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惠鲁生:运作一个微小的“社会细胞”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惠鲁生

  新医改启动以来,我们取得了很多成绩,这点有目共睹。但医改是场远未下完的棋,接下来的改革是攻坚战,需要从一兵一卒、一草一木的微观入手,强化全局意识,巩固已取得的成果,全面深化改革。现在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返贫还普遍存在;边远地区的农民还在依靠止疼药对抗疾病,他们的基本公共卫生保障还达不到国家标准,我们必须戒骄戒躁,真正为老百姓的健康和利益服务,从基层的点滴变化开始,扎扎实实的推进改革。
  我认为,要保证国内经济的平稳运行,就必须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而扩大内需就一定要从扎扎实实改善民生做起。与此相匹配的,就必须要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如今面对社会利益分化和公民需求多元化的趋势,过去那种政府“包揽”公共产品的提供和对社会生活领域治理的传统模式,不仅社会成本巨大,更会因为政府与民众之间缺乏“缓冲带”、政府自身利益与道德风险、权力寻租等问题,让政府时常陷入社会矛盾的漩涡中。因此,将政府“管不了,也管不好”的社会治理职能交给社会组织,发挥社会力量,重构一种社会不同群体间利益诉求的调节与整合机制,这应该与经济增长模式转型是同步的、相适应的,也必然是未来改革的大势所趋。而站在这个全局的角度再来看一个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的产生、发展、历史使命、责任担当、未来前景、现实挑战等等一切就很清楚了。
  最初我是在朋友的建议下考虑创办基金会的。那时我对于基金会是什么,要做什么,怎么做等很多具体问题都懵懵懂懂,但我还是毫不犹豫的接受了这个挑战。原因有二:其一是我希望能亲自参与、研究和探索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在中国的发展,在定位明确、推进步骤科学扎实、操作阳光透明的情况下,能否实现从萌芽破土、稚嫩发展,走向成熟和可持续。其二是就我个人而言,我特别希望能通过建立一个基金会、运作一个微小的“社会细胞”,在公共卫生领域做些实事,给有公益追求的人提供一个健康有序、阳光透明的平台。以“关注民生,促进健康,探索公益卫生事业发展之路”为使命,致力于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它没有强大的国家背景,只有“做得好”、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才能从社会和民间募集到资金,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
  多年来,我一直关注民营经济和社会组织的发展,现在自己也投身其中。基金会的资金大都来源于民营企业和个人的捐赠,再通过项目的方式回馈到社会。我经常在与民营企业家的聊天中说,今天我们取得的成绩首先要归功于国家的大政方针,归功于改革开放。创业之初很多人都曾有过一段辛酸的发展史,但依然不能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估计得过高,不要认为只凭个人能力,不依靠国家政策和大环境就能取得成功。因此,现在企业家要真正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投资一定要选择国民经济之所短,把自己有机地融入国民经济的整体,承担相应的企业社会责任,来回报社会。对于国家来说,更要对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经济、社会组织一视同仁,他们都是中国经济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我们实现大国崛起梦想的不可或缺的力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52460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