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产业结构调整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睿

  摘要:失业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要解决就业必须推动经济增长、产业调整。因此要从产业结构入手,协调第一、二、三产业关系,坚持三产并举,拓宽就业空间;推动产业升级,培育就业增长点,通过产业调整解决就业问题。
  关键词:就业;产业结构
  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中国经济在20多年来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率,但就业压力巨大,2013年中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有926万人,失业率达4.1%,就业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发展难题之一。中国目前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造成就业结构性矛盾尤为突出,因此产业结构是我们研究失业问题的重要入手点。
  一、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的影响分析
  1.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特征
  我国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与工业化进程规律基本一致。我国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快速下降,从1990年的27.1%下降到2013年的9.4%,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也从60.1%下降到31.4%。第二产业产值与就业结构基本保持同步波动。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从1990年的41.3%逐渐上升至2013年的43.7%,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占比从21.4%上升到30%。第三产业产值与就业结构变动同步性较弱。1990年至今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波动略大,但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比却始终保持上升趋势。对比可发现,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上升很快,并成为吸纳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第一产业就业人数逐年下降且幅度很大,但其吸纳就业能力超过第二产业。
  2.我国就业增长的产业特征
  我国产业结构随着不断调整逐渐趋于合理化,但产业结构与国内就业结构存在明显差异。我国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但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比仍然很高,具有低产出、高就业的特征。我国农业发展迅速,但仍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尚不优化;二是农产品加工业尚处在初级阶段,初级产品与加工品比例不协调;三是农产品区域布局不合理。农业发展缓慢导致农村就业增长放缓,目前农村大约滞留了2.7亿的剩余劳动力,造成了劳动资源的巨大浪费。
  2013年我国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占全国就业人数仅有30%,为就业人数最少的产业,具有高投入、低就业的特征。我国第二产业问题主要表现在:工业生产处于全球价值链底端;产业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差;产品结构不合理。我国尚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第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将严重影响到就业,因此必须对第二产业的发展足够重视。
  近年来国家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资扶持力度,2013年就业人数占全国就业人数的38.5%,低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60%的平均水平,可见我国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不强。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主要以科技、金融等新兴产业为主,我国商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比重占40%以上;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发育不足。此外,我国服务业产品创新不足,服务品质和技术水平不高,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不合理制约就业。
  二、政策建议
  1.协调产业发展,促进就业结构合理化
  我国农村和第一产业滞留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因此要对第一产业足够重视。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挖掘畜牧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采用新技术提高加工能力和产品档次,延伸产业链,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消化能力。在加速城镇化进程中,要注意“城乡并重”,缩小城乡间经济机会差距。
  高新技术产业可以创造新的部门,增加就业岗位,因此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结构优化、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并重新焕发老工业基地的活力,保持其就业容量。要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优势,把发展资金技术与劳动力结合起来,优先发展电子通信及设备制造等技术密集与劳动密集兼备的行业。
  第三产业是就业增长弹性最大、吸纳劳动力最多的行业。要有序拓展金融服务业,提供融资服务以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支持便利店、社区菜店等社区商业发展。鼓励发展家庭服务业,重点发展家政、病患陪护等服务。全面发展国内旅游业,开发综合旅游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服务领域改革,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促进就业。
  2.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区域转移和就业增长
  我国东部地区工业和服务业更为突出,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偏高,产业结构不及东部合理。政府应积极引导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根据自身条件及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通过政策引导和调节,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消化产业调整可能导致的就业减少现象。
  3.提高劳动者素质,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整体素质较低,难以满足发展需要,形成大量结构性失业。要实施企业在岗职工岗位培训工程,提高劳动力的技术水平和素质。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针对失业人员重点加强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再就业能力。高校、职业学校和各类培训机构要主动与企业联系,保证劳动者素质与用人单位要求同步。完善税费减免等政策,完善和落实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等鼓励自主创业政策,通过政策引导,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提高就业水平。
  参考文献:
  [1]吴宏洛,姚锡琴.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J].福州大学学报,2004(03):21-24.
  [2]尹碧波.中国经济中的高增长与低就业――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的陷阱[J].中国流通经济,2011(02):114-118.
  [3]郭军,刘瀑,王承总.就业发展型经济增长的产业支撑背景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05):24-31.
  [4]龚玉泉,袁志刚.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及其形成机理[J].经济学动态,2002(10):35-39.
  [5]蔡 .为什么“奥肯定律”在中国失灵――再论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J].宏观经济研究,2007(01):11-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68422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