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急诊科分区分级管理模式的临床实践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蒋红丽

  摘要:目的 对急诊科的分区分级模式及流程重新进行设计,以提高急诊科多层次的服务能力。方法 根据卫生部2011年颁布的《急诊患者病情分级试点指导原则》于2013年2月起对急诊患者进行分级分区管理,按照病情分级标准预检分诊,并根据患者病情分区域救治。结果 解决了急诊室患者侯诊时间过长、轻重患者混合排队就诊等问题,降低了重症患者的救治时间延误的可能性,患者在不同区域得到有效的护理,提高了抢救成功率。结论 实施急诊患者分级分区管理模式后,急诊科在布局和功能上均得到了改进,同时以有限的急救医疗资源取得优质的医疗服务结果,有效地降低护理风险,可提高医疗护理安全。
  关键词:急诊;四级三区;管理模式
  伴随急诊医学的发展,按病情的危急程度分诊,是国际分诊所倡导的科学预检分诊方法[1]。这种工作流程可提高分诊准确率,避免遗漏重症患者,为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2]。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欧洲及中国香港等地区,急诊科都有完善的分诊制度与分诊标准[3]。我国内地尚缺乏统一的急诊预检分诊标准,大多数医院的急诊分诊标准都是根据患者的疾病病种的分科进行分诊[4]。根据卫生部2011年颁布的《急诊患者病情分级试点指导原则》[5],为了使危重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切实提高急诊科的服务能力,使之符合卫生部对急诊科的要求,我院对急诊科的流程重新进行了设计,于2013年2月起对急诊患者进行分级分区管理,按照病情分级标准进行预检分诊,并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分区域救治,通过一年的临床运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急诊科总体设置 我院急诊科分为急诊诊疗区、急诊抢救室、急诊观察室、急诊输液室和急诊重症监护室,其中抢救室6张抢救床位,1张复苏床位,洗胃室床位1张;急诊观察室床位37张;输液躺椅30张;急诊监护室6张床位;诊疗区包括内科二个诊室、外科一个诊室,另外在诊疗区设立密切观察区,可容纳4张急诊转运床,便于对急症患者进行初步救治和观察。
  1.2急诊护理人力资源 我科现有护理人员41人,男性2人,女性39人,平均年龄27岁,学历:本科25人,大专16人。职称: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8人,护师13人,护士19人。
  2急诊分级分区诊治模式
  2.1急诊预检分诊
  2.1.1急诊预检分诊设置 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决定提供医疗服务的优先顺序, 目的是为了确保患者能够根据其病情的紧急程度得到及时和恰当的治疗,因此急诊预检分诊处设在急诊科入口的醒目位置,与挂号收费处、抢救室和保安亭相邻,视线宽广,救护车通道、候诊大堂和诊室环境均能一览无余,分诊台采用目前提倡的高低台设计,高台的设计可方便护士与患者家属填写信息,低台设计可缩短护士与患者之间的交流距离,患者可坐在护士对面,接受预检分诊护士的初步评估与登记。
  2.1.2预检分诊护理人员资质 预检分诊工作选派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护士承担,急诊患者到急诊科后由预检分诊护士根据患者病情及生命体征进行分级,及时安排就诊,并做好各项登记工作。
  2.1.3仪器设备 分诊台仪器配备齐全,包括水银体温计和电子耳温计、快速血糖检测仪、心电图机、血压计、指脉氧监测仪及标准预防用物,通过这些仪器设备可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客观的判断并提高分诊的准确性。
  2.2病情分级标准 急诊患者病情分级不仅仅是给患者排序,而是要进行恰当的分流,使患者在合适的时间去合适的区域获得恰当的诊疗。分诊护士根据患者病情评估结果进行分级。
  2.3急诊分区管理模式 将急诊科诊治区域从空间布局上分为三大区域:红区、黄区和绿区,红区为急诊抢救室,黄区为密切观察区,绿区为非急诊患者诊疗区。密切观察区设在分诊区附近,与医生诊察室相对,配备有设备带,护士可配合医生进行吸氧、输液等必要的救治措施,当出现病情变化时医生可立即查看,病情恶化的患者则立即转入红区;诊疗区适用于轻症患者就诊,该区域的患者可按顺序等待医生进行诊察。
