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川南盐工号子谈对四川作坊号子的保护与传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石敦岗 周白玉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理工学院中国盐文化中心立项项目“四川川南盐工号子艺术风格研究”(编号:YWHW0904)之阶段成果
  摘要:作坊号子是四川早年作坊手工生产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在劳动过程即兴创作出的,我课题组成员通过深入原地进行了采风与学习,并搜集相关的资料,在此过程中遇到很多的问题,并且资料也很缺乏,本文通过对川南盐工号子的研究对作坊号子目前面临的危机,提出了个人的见解和意见,希望能引起更多的人来重视作坊号子,更多的人来关注它并进行研究它。从而继承我们即将流失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盐工号子;作坊号子;生产劳动;传承
  作坊号子是中国民歌体裁劳动号子的一种。流行于各地中、小城镇和乡村的造纸、榨油、染布等手工业作坊中。但随着近代工业制造的发展这种手工业劳动现已多为机器所代替,因此有些号子在生活中已不复存在。但作为音乐文化遗迹,仍在民间留存。
  1 四川作坊号子的种类
  在作坊中,许多工种的劳动都有号子。由于各个工种的劳动情况和号子音乐十分复杂,人们很难有明确的分类,所以把这些统称为作坊号子。
  (1)盐工号子。四川自贡的盐工号子,由于劳动不同,有打盐卤时唱的《挽子歌》,音乐较自由,声调多消沉。打井时唱的《松车哨子》是人推着转车跑时为统一步伐唱的,歌的速度随着车速快慢而变化。分紧车哨子、松车哨子两种。
  (2)打竹麻号子。流行于四川邛崃、夹江一带,是工人们用力捣竹、麻做纸浆时唱的号子。劳动时,由10~20人围站蒸锅外的脚手架上,各执一根木制尖头长杆。领唱者手执长钉钯,将竹、麻捞出交给工人打,同时唱号子。一领众和,以统一劳动节奏。打竹麻的动作由慢到快,所唱的号子也由慢到快,节奏鲜明有力,曲牌较多。曲调有(高腔)、(平腔)、(连环扣)、(扯麻花)、(银丝调)等。各种曲调可独唱,也可联唱。唱词多为叙述生活艰苦等内容。
  (3)榨油号子。也叫打油号子、打榨号子,是油坊工人劳动时唱的。油坊榨油一般有三种不同的方法:撞榨、压榨和锤榨。号子也因榨法和地区而不同。撞榨时,撞一下粗大撞木喊一次号子。撞榨的步伐、动作均以号子指挥。情绪紧张。压榨为数人操作螺旋形板绞榨油机,动作要齐,边喊边干。锤榨一般二人操作,锤打木楔榨油。二人对唱号子,边干边唱。
  2 川南盐工号子的特征
  (1)生产方式的特征。手工作坊式生产模式是人类经历的第一种生产方式,这种模式产生于16世纪的欧洲,这种生产方式主要以小批量和定制生产形式为主,它的生产效率HYPERLINK"http:∥wiki.mbalib.com/wiki/%E7%94%9F%E4%BA%A7%E6%95%88%E7%8E%87"\o"生产效率"低而产品价格HYPERLINK"http:∥wiki.mbalib.com/wiki/%E4%BA%A7%E5%93%81%E4%BB%B7%E6%A0%BC"\o"产品价格"高,生产周期HYPERLINK"http:∥wiki.mbalib.com/wiki/%E7%94%9F%E4%BA%A7%E5%91%A8%E6%9C%9F"\o"生产周期"较长,生产模式下的生产物流管理HYPERLINK"http:∥wiki.mbalib.com/wiki/%E7%94%9F%E4%BA%A7%E7%89%A9%E6%B5%81%E7%AE%A1%E7%90%86"\o"生产物流管理"一般是凭借个人的劳动经验和师傅定的行规进行管理HYPERLINK"http:∥wiki.mbalib.com/wiki/%E7%AE%A1%E7%90%86"\o"管理",因此个人的经验智慧和技术水平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作坊生产的范围一般不大,工人数量要求不多,工作中的技术含量也不太高,所以对工人本身的素质要求也不限,但工作内容大多以体力劳动为主,枯燥乏味,重复性大,这使得在生产过程中工人会产生倦乏感。由于这样的作坊劳动性质仍然属于雇佣关系,特别在雇主对普通劳动力极大的劳动剥削下,工人在工作中也常常出现抱怨的情绪。虽然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现代工业制造业的时代,作坊生产也开始远离我们,但对处于封建社会及半封建社会的年代来讲,作坊生产是城市中的手工业生产的基本单位。
