授信核查、网络放款等技术或合规性难题。要学习互联网金融公司的信用审核标准和方法,学习其利用大数据收集分析客户信息的方式,变静态收集信息为动态实时获取受信者信息,通过互联网碎片化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及时调整客户信用评价模型参数设置,建立一套适应互联网金融格局和大数据时代的信用评估与风控体系。
  建立与互联网金融公司的战略合作,在竞争中实现双赢。在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背景下,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势必要调整传统的经营方式,扩大中间业务收入占比。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公司之间是一种竞合关系,业务存在许多交叉竞争区域,相互渗透。应以发展的眼光研究双方合作领域,研究互联网金融产业链未来布局,未雨绸缪。
  要参与各类电商的交易过程,在电商平台开展品牌宣传。银行与各类新型金融机构或准互联网金融机构应强化深度合作,而不是简单地在电商平台解决本行银行卡的接通支付。可以创新合作模式,与电商分享客户信息,取长补短、分享利益。比如,由电商向银行推荐优质信贷客户,银行根据交易数据完成授信或增信和信贷投放,提供更深层次的服务。
  未来多层次、广覆盖的金融组织体系将会形成,在监管到位的情况下,各类互联网金融公司将会涌现。无论从发展中间业务的角度还是监管者监管资金安全的角度,互联网金融公司资金托管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应在提高内部管理与风控水平的基础上,申请资金托管行资格,争取为更多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开展资金托管,进行资金结算,这样既可稳定存款来源,又可增加中间业务收入,从而实现转型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50372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