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治疗翼状胬肉的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文倩 肖兴爽

  摘要:目的 观察治疗翼状胬肉的两种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08~2012年95 例(105 眼)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B 两组,A 组45 例(50眼),采用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B 组50 例(55 眼),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观察两种手术方式的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结果 两组术后均无巩膜病变、植片排斥或脱落、创面感染、虹膜反应及全身反应。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组15眼复发,复发率为30.00%,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组3只眼复发,复发率为5.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率低,手术安全,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翼状胬肉;切除术;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复发
  翼状胬肉是眼科临床常见病,当其侵入角膜后可引起角膜散光,当其侵入瞳孔区会遮挡视物,上述情况不仅影响外观,而且引起视力明显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1]。治疗翼状胬肉的主要方法是手术切除,但是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复发率高为20%~89%,故而怎样减少翼状胬肉术后复发成为临床上的难题[2]。近年来随着角膜缘干细胞理论的提出和大量研究,表明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术后复发大量减少,且并发症少,我院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的方法,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12年12月95例原发性翼状胬肉105眼患者的作为研究对象,患眼胬肉头部侵入角膜缘内2mm以上,无活动性炎症反应,均为静止期、初发性;年龄42~75岁,平均(60.51±13.22)岁。将患者随机分入A组与B组,A 组45 例(50眼),男20例,女25例,平均(61.15±14.01)岁,采用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B 组50 例(55 眼),男23例,女27例,平均(58.87±12.43)岁,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A组和B组间年龄及性别和翼状胬肉类型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术前均查血常规、血糖、ECG等检查,术前3d应用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滴眼液滴术眼4次/d,手术在显微镜下进行,常规碘伏消毒铺消毒洞巾。①A组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爱尔凯因表面麻醉术眼,开睑器开睑,15号圆刀片自胬肉头部外缘开始完全除去角膜、角膜缘和巩膜面上的增生、变性组织,直至内直肌附着处,然后将术区周边球结膜用10/0眼科缝线固定于距角膜缘3mm浅层巩膜上,注意勿伤及内直肌及泪阜;②B组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爱尔凯因表面麻醉术眼,开睑器开睑,沿角膜缘弧形剪开球结膜及胬肉上、下缘,提起结膜分离至胬肉的颈、体部至泪阜,用虹膜恢复器穿入胬肉与巩膜之间使两层分开,用15号圆刀片从胬肉头部外缘作角膜浅层剥离,逐次将胬肉头、颈、体部分离并剪除,将角膜面及巩膜面残留的增生、变性组织去除干净,于同眼颞上方结膜下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取术区相应大小带角膜缘干细胞的球结膜植片,把植片上皮面朝上平铺于胬肉切除后的巩膜上,对准相应角膜缘,将植片与术区周边球结膜用10/0眼科缝线间断缝合固定于浅层巩膜上。
  1.3术后观察指标 治愈:角膜上皮愈合良好,表面光洁平滑,无明显新生血管及翼状胬肉样组织增生,球结膜无肉芽样组织增生;复发:术后角膜创面新生血管及翼状胬肉生长,球结膜局部充血肥厚,呈肉芽样组织增生。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包,建立数据库,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术后均无巩膜病变、植片排斥或脱落、创面感染、虹膜反应及全身反应。
  2.1术后早期观察 角膜、巩膜创面愈合:两组患者早期均出现轻度畏光、疼痛、流泪及异物感等不适,1~2d刺激不适症状减轻;5~6d拆线,术后5~6d角膜创面完全愈合,眼部刺激不适症状消失。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组术后第1d植片成活,植片边缘与术区周边球结膜对合良好,1w后结膜表面逐渐恢复光滑透明。