  (2)盐工号子的特征。过去,在一些采用土法生产的工场、作坊中(例如:盐坊、纸坊等),繁重的劳动主要靠人工来写成,于是产生了与这些劳动相配合的号子。盐工号子的音乐具有直接、简朴的表现方法和坚毅、粗犷的音乐性格。音乐坚定、豪迈、粗犷、句幅短、无拖腔、简洁明快。节奏具有律动性。这里讲到的“律动性”,指的是盐工号子中常常出现的某种较固定的、周期反复的节奏型。这些律动单位不仅时值大致相同,而且常常相对统一和旋律材料安排。盐工号子的歌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和齐唱等,但一领众和是其最常见、最基本的歌唱方式。作坊中的指挥者往往就是号子的领唱者。音乐比较灵活、自由,曲调和唱词常作即兴式变化,有呼唤、号召的特点;和唱部分的歌词或是应和领唱者的衬词,或是劳动中的吆喝,或是对领唱者歌词的简单重复。其曲调同一节奏型的重复进行。
  3 对作坊号子的保护和传承
  (1)川南盐工号子的现状。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机械生产逐步替代人工劳作的生产模式,盐业作坊式生产也在20世纪以来开始衰落。由于川南地处我国内陆中心地区,在运输量大且交通不发达的年代盐业运输大多依靠盐船,而随着当今运输业的迅速发展,陆路运输的迅速安全性也几乎完全取代了传统的水路运输。没有了盐场作坊,没有了世代相传的老盐工,这样的劳动号子在生产中也将逐渐消失。
  (2)作坊号子的现状。从盐场作坊可以看出与之相关手工作坊正在衰落中挣扎,先进的生产模式对他们的替代是不可避免的,作坊号子作为一个民族和地域文化特征的象征,它承载着太多的东西,劳动生活习惯、方言口语、审美倾向、民俗风情、民族性格等,可以说这类音乐就是一幅幅当地最普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画卷。近年来,在外来文化和商业音乐的侵蚀下,在民歌生存空间一步步萎缩的现状下,作坊号子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3)保护和传承。我国民间文化的传承方式大体可以分为:纵向传承和横向传承两大类。纵向传承是指民间文化在民众中代代相传的过程;横向传承是指的某些民间文化从一个地区或名族向其他地区或民族的传播过程中,这种传承方式会因时间、地点的改变而使各种民间技艺从形式到内容发生一定的变化,它是在传承中的一种转变。在传承的过程中,四川作坊号子作为曾经发达的一种民间文化,主要是以纵传承为主,分为师徒传承和家族传承两种方式。目前在四川自贡地区的盐工号子的传承主要是通过人,特别是技艺熟练者来实现的。他们是通过口或者耳来相传的,或是一句一句的教,学徒跟从师傅学习,儿子从师傅哪里继承学习,并将这一劳动号子的喊唱交给后代人。它不受男女的限制,都可以进行学唱。音乐评论家冯光钰先生提及20世纪30年代刘半农收编了60多首北京民歌在《北京说曲》中,改革开放后民歌挖掘、整理主要成就体现在《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北京卷》之中。尚待开展的工作是民歌的传承。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谢嘉辛认为,民歌进校园,通过教育途径传播民歌,是地方民歌传承的最好办法。然而北京民歌的师资与教材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几年前北京地区开展的民歌进校园活动,可以说是无功而返。民歌保护不易,传承更加困难。他认为,一个民族要保护与传承自己的传统文化,需要数代人艰苦卓绝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肖常纬.民族音乐学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冯光钰.音乐雅俗谈[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5.
  [3] 乔建中.试论中国音乐文化分区的背景依据[J].中国音乐学,1997(2).
  [4] 周文忠,邓启耀.民族文化的自我传习、保护和发展[J].思想战线,1999(1).
  [5] 王耀华.中国民族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石敦岗(1964―),男,重庆人,大学本科,四川理工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艺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56165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