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幼儿园的美术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现今儿童成熟早,知识面也宽,语言能力强,思维能力发展快,加上家庭对孩子的溺爱,儿童往往产生了一定的心理缺陷,只喜欢听表扬,当宠儿,经不起挫折,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因此,儿童成才最重要的还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美术教育陶冶人的情感,使人具有美的灵魂,成为更完善的人。同时,绘画是促使儿童智能成长,绘画可以使儿童缓解紧张情绪,使心情平静愉悦。绘画活动规律:这是幼儿绘画由“象征期”向“形式开始期”的过渡阶段。因此美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内容,不断地探索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方法,也就成为了幼儿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下面,我根据自身从事幼儿美术教育的经验,浅谈幼儿美术教育的一些方法。
  一、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引导幼儿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我们首先应该教会幼儿观察,不教会幼儿观察就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世界,就无法进行审美教育,也只有幼儿亲自观察事物,掌握对象的主要特征,才能对它们有一个较完整、生动、形象的了解。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教师通过观察幼儿和与幼儿的交流,找出幼儿的兴趣点。同时,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从幼儿感兴趣的方面入手,提高幼儿的注意力,引导幼儿亲身体验,感受现实世界的运动感、力度感、节奏感以及和谐感等,形成幼儿对这些特征的敏锐的选择能力,防止幼儿对一些东西视而不见或者走马观花,使幼儿不断地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此外,教师还应重视幼儿生活经验的积累,感受美术创作表现的多样性,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二、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一个宽松愉快的创作环境
  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儿童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主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获得心理上的发展”。在幼儿园的美术教育实践中,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宽松愉快的创作环境。美术活动环境的创设应加强游戏性,以培养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兴趣,减少绘画过程中的枯燥感和挫败感,让绘画真正成为一种幼儿喜爱的游戏,让游戏成为幼儿不可缺少的生活。例如,布置一些幼儿喜欢的游戏情境,放一些幼儿感兴趣的玩具,多种美工材料,以及幼儿喜爱的美术作品和布置幼儿作品展示墙等等。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生性好动,游戏为生命。”“爱游戏”是幼儿最重要的天性,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工作,在游戏中身心才能得到充分的、健康的发展。幼儿只有在愉快的游戏环境中才能充分感受美、表现美,并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艺术是幼儿的另一种表达认识和情感的“语言”。幼儿艺术教育应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的各种美好事物与现象,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艺术的表现形式多样,剪纸、折纸同样可以纳为美术的范围。归根究底都是为了达到美的目的,让幼儿感受美给自己带来的视觉的享受,从而激发幼儿对美的追求和渴望,自发的观察与探究,在不断的模仿与练习中总结经验,最后能够创新出有自己风格和反映自己思想的作品。幼儿园教育应重视幼儿的个别差异,为每一个幼儿提供发挥潜能,并在已有水平上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和条件。所以,活动中老师的引导语言和角色的定位在美术教学中尤为的重要,要以引导者的身份针对不同水平的幼儿,给予相应的人性的评价和建议,让幼儿感受到老师的信任与肯定,使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大胆的发挥想像,大胆的创作,保持对美术的兴趣。在整个绘画的过程中老师要以建议的语气灵活的激发幼儿的想像,让幼儿不停的迸发创作的灵感,如果幼儿的创作偏移了活动的命题或目标,教师要委婉的给予建议,客观的评价,不要让幼儿感觉到老师在否定自己,否则孩子很容易丧失好不容易建立的对美术的信心及对美术的兴趣。在活动中当幼儿的想法与自己的想法不统一时,要冷静处理,问一问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孩子能说出理由,老师要以宽容的心态给予理解和建议。例如在美术活动《小猫钓鱼》中,一个小朋友将小猫的手画到了腿的位置上,此时,老师如果立刻在其他小朋友面前给予纠正的话,小朋友可能会感到被否定,下一次在画画的时候孩子会感觉害怕和排斥,其他的小朋友看见了也会有同样的感觉,所以有的孩子在绘画时不敢动手。如果老师装作看不见的话,小朋友会因为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而继续出现这样的情况。但是老师也不要操之过急,最好是趁其他的小朋友不注意时,用先表扬的方式委婉的提出自己的意见。总之,教师不要太注重活动的结果,要注意寻找孩子在活动中的进步和亮点,要以孩子是否在主动积极的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愉快的、自主的动手动脑为目标原则。当孩子看到老师给予了自己肯定和尊重,会更喜欢美术活动,使美术活动在幼儿的成长中发挥真正的意义。
