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下寺湾油田柳洛峪地区长2油藏描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振

  【摘要】下寺湾油田位于陕西省甘泉县洛河流域,即延安、甘泉以西、永宁以东,延安高桥以南,府村沟以北,面积约2400km2。柳洛峪地区位于下寺湾油田西南部,与富县交界,位于甘泉县桥镇乡境内,柳洛峪自然村及其周围,研究面积约65km2。本文作者经过多年的工作经验对一下进行分析。
  【关键词】油田构造 地质背景 地层划分
  1 地质背景及地层划分
  该区钻井揭示的地层表明,本区与陕北斜坡发育一致的地层沉积体系,钻揭的地层层序除表层第四系,从上至下依次为白垩系洛河组、侏罗系安定组、直罗组、延安组、三叠系延长组、纸坊组。除柳评13井外,区内钻井全部完钻于延长组的长2油层组。
  该区构造位置处于陕北斜坡南部,为平缓的西倾单斜,平均每公里下降幅度5~10米。构造总的特征是在西倾单斜背景上发育了一系列的鼻状构造。
  该区从侏罗系安定组向下至长2油层组的各个地质层系,包括侏罗系安定组、直罗组、延安组、三叠系延长组的长1油层组、长2油层组、以及长2油层组的各个小段等一系列层系,其构造特征皆表现出西倾单斜的特征,所不同的是发育的北东东向或北西西向的鼻状构造及向斜带的个数不同或规模有所变化,造成这种特征的主要原因是燕山运动中晚期的构造掀斜及与不整合面之上的填平补齐及岩性的沉积压实作用的叠加。
  2 地层与构造特征
  2.1 地层对比与划分
  地层对比是油气藏研究的基础。通过对研究区134口探井、开发井的地层仔细对比,区内地层系统基本明了,各组段地层关系清楚,重点利用不同组段地层各自典型的岩性、电性特征,按沉积旋回的确定方法进行地层的划分。在组划分基础上,对重点含油层系延长组按鄂尔多斯盆地通用的油层组划分方案进行了长1、长2油层组的划分(柳评13则划分至长10及以下的纸坊组),并对长2油层组进行了小层的划分,以利于含油井段在小层上能系统归位,为油藏评价和储量计算奠定基础。
  2.1.1 地层组段的划分与对比
  本区钻井揭示地层层序从下至上依次为:中生界三叠系中统纸坊组、上统延长组(长10油层组~长1油层组)、侏罗系中统延安组、直罗组、安定组、白垩系下统络河组及表层第四系。
  存在的主要地层不整合关系有:延长组与上覆地层(延安组)之间、延安组与直罗组之间、安定组与洛河组之间的地层不整合。
  钻穿延长组的钻井仅有1口(柳评13),其延长组沉积特征与区域地层特征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各油层组在岩性组合及地层厚度上与区域上存在一定差别,总的沉积特点具有较好的可比性,与上覆地层之间的不整合关系也较为清楚。
  侏罗系下统富县组的划分存在一定问题。从区域上看,该套地层为延长组之上发育的一套填平补齐式的河流相沉积,与下覆延长组呈明显的不整合接触关系,在岩性及岩性组合上应具有明显的沉积特征。但从本区钻井资料来看,其沉积特征并不明显,部分井在延安组之下、延长组顶部,发育一套厚薄不等的砂泥岩地层,其地层颜色、岩性及电性横向可比性较差。由于缺乏确切的地质资料,本次研究将其划归延长组长1油层组,而不将其独立划分出富县组,整体上对地层的研究、油层的分析评价不造成大的影响。
  2.1.2 长1、长2及长22各小层的划分与对比
  据不完全统计,研究区内钻穿长2油层组的井仅有8口,且有7口井进入长3油层后完钻,前述有关内容已经表明,区内主要含油层系位于长2油层组内,故长2以下地层的划分不再赘述。
  在本区钻井揭示的延长组长1~长2油层组中,存在两个普遍发育的标志层:
  (1)长2顶部标志层,是划分长1与长2界限的标志。岩性表现为灰黄色水云母泥岩。厚度较小,1~2米,电性特征表现为尖刀状高声波时差、大井径、低感应、低电阻、高自然伽玛值等特征,受局部沉积条件的影响,少数井表现不明显。
  (2)长22顶部标志层,是划分长21与长22界限的标志。为一套黑色、灰黑色碳质泥岩,厚度4m左右,电性特征为高声波时差、高自然伽玛值、高电阻值,区内几乎所有钻井均钻遇。
  长1、长2及长2内各小层的对比划分的原则是:在标志层控制下,以岩性、电性组合特征为依据,以沉积旋回为基础,适当考虑厚度变化,相邻井横向追踪。
  对比划分结果:除柳评13井外,区内钻井延长组由下而上依次划分出长3、长2和长1三个油层组,长2油层组又划分为长21、长22、长23三个小段,长22主力含油层段,依据沉积旋回又细分为四个小层:即长221、长222、长223和长224。
  2.2 油田构造与圈闭特征
  本次研究,对不同的地质层系,均按钻井地质分层计算到海拔高度进行了构造分析,编绘了长223顶、长222顶、长221顶、长21顶、长1顶、延安组顶、直罗组顶、安定组顶构造图。从其相似性看,各层系的构造特征均受燕山运动中晚期的构造掀斜控制,总体表现出西倾单斜的特征,长1顶和延安组顶构造图发育相对较大的鼻状隆起和向斜带,主要受其沉积后期剥独所致,其它构造层系所表现出的北东东向或北西西向的鼻状构造及向斜带的分布,主要原因岩性的沉积压实作用的结果。
  从目前研究区内钻井含油性分布来看,油藏的分布与整体构造特征及小的鼻状构造及向斜带的分布关系不密切,不受大的构造所控制,但个别井的含油性增高,可能与局部小的鼻状构造对原油的富集有一定作用,总体上仍表现为岩性控油的特征,含油圈闭的类型属于岩性圈闭。
  3 结论
  下寺湾采油厂柳洛峪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222、长223油藏石油经济可采储78.86×104t,为小型油田。长222、长223油层组油藏叠合含油面积33.35km2,油田经济可采储量丰度为3.57×104t/km2,属于特低丰度油田。综合评价为中浅埋藏、低产、特低丰度的小型油田。
  参考文献
  [1] 下寺湾油田长2油层综合研究.长庆石油勘探局勘探开发研究院, 2000
  [2] 万仁溥.压裂酸化技术,采油工程手册(下册).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0:87-2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51785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