  2.2随访情况 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角膜有无明显新生血管及胬肉样组织增生、表面是否光洁平滑作为疗效判定。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组15眼复发,复发率为30.00%,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组3只眼复发,复发率为5.45%。两组比较,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及多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反应,检查见睑裂区呈翼状的纤维血管组织侵入角膜即可诊断,其发病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明确,风沙、烟尘、阳光、紫外线等环境因素的长期刺激易患此病,故翼状胬肉多发生于直接暴露于阳光下人群,另外也与泪液分泌不足、慢性炎症刺激、营养缺乏、过敏反应等个体因素有关[3]。近年来随着角膜缘干细胞理论的提出,目前认为可能是紫外线或阳光等环境因素造成角膜缘干细胞损伤,导致其功能障碍和缺失及角结膜屏障功能发生障碍有关[4,5]。有研究使用测定干细胞特异蛋白分布的方法发现上下部角膜缘干细胞分布较多,而鼻颞侧较少,这为角膜的鼻颞侧好发翼状胬肉提供理论基础,也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可以降低术后复发率提供理论依据[6]。翼状胬肉无特效的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仅能起到延缓或控制胬肉发展的作用,并且有些药物还可能有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7],故临床多选用手术治疗。传统的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的术后复发率高,临床上为降低胬肉复发,多在术后加用辅助治疗,如照射β射线,但这些辅助治疗易引起巩膜溃疡、感染、白内障等不良反应。所以近年来针对翼状胬肉术后的复发率的原因以及如何降低术后复发率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据研究表明,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复发可能与翼状胬肉组织切除不彻底,术后反应重,角膜缘干细胞缺陷等很多因素相关[8]。有研究表明,角膜上皮的创伤愈合需通过细胞移行和增殖来完成,并且这一过程主要发生于角膜缘部,而角膜缘干细胞为上皮细胞增殖的起源细胞,所以由此分析通过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的方法,可以首先重建角膜缘干细胞的栅栏作用,既能阻止成纤维细胞增殖及炎性细胞浸润,又能促进角膜上皮的愈合和结膜修复[9];再者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不存在排斥反应带来的不良反应,移植后的角膜缘干细胞在局部迅速增生、分化[10],从而达到了防止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目的。故而翼状胬肉术后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填补翼状胬肉术区缺损的角膜缘干细胞,可以重建角膜缘生理屏障,进而阻止变性的结膜下组织和新生血管向角膜创面增生和移行;另外,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提供的角膜缘干细胞,使翼状胬肉切除术后的角膜创面迅速上皮化,从而降低翼状胬肉术后的复发率[11]。本文B组通过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手术方法,来重建修复角膜缘上皮,阻止结膜上皮和新生血管侵入角膜,以求恢复角膜透明性,从而达到了治疗翼状胬肉并且大大降低了术后复发率的目的。
  综合上述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表明,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率大大降低,手术安全,并发症少,疗效可靠,在基层医院,能减少大量翼状胬肉术后复发患者行再次手术治疗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沈林雄,蔡继林,黄楚,等.翼状胬肉逆行切除联合自体结膜或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疗效观察[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0,10(5):303.
  [2]刘祖国.努力提高我国翼状胬肉的手术水平[J].中华眼科杂志,2007,43(10):865.
  [3]庄绍君,雷帅臣,蔡光辉.三种不同术式翼状胬肉切除术的临床对比观察[J].临床眼科杂志,20l1,19(2):168-169.
  [4]王增喜,柳芳.翼状胬肉切除并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9):2395-2396.
  [5]Soliman, Mahdy MA, Bhatia J. Treament of primary pterygium role of limbal stem cells and conjunctival autograft transplantation.Eur[J].Ophthalmol,2009,19(5):729-732.
  [6]孟秀文,任敏子.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2,24(3):348-349.
  [7]李风鸣.中华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63.
  [8]俞嘉怡.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8,30(11):905.
  [9]徐锦堂,孙秉基,方海洲.眼表疾病的理论基础与临床[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87.
  [10]樊蕾,刘露.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临床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2,9(17):171.
  [11]许阳阳.两种不同术式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5):119.
  编辑/哈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56838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