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生活指向”的小学生涯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董慧欣 俞劼

  摘 要:生涯教育在国内的发展尚处于探索阶段,各个学校对生涯教育没有统一的认识,目前主要在中学、大学阶段开展,而小学阶段基本没有涉及有关学生生涯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涯的概念,在人生的早期阶段适时地进行生涯教育,在生涯认知、生涯选择以及生涯规划方面进行初步的启蒙,这对学生自我认知与人生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从工作与休闲两个维度可以将生涯划分为两类:工作指向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休闲指向的生活生涯规划。本文基于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主要探索“生活指向”的小学生涯教育,尝试为建立系统的小学生涯教育提供有价值的思考。
  关键词:小学;生涯教育;生活指向
  目前生涯教育的研究对象集中在大学生群体,高校普遍有意识地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课程为学生规划人生做准备。然而,之前空白的生涯教育让大部分学生对未来人生感到茫然,表现出没有主见、受重要他人或媒体偏见左右等特征。可见,学生的规划意识与人生选择能力并非一蹴而就,在大学之前的十二年学习生涯中就应该有目的地培养。每个阶段的生涯教育具有不同的特点,尤其是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生涯规划意识与习惯养成的重要启蒙时期。本文立足于“教育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真正的教育是给孩子生活的能力”两个思考点,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重新审视小学生生涯教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一、意识的崛起:“生涯教育”的认识发展
  “生涯”一词最早由英文career翻译而来,表示驾驭赛马的意思,后来引申为道路、人或事物所经历的途径、个人一生的发展过程,以及个人一生中所扮演的系列角色与职位等意涵。美国心理学家萨珀(Super)认为,生涯指一个人终生经历的所有职位的整个历程,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的历程,工作之外,还包括任何与工作有关的角色,如学生、休闲者,甚至包括家庭和公民角色。霍德和班那兹后期发展舒伯的理论,提出生涯包括个人对职业的选择与发展,对非职业性或休闲活动的选择与追求,以及在社交活动中参与的满足感。
  20世纪中后期,随着生涯理论研究的发展,西方正式在学校提出生涯教育。美国教育总署专门对生涯教育进行界定,认为“生涯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计划,其重点放在人的全部生涯上,即从幼儿到成年,按照生涯认知、生涯准备、生涯熟练等步骤,逐一实施,使学生获得谋生技能,并建立个人的生活形态。”可见生涯教育是从义务教育开始延伸至人整个成长过程的教育。我国的生涯教育研究较晚,并且集中于中学以上阶段的职业教育,比如80年代学者康自立提出生涯教育的目标是使每一个个体能认识自我,并且具有选择适合自己而且有意义的工作的决策的能力。李金碧认为生涯教育是一种协助个体认识实际的工作世界并探索自己可能的发展形态,其最终目的旨在让每一个人能享受成功及美满的人生,过上适合自身特点的美满的生活。因此,理论界关于生涯教育的认知从工作维度转向兼顾工作和生活的双维度。近期国内生涯教育的实践亦体现了这样的趋势,2009年田光华开始探索小学阶段的生涯教育,制定了《幸福村学区小学生涯教育指导纲要》,并于2011年开发研制了适合小学生,特别是中高年级学生的小学生生涯教育读本。系列教材将生涯认知、认知自我、热爱生活、学习与生存、认知社会、生涯探索、生涯准备七个方面作为小学阶段六个年级的生涯发展任务。但由于缺乏对儿童生涯理论的理解和国外先进经验的总结,其目标设置有许多不妥当的地方。
  纵观对“生涯”以及“生涯教育”的定义,可以将生涯划分“工作和生活”两个维度,生涯教育相应的划分为工作指向的生涯教育和生活指向的生涯教育。因此,本文认为生涯教育既基于学生个体职业需求,为学生的升学及就业做准备,又基于社会适应的生活需求,为过完满的生活做准备。
  二、“生活指向”的凸显:小学生涯教育
  真正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离开学校后依然保留在他们身上的特质,学生离开学校,但离不开生活。因此,真正的教育是生活的教育,小学的生涯教育是“生活指向”的生涯教育,可以从两个方面体现:一方面,作为学生人生发展的需要。荷兰心理学家勃纳德・利维古德认为,人生的发展包括三方面:生理发展线“成长―平衡―衰老”;心理发展线“外省―平静―内省”;精神发展线“创造力―幸福―智慧”。人始终以生理、心理、精神三者整体的样态存在,失去任何方面的平衡可能会造成不完整的生活。另一方面,作为学生社会化的需要。即从人的社会性分析,人是“社会人”,过的是社会生活,因此生涯教育指向生活是人生存之应有之义。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提出终身教育四大支柱之一“学会共同生活”的理念,逐渐在各国教育改革中体现,成为学校生涯教育关注的目标之一。