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简述元青花瓷的特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坤 刘雅婷

  摘要:元青花瓷发色苍郁,造型雄浑,将中国人审美的深沉思想用恰到好处的视觉表现了出来,它的烧制成功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成为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本文将从青花瓷与元代独特的历史文化相结合的背景以及其色彩、造型、纹饰等方面的特点展开论述。
  关键词:青花瓷;元代;色彩;造型;装饰
  中国分类号:J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214-1
  一、元代青花瓷产生的背景
  青花瓷是指一种在坯胎上用钴料着色,然后施以透明釉,以1300°左右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青花瓷的烧造始于唐代,盛于元代,元青花瓷最突出的特点是气势宏大、饱满雄健。从器物的造型到装饰都有一种阳刚之美,处处体现着浓郁的时代特征。
  艺术的发展与同时期的社会形态发展息息相关,从中国封建文化发展这个大方面来看,蒙古的游牧文化和汉文化之间有很大的认识差距。因此元朝统治者实行蒙汉二元政治制度来缩小文化差距,在视觉艺术领域实行多元文化政策,使不同的艺术风格在矛盾的碰撞中产生,青花瓷新的生命力能够在元代得到自由的发展。
  二、元代青花瓷色彩表达的渊源
  “青色青翠艳丽,白色白如凝脂”这是《国宝档案》中对青花瓷的描述,它以洁白莹润,幽靓苍翠的艺术魅力而著称于世。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方面与元朝世代生活的、客观的游牧地理环境有关,他们大多数时间都与蓝天白云为伴,这造就了他们“崇蓝尚白”这一根深蒂固的审美意识。另一方面从宗教文化的角度来看,元朝崇拜萨满教,他们崇尚蓝白色,其教主常着白衣、骑白马。《蒙古秘史》记载,蒙古人的祖先是赤那即苍色狼(苍在汉语中有青色的意思),其妻为惨白色的鹿,狼和鹿均是蒙古祖先图腾,因此引申出苍狼白鹿是元朝尚蓝白色的原因。
  三、元代青花瓷的造型审美特征
  瓷器的造型也叫“器形”或“形制”,即器物的基本形态,其中包括器物的外形和结构,是瓷器艺术的基本构成部分。器物的风格我国各个历史时期都不同,而不同的风格首先表现在造型上,器物的功能性主要体现在造型特征上。
  元青花的造型特点是体大厚重、雄浑大方。出现这种特征与当时的制瓷工艺有很大的关系。元朝时制瓷技术发生了变化,开始使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提高了瓷的烧成温度,提高了成品率。并且瓶、罐、壶等器物的成型上使用模印、接坯的成型方法,突破了原有的技术局限,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气势磅礴之美。如英国大维特基金会收藏的至正型青花云龙纹象耳瓶通高63.6厘米(图1);还有土耳其托不卡博物馆收藏的青花花卉草虫纹八棱葫芦瓶(图2),他们都是元青花瓷的典型代表。
  四、元青花瓷装饰审美特征
  元青花瓷的装饰特征是,大型器物层次多,画面满,一件器物往往多达七八层。但由于处理得当,主次分明,浑然一体,整个画面并无繁缛、杂乱、堆砌和琐碎之感给人以和谐完美、富丽典雅之感。小型器物多以简约、疏朗为其特色,活泼自然。
  (一)装饰方法
  元青花瓷的主要装饰方法是釉下青花绘画。有白地青花和青地白花两种,其中青地白花因工艺相对复杂,较为稀少。另外一种装饰手法是堆塑涂青和刻印花涂青。堆塑涂青是先将胎体堆塑成型,然后再饰以钴蓝。刻印花涂青是先用刻划工具在坯胎上刻划出纹饰或用模印方法将纹饰印于坯胎之上,然后以钴蓝进一步绘画纹饰。
  (二)元青花的纹饰的题材
  元青花纹饰题材可谓丰富多彩,既继承了宋以来的瓷器装饰题材,还从当时的文人绘画中汲取营养,其取材范围不仅限于辽阔的中原,还受到西亚等地区多元文化的影响。按照题材可分为:植物、动物、人物、杂宝、其他等五大项。
  1.植物纹
  植物纹是最为常见的纹饰之一,其中大部分作缠枝花纹的形式。牡丹纹是元代十分典型的植物纹。元代的牡丹纹姿态多样,或俯或仰,或向或背,或正或反。元青花的牡丹绘制法正如熊廖教授在《元代青花装饰艺术》中所述:“缠枝者花叶互相缠绕,肥腴的叶片纷披,多婀娜多姿;折枝者花叶更是各呈异彩,有的孤花独放,有的绿叶拥簇,给人一种迷人的媚态美,仿佛进入了万紫千红的牡丹花园中。”
  2.动物纹
  元青花中龙纹较为常见,相对元以前的龙纹其特点是身形矫健、细颈长身、体态奔放、动作自如、充满生机,爪多三趾或四趾,《元史》中明确记载,在民间禁用双角五爪龙,因此很少见元青花中绘有五爪龙的器物。龙纹常常与波涛纹、海水纹、云纹搭配一起,构成栩栩如生的龙的形象,大大丰富了元青花瓷龙的形象。
  3.人物纹
  人物纹是元青花的独创。它的出现与元代戏曲小说与版画的发达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历史故事题材的更为盛行,这是其他朝代所无法比拟的。
  五、总结
  元青花瓷产生于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中,它在原料、工艺的发展以及造型和装饰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并在后人的传承与发展中展现出越来越多的魅力,它巨大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证明它是中国制瓷史上辉煌的一页,并将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陶瓷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国硅酸盐协会编.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10.
  [2]洪再新编.中国美术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10.
  [3]马希桂.中国青花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62012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