  3效果评价
  ①患者满意度情况,2012年2月~2014年2月随机每月发放急诊患者满意度调查表200份。②对比实施分区分级前后危重患者的候诊时间。③统计2012年和2013年患者因候诊时间过长而发生的纠纷。
  4结果
  4.1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见表1(t检验)。实施急诊患者分级分区管理模式后,急诊科在布局和功能上得到了改进,提高了护士的专业能力和主动服务质量,规范了各类急诊患者的就诊秩序,使患者得到了高效、及时、优质的急诊护理服务,患者的满意度由未实施分区分级的(94.5±1.1)%提高到(96.2±1.3)%(满分100分)。
  4.2缩短了1、2级患者的候诊时间,由原来的(8±3.2)min缩短至(7±3.1)min。分诊护士第一时间对危重患者进行评估与分级分区,使危急患者迅速在不同区域得到了抢救和充分有效的护理,改善了急诊室患者侯诊时间过长,轻重患者混合排队就诊的现象,见表2(t检验)。
  4.3降低了由于候诊时间过长而发生的各种纠纷。2013年2月~2014年2月,共接诊急诊患者54750例:其中3395例患者经病情分级进入红区,38420例患者进入绿区和黄区,由于患者病情变化调整到红区抢救患者178例。全年因分诊、抢救不及时等原因的纠纷共2起,远远低于分区分级前的16起,抢救成功率由2012年的96%增加到2013 年的97%,期间无护理差错发生,患者及其家属对抢救工作的满意度在不断上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5讨论
  近年来,急诊医学发展迅速,急诊患者数量日益增长,《急诊患者病情分级试点指导原则》提出在急诊建设中应重视区域布局的科学性,提高急诊医疗工作效率,但如何对急诊科进行合理配置尚无系统方案。
  有研究表明,在急诊科就诊的急诊患者只有20%为真正意义上的急诊,80%的为非急诊患者。因此急诊分级分区就诊模式直接关系到急诊的流程是否合理, 能否满足急诊患者特别是急重症患者的需求。急诊预检分诊能及时疏导了患者,缓解了就诊的矛盾,避免患者产生不满的心理,减少了医患纠纷及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投诉。
  现代急诊预检的概念已不再是简单的" 分科分诊" ,急诊预检分诊窗口时间是入院时的5~10 min, 即"铂金10 min",急重症患者在医院及时得到快速救治,可以减少和减轻病情延误和疾病伤害。
  实施分级分区管理,根据急诊患者病情轻重分诊,将患者合理划分至不同区域救治,从而使相应区域的责任护士分工明确,工作更细化,可有效地降低护理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疗护理安全,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同时以有限的急救医疗资源取得优质的医疗服务结果,发挥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施分级分区治疗模式以来,患者及其家属因分诊、抢救不及时而对医护人员的工作投诉为零,而患者和家属对医护人员积极实施抢救工作的满意度在不断上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田凌云,李映兰,张莹,等.危重病病情评价系统在急诊分诊中的应用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0):956.
  [2]张杰.中法急诊预检分诊制度对比及借鉴[J].护理学报,2009,16(17):20-22.
  [3]赵洁,王红萍,潘曙明,等.上海急诊医患分诊认知调查[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7):763-767.
  [4]孙红,绳宇,周文华.急诊分诊标准的制定与实施[J].护理学杂志,2007,22(13):58-60.
  [5]卫生部医管司.关于征求《急诊患者病情分级试点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S].卫医管医疗便函[2011]148号.编辑/肖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65338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