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飘》的历史价值浅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德洪

  摘要:《飘》是一部关于南方种植园经济的百科全书和一幅历史画卷,随着美国内战的结束,南方所谓的事业和理想都因此灰飞烟灭,种植园主的荣华富贵也随风飘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一部历史小说,《飘》的历史价值是不可替代的。
  关键词:《飘》 种植园 历史画卷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位美国南方妇女玛格丽特米切尔所著的,被誉为美国内战小说的《飘》,一经出版,便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其销量迅速超过了除《圣经》以外的其他任何一种出版物。
  以美国内战和南方重建时期为历史背景,小说描述了斯嘉丽奥哈拉、白瑞特、阿希礼和梅兰丽这四个美国文学作品中的著名人物的酸、甜、苦、辣 。他们试图去适应不断变化的南方社会,然而只有聪明的女主人公斯嘉丽和粗俗的白瑞特迅速适应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家阿希礼,在精神上被彻底打败,温顺的“南方妇女”梅兰丽也痛苦地死去。通过这四个人物的命运变化,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社会的变迁。
  自出版以来,《飘》便蜚声世界,并先后被译成数十种外国文字。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由傅东华先生译为中文。伴随着中国政治运动的起起伏伏,它始终吸引着许许多多中国读者。当然,对于任何一本小说作品,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视角和见解。下面谈谈我个人的粗见。
  一、《飘》是南方种植园经济的一部百科全书
  《飘》是一部传统的历史小说。作者通过采用简单的叙事方式把对“老南方人”的情感描写与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变革的新纪元的历史事件相结合起来。
  作者运用她巧妙的艺术手法把南方种植园经济融入到杰拉德奥哈拉的生活经历中。从杰拉德的生活经历――创办、经营、失去塔拉庄园,我们可以对南方种植园经济情况可见一斑――它的出现、发展和消亡。
  在小说中,杰拉德奥哈拉在他21岁时,像许多其他爱尔兰人一样,口袋里揣着2个先令,怀着对土地的欲望,只身一人匆忙来到美国。他对赌博和琥珀酒的天资为他赢得了两件最有价值的财物:他的贴身男仆和后来他称作塔拉的庄园。
  在1861年以前,像杰拉德奥哈拉一样,许多来自欧洲大陆的移民把奴隶制带到了美国南方。
  买下塔拉庄园后,杰拉德便用从他两个哥哥和银行借的钱买下了第一批劳动力,开始清理土地种上棉花。后来他又买下更多的奴隶和塔拉附近的土地。塔拉庄园不断扩大,他成了一个拥有100多个奴隶的种植园主。通过对奴隶的剥削,他过着舒适、悠闲的生活。骑马、烧烤、谈论所谓的“战争”、“政权”以及“邦联”就是他日常生活的全部内容。
  杰拉德奥哈拉经营塔拉的过程就是美国南方种植园经济繁荣情况的缩影。美国南方肥沃的土地为种植棉花提供了优良的自然条件。到1860年,棉花种植已扩展到佐治亚州和卡罗莱纳州。棉花生产的迅猛增长(实际上带来的财政收入比北方的钢铁工业都多)却是建立在剥削奴隶劳动的基础之上的。
  当奴隶制越来越成为南方经济的中心,逐渐地和平废除它的愿望就变得十分渺茫。不同的生活、思想和禀性使局部的敌对情绪更加恶化,而不断增长的保护关税与奴隶制之间的矛盾才是问题的关键。随着北方工业化经济的增长,北方最需要的是保护关税、土地和廉价的南方原材料、南方市场以及劳动力等;但相反,南方最想要的却是保护与奴隶制息息相关的财产利益,伴随矛盾的激化,一场内战的爆发就不可避免了。
  为了保住他们的“乐园”,南方种植园主悍然宣布脱离联邦政府并组建邦联政府和军队,然后打响了内战的第一枪。北方各州在林肯总统的率领下,经过四年的浴血奋战,打败南方并彻底结束了种植园经济。
  读完这篇小说,我们能对美国内战及南方种植园经济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正如恩格斯在谈到巴尔扎克的作品时所说的一样,即使从经济学方面(如个人动产与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来讲,他从巴尔扎克的作品中学到的远比从当时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还多。
  二、战争结束后,不同阶层的人对新社会的不同反映
  随着美国内战的结束,南方种植园经济所谓的事业和理想都已灰飞烟灭,种植园主的荣华富贵也随风飘散。在新社会里,新的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人。面对新社会,有的人在思想和行动上都不能适应;有的人“身在曹营心在汉”,躯体在新社会里,灵魂却仍然停留在过去的日子里;绝大部分的人为了生存和发展都能采取积极的态度主动地去适应新社会。
  白瑞特的父亲,一位老绅士,他甘当旧社会的殉葬品。南方被打败后,他的理想也就崩溃了。他不能容忍儿子的资本主义的思想和行为,最后,干脆把儿子赶出了家门。
  就像那些老绅士们一样,有些年轻人也不愿意去适应变革了的社会。比如梅兰丽,年轻却顽固,脑子里仍残留着那些固有的东西:贫穷却以贫穷为荣,毫无怨言,欢乐、好客、善良、忠于过去的传统。梅兰丽拒绝改变,甚至认为在一个不断变革的社会里没有理由去改变自己。在她的屋子里,过去的日子好像又回来了。
