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12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证候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竹庭 付伟

  摘要:目的 传统辨证和聚类分析角度探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中医证候分型规律。方法 制定IBS-D患者中医证型调查表,根据该型患者西医临床症状及中医腹痛、泄泻相关证候进行参照,总结出包括腹痛、腹胀、大便性状、病程、疼痛及腹泻次数等西医诊断要素又涵盖中医四诊证候在内的42个选项,制成调查表。由经过专门培训的医师对符合纳入标准患者进行调查填表,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中医证候用绝对数描述,中医证型用绝对数及相对数描述,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χ2检验),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依据中医诊断标准医生对120例IBS-D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其中肝郁脾虚型73例占60.83%,脾胃虚弱型20例占16.67%,寒湿困脾型12例占10%,湿热阻滞型8例占6.67%,脾肾阳虚型7例占5.83%,其中肝郁脾虚型最为常见,其次为脾胃虚弱型和寒湿困脾型,湿热阻滞型及脾肾阳虚型较少见。结论 使用SPSS17.0软件对120例患者中医症候进行聚类分析,聚为五类与临床辨证最为相似。
  关键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简称IBS)是与胃肠功能紊乱有关的疾病,以慢性或复发性腹痛、腹泻、排便习惯改变并伴有大便性状异常为主要症状,而又缺乏胃肠结构或生化异常的综合征。该病在中医属腹痛、泄泻的范畴,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irritablebowelsyndrome简称IBS-D)较西医对症处理具有一定优势[2],并取得较好疗效,而日益受到重视,中医对IBS-D证候的认识是治疗关键,目前对IBS-D中医辨证分型比较集中在肝郁脾虚、脾胃虚弱、脾虚湿盛、脾肾阳虚、湿热内阻等证型[3-5],其中以肝郁脾虚证最为常见我们对120例门诊患者的中医证候进行分析,以探讨我院就诊IBS-D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共收集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患者120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69例,平均年龄(45.74±13.81)岁,男性年龄(46.12±15.48)岁,女性年龄(44.65±12.17)岁,平均病程(6.1±1.8)年,已婚112例,未婚8例,受教育程度(11.7±1.7)年
  1.2纳入排除标准
  1.2.1西医纳入诊断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8]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近3个月内每月至少出现3d,并符合以下两点或两点以上:①排便后症状改善;②发病伴排便频率改变;③发病伴粪便性状改变;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症状符合以上标准,不适意为非疼痛性不适感,病理生理学研究和临床试验在选择研究对象时,用于筛选评估的疼痛/不适频率至少为2d/w。排除标准①心、肝、肾等主要脏器严重病变者、造血系统疾病及肿瘤患者;②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者如慢性胰腺炎,或有影响消化道动力的全身疾病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精神神经系统病变、酗酒等;③正在或需要持续使用可能影响胃肠道功能药物者。
  1.2.2中医症候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实用中医消化病学》。
  1.3统计方法 全部中医症候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实用中医消化病学》中主症、次证赋予量化分值,中医症候用绝对数描述,中医证型用绝对数及相对数描述,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
  2结果
  2.1依据中医诊断标准医生对120例IBS-D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其中肝郁脾虚型73例占60.83%,脾胃虚弱型20例占16.67%,寒湿困脾型12例占10%,湿热阻滞型8例占6.67%,脾肾阳虚型7例占5.83%,其中肝郁脾虚型最为常见,其次为脾胃虚弱型和寒湿困脾型,湿热阻滞型及脾肾阳虚型较少见。
  2.2在这五个证型中症候出现频率,肝郁脾虚型症候依次为:情志变化、舌质红或暗红、舌苔薄黄、腹痛即泄泄后痛减、泻下急迫、胃脘胀闷及食后腹胀脉弦、大便清稀、脉兼滑、口苦咽干;脾胃虚弱型症候依次为:苔薄白、舌质淡、体倦乏力及食后腹胀、食后腹泻、腹痛隐隐便溏脉细弱、肠鸣;寒湿困脾型症候此次为:舌质淡、苔白腻、胃脘胀闷及脉濡、口淡不渴、腹部冷痛及便溏;湿热阻滞型症候依次为:肛门灼热口苦咽干肠鸣及苔黄腻、腹胀及便溏、便后不爽舌质红及脉滑、口渴思饮;脾肾阳虚型症候依次为:完谷不化黎明晨起腹泻及舌质淡、腹部冷痛苔白滑及脉沉迟、舌体胖。
  2.3使用SPSS17.0软件对120例患者中医症候进行聚类分析,聚为五类与临床辨证最为相似。
  3讨论
  聚为第一类69例,对照临床辨证结果与肝郁脾虚型近似;聚为第二类12例与湿热阻滞型近似;聚为第三类7例与脾肾阳虚型一致;聚为第四类12例与寒湿困脾型一致;聚为第五类20与脾胃虚弱型一致。
  从上述结果可见,临床辨证分型与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但1、34、61、81、4例肝郁脾虚型被分入湿热阻滞型中,复习上述几个病例,被分入湿热阻滞型的几例肝郁脾虚型患者都伴有不同程度湿热症候,浙江洪善贻先生认为肝郁脾虚是本病的基本的病机基础,是疾病的常见类型,和疾病发生的始动因素;施奠邦教授还提出此病病机是肝郁脾虚,但脾虚、湿热、寒凝、气滞等虚实夹杂证候也为常见;山西中医学院白兆芝教授总结多年临床经验指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病理因素多为气滞、寒凝、热郁、食积、湿阻,病机总的来说为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且病程较长病机易发生转化,可由实转虚,寒热转化,洪善贻先生以为病情迁延日久脾阳也虚,脾肾阳虚是病机转归。由此看来该病病机我们可以概括为:肝郁脾虚为主,脾胃受损,不能化湿,湿邪内蕴,内生湿邪既可郁而化热,又可依个人体质不同或复感寒邪而致寒湿困脾,常见到寒热错杂情;腹泻日久病机较易转化,可出现由实转虚,虚实互见,或久病及肾之症候。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证候多互相兼挟,表现并非一端,在临床辨证中应灵活取舍,但要牢牢把握证候实质,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
  我们在传统辨证的同时,又对其中医症候进行聚类分析,目的就是减少主观性,统计结果基本证实了临床中医辨证的正确性。但聚类分析的结果与我们传统中医辨证之间并非完全吻合,通过对比证型调查表与聚类分析结果,发现医生将6例病例诊为肝郁脾虚型的依据更注重舌苔,而医学统计计算注重的是所有症状表现。因此提示我们在中医证候规律研究中,中医证型调查表中症状是否能全面、客观和具有代表性与其最终证候分型密切相关,该调查表制定的科学性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全国肠易激综合征学术会议纪要[J].中华消化杂志2003;23(7):428.
  [2]张声生,王红兵,李振华,等.中药辨证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多中心随机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9-12.
  [3]王红兵,张声生.肠易激综合征中医症候学特点的认识和探索[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18(21):2210-2215.
  [4]李德锋,徐陆周,周晓红.白石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8):71-73.
  编辑/孙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63407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