  三、适当地教幼儿掌握美术表现所必需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并采用多种形式,提高幼儿的作画能力
  美术教育中曾有一些讨论,就是既要培养幼儿的创造性,那么老师要不要教孩子?老师不教干什么?众所周知,在绘画活动中,常会出现这样几种现象:有的幼儿有很强的创作欲望,但由于缺乏一定的技能,幼儿强烈的创造欲望只能用简单的色块、符号来表达,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幼儿的表现欲望。所以我认为,虽然幼儿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不是美术教育的目的,但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是幼儿顺利进行美术表现的工具。所以我们将传授知识和技能与培养能力整合在一起,没有过分强调技巧,而是让幼儿通过探索来主动学习和掌握技能。
  采用多种形式,如涂色、粘贴、印画、泥塑、折纸、雕刻、编织等加强幼儿的兴趣感,不断地提高幼儿的作画能力。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除了组织孩子根据自己的画编小故事,教师还可以结合各学科教育活动开展美术活动,注意引导幼儿灵活运用在不同学科中获得的知识。如:在讲故事以后,引导幼儿用美术(绘画、泥塑、小制作)来表现故事内容;又如外出参观回来,让幼儿用绘画来表现参观时的情景。幼儿园还可以在课室走廊开辟美术作品展示栏;开展幼儿美术兴趣班,允许幼儿在创作中采用不同的方法,接纳孩子不同的创作结果,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肯定;每一期美术兴趣班举办画展,通过展示、比较,让美术成为幼儿表达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体验作画的快乐,激发作画的兴趣。   四、绘画活动中,采用积极强化的办法,激发幼儿自信心
  (1)语言强化,如“你真聪明。”“画得真有趣。”等。(2)动作强化如微笑点头等。(3)实物强化如奖励幼儿一支画笔等。(4)欣赏强化如让某个幼儿在全班幼儿面前展示他的作品等。通过这些强化创造行为的方法,并与适当的技能练习有效结合会使幼儿对绘画活动产生兴趣,确立自信心。
  五、做好家长工作,使他们和教师一起,运用幼儿的眼光去欣赏孩子的作品
  绘画是一种表现创作活动,有着很多的想象创作空间。幼儿园的绘画作品虽然没有什么特殊的艺术价值,但绘画本身却对儿童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应以幼儿的眼光去欣赏孩子的画,每个孩子的画都是与众不同,想象都是很丰富的,画中都有着天真活泼、生动稚拙的美。
  但是,在工作中我常常听到家长这样评价自己孩子的作品:“你画的是什么呀?你看人家画得多好?”因此,我感觉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家长提高对幼儿美术的认识,如家长会、幼儿画展等。让家长与教师共同合作,以鼓励的方式加强幼儿对绘画的热爱。做好家长工作,任重道远,它也是我们今后要研究的问题之一。
  总之,美术教育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通过美术教育这个工具,使美术成为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手段,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增强幼儿发现和感受美的能力,使他们将来的生活丰富多彩、充满乐趣。
  六、了解各阶段幼儿的技能水平,从兴趣入手
  在选择美术教学的内容时,首先要先了解该年龄阶段的幼儿在该阶段能够达到的水平,例如小班幼儿绘画要以简单的线条和添画的形式为主,中班幼儿要在前一个内容达到的条件下再以简单的图形为主,而大班幼儿要在前面的内容都能达到的条件下再以颜色的搭配为主。每一个阶段的内容都是为下一阶段的发展打好基础,做好铺垫,用这样循序渐进的方法,选择使幼儿不会感到太难,但是又对自己有一定挑战的活动,幼儿更容易接受和投入。
  最好是从幼儿的兴趣入手,例如小班的幼儿喜欢好吃的,那么绘画的内容最好就以食物为题材;中班的幼儿喜欢动物,绘画的内容最好就以动物为题材;大班的幼儿喜欢人物,绘画的内容最好以人物为题材。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幼儿对题材产生兴趣时,他们才会积极的配合老师,与老师互动。
  七、尝试不同的美术表现形式
  不管是哪个年龄段的幼儿都喜欢欣赏不同绘画形式带来的不同的绘画效果,所以,可以给幼儿欣赏许多符合幼儿年龄阶段的名画或者范画来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但是不能强迫幼儿必须与名画或范画画得一模一样,最好是能有自己的想象和想法。另外,他们更喜欢尝试不同的绘画形式给他们带来的新鲜的绘画体验,所以,要不断的丰富美术形式。可以尝试变化绘画工具、绘画材料来丰富绘画的形式,例如绘画工具可以是棉签、帕子、纸团等幼儿容易操作的东西。如果操作太难,幼儿不容易达到操作目标,会使幼儿失去兴趣和信心。而绘画材料则可以是卡纸、纸盒、瓷砖墙、石头或者废旧物品等容易收集,方便展示,能很好的突出作品效果的素材。美术活动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展示幼儿的作品,这是提高幼儿自信,帮助幼儿互相学习和提高的最好的平台。每个幼儿都希望自己的一番辛苦和努力得到赞赏,而作品是幼儿心理活动最好的诠释,是放飞他们想象的天空,教师要抓住这个契机,尽量给每个幼儿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孩子的内心得到解读,让幼儿感到被老师和集体理解、重视。所以,老师要引导幼儿大胆的描述自己的作品,同时也要学习别人的优点,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55656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