  有的人,如阿希礼,虽然把躯体带进了新社会,灵魂却仍停在过去的日子里,他曾说过:“我想让过去的时光重新回来,但这是不可能的。我的脑子里始终萦绕着过去的一切。”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既不敢面对现实,也不敢展望将来。因此,他只能生活在记忆里,每当过去那些天堂般的生活在他脑子里闪现的时候,他就感到非常痛苦和伤心。后来他虽然也不得不走上从商的道路,但从理论上讲,他仍然属于过去那个时代的人。正如白瑞特跟斯嘉丽所说的那样:
  “他们失去了他们,与生俱来的世界,就像鱼儿离开了水,猫儿长上了翅膀。”他们长大是要成为大人物,干大事业或占据显赫的职位,而这些人物、事业、职位的幻想却随着李将军所破,犹如大江东去。
  白瑞特所说的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那些顽固、呆板的种植园主的不可避免的命运。
  然而,书中的女主人斯嘉丽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斯嘉丽的母亲是一个来自东海岸的温柔有教养的克里奥耳白人,父亲是一个粗犷、豪放的爱尔兰人,可她却一点没有秉承父母的特性,相反,她是极度的迷信和自私。只有在儿时,她才穿符合她那个阶层的服饰,但她却与那个阶层的人格格不入,毫无共同语言。骨子里,她有一种小农意识,即除了她那娇贵的皮肤、土地、金钱以外,对其他东西,她毫不在乎。她也参与对抗北方的战争,但对待战争,她表现得非常镇静,既不悲怜也不恐惧。她从不为失去的世界而悲泣,她曾说过“我决不往回看”,因此,她不让自己依附于过去的时代,因为她认为一个人背负着沉痛的回忆是不能大踏步前进的。她说:“我更喜欢现在的日子,因为每天都会发生一些新奇的,令人激动的事,过去的日子太枯燥无味了。”她也认为留恋过去会给人带来莫大的伤害,也会束缚人的手脚,使人无所作为。为了生存,她可以说是不择手段:杀死一个行窃的北方士兵,抢了他的财物;结过几次婚;经营工厂;剥削犯人;欺诈;冷漠地处死几个奴隶等等。   斯嘉丽追求的不仅是生存,而且还有她不遗余力地想得到的――美貌、性、金钱。当这些都实现以后,她却失去了心灵的慰藉。不过,至少来讲,在她的那个伙伴,发战争财的冒险家白瑞特的影响下,她完完全全地变成了一个资本家。
  三、结语
  恩格斯曾说过,小说所塑造的人物是某个特定阶层和倾向的代表,他们也代表了所在时代的某种特定思想。他们创作的动机不是来自普通的个人愿望,而是来源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
  从历史的角度来讲,斯嘉丽的思想代表了《飘》的历史倾向,这种思想不是来自斯嘉丽的个人愿望而是源于美国内战的历史潮流。尽管斯嘉丽不为世人所容,尽管她是孤独的,但她却代表了南方资本家的民主思想。她从一个种植园主到一个资本家的转变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一种“革命”,她的行为是勇敢、进步和充满历史变革的。
  从艺术成就上来讲,《飘》是成功的。书中包含着复杂的故事情节,充满个性化的和立体的人物形象,细腻的心理描写,生动的细节描述和流畅自然的场景衔接。
  但有些人指出《飘》是在“为奴隶主招魂”,“为奴隶主伸冤,正名”。
  确实,在素材方面,《飘》没有对诸如约翰布朗领导下的起义和林肯总统怎样率领北方军队打败南方政权的宏大历史事件进行描述。然而这是无可厚非的,因为作者有权根据自己熟悉的生活和经历来创作作品。正如我们不能指责曹雪芹为什么没有创作出像《李自成》这样的小说,那么我们也就不能责怪玛格丽特米切尔为什么没有创作出像《汤姆叔叔的小屋》这样的作品了。评论的人有权说一本书的好与不好,但我认为仅仅根据书中的素材或把主旨不同的书进行简单类比这样的方式来评判一本书是不科学的。
  《飘》描述了南方奴隶制瓦解的历史也详尽地叙述了南方种植园主的家庭生活,因此,它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为研究美国内战时期的社会变革提供了素材。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它的历史价值是不可替代的。
  毫无疑问,《飘》也不是没有瑕疵,书中也有一些不尽完美的地方,主要表现在没有正确地展现奴隶和奴隶主的阶级立场。但世界观与文学作品之间的矛盾不仅存在于作家本人身上。我认为《飘》的这些瑕疵既不能降低它给我们所展示的价值,也不能改变它作为一部现实主义的、历史主义的作品的事实。
  参考文献
  [1] 玛格丽・特米切尔著.黄怀仁,朱攸若译.飘.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9(6).
  [2]肖穆.美国南北战争与《飘》的认识价值――《飘》是怎样一本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0.
  [3]杨静远.《飘》在文学史上的地位[J]. 读书,1981(3).
  [4]杨仁敬. 20世纪美国文学史[M]. 青岛出版社,2000.
  [5]张家平. 一部毁誉参半的畅销书[J]. 宁波大学学报,1995(8).
  [6]吴慧敏.《飘》在中国重写的历史反思[J].文教资料,2007(11).
  [7]陈志杰. 美国内战前种植园奴隶主与黑人奴隶的关系[J].史学月刊,2002(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51898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