小学阶段作为学生共同生活的重要场所,主要培养包括生涯认知、生涯规划等有关生存生活的能力。生涯教育是终身的教育,是人生历程中工作和休闲生活的整体教育。如果说工作是主要从成年开始,那么小学阶段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打基础的阶段。小学阶段的生涯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自我觉察、生涯选择和规划的能力。如Blackhurst(2003)一项调查研究中有95%的五年级学生表示愿意接受大学教育,但是最终愿意去做的并没有这么多,缺乏这些信息,学生不会拥有学业能力、经济资源或者加入一个四年组织来制定理想职业计划和成功完成学校向社会转型的动力。因此,从小学阶段开始,有必要为学生提供多样教育和训练的选择。教师也需要为后进学生提供个别化的生涯指导,帮助他们抉择人生,重获生活的动力。
  三、“生活指向”生涯教育的思考
  (一)理论思考
  儿童生涯发展理论自美国心理学家萨珀提出以来,生涯抱负理论、社会认知生涯理论等理论在其基础上相继成熟,为国内尚处于探索阶段的小学生涯教育提供一些理论思考。萨珀不像以往的生涯理论家只关注青少年和成年期的生涯选择和决策过程,他认为生涯发展从儿童期就开始并持续终生,将生涯发展阶段划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与退出五个阶段,并绘制成生涯彩虹图。小学生正处于5-15岁的成长与探索阶段,学生在这一时期的主要发展任务就是扮演好子女、学生、休闲者角色。这里的休闲者角色往往被教育者和家长忽视,继而可以推断忽视的是学生休闲的生活需要。他还认为,这一时期的儿童开始形成自我概念,并通过自身角色与外部世界互动来调整自己的形象,从而获得对生活的正确态度。   萨珀认为,人成长期的核心生涯发展任务不仅包括工作和学业的发展,还要考虑未来生活以及提高个人对生活的控制能力。这些任务可以通过三个子阶段来完成:幻想(4岁-10岁),这一时期幻想占主导地位;兴趣(11岁-12岁),兴趣意味着影响参与活动的选择性;能力(13岁-14岁),可以开展对生活的控制能力训练,这是以后生活与工作的需要。可见,保护学生的幻想,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生活取向”生涯教育的重要方面。但具体而言,小学阶段生涯发展任务需要因地制宜,还包括自我觉察和生涯觉察以及简单的生涯探索和选择等因素。以美国德州单独学区小学为例,小学阶段生涯发展所需要发展的具体能力设定为:自信心、成就动机、决策制定、目标设定、计划和问题解决能力等。
  (二)实践思考
  为了小学生主要在幻想与兴趣中逐渐认识自我,在生活中逐渐形成自我觉察意识,因此生涯教育要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进入学生真实的生活现场,设计符合学生幻想和兴趣的生涯教育课程。生活取向的生涯教育以“为学生未来生活做准备”为总目标,小学课程分两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是1-3年级,重点发展内容为引导学生确定生活的场域、了解身边的生活事件、确定自我的角色类型以及对时间规划和选择的能力;第二阶段是4-6年级,重点发展内容包括学生自我角色的特点认知、对工作世界概念的发展,对时间观念、责任感的培养、决定技巧的运用、工作和生活态度及价值观念的培养。
  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在与外界世界不断互动中形成,因此学生的生活环境至关重要。为使学生过上“更完整的生活”,学校和家庭的合力方向要一致。这里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期望与行动的一致。就目前国内成绩导向的单一评价而言,小学生在他律阶段主要依照“成人说”的方式生活,容易在“成人说”的环境下形成仅有学习元素的生活。为此,转变学校教育者和家长对于学生休闲生活的观念,还给学生自主生活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形成自主规划生活,才能培养学生更完整的生活能力。
  除了生涯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环境的营造外,还需要注意,通过社会实践、游戏、生活体验等方式促进学生个体自我理解与内化,将已有的生涯认知转化为比较稳固的生涯意识,巩固与形成小学生的生涯决策和生涯规划能力。
  参考文献:
  [1] 魏泽,万正维,钟基玉.中国大陆地区小学生涯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12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 孙淑敏.小学生生涯发展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的新进展[D].东北师范大学,2013.
  [4] 鄢木秀.中国小学阶段职业生涯教育问题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27)
  [5] 李金碧.中小学生生涯发展辅导构想[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67753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