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资本论》中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思想及其当代启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暖春 李爱华

  【摘要】《资本论》中提及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相关思想,对于当前我国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探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问题具有启发借鉴意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是价值规律作用下商品交换健康运行的必要前提,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条件下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生产要素 商品经济 价值规律 利润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实现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为了更好的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并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精神实质,有必要重新挖掘《资本论》中的相关思想,为当前及未来生产要素的健康流动提供借鉴和启发。
  《资本论》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这一概念,但是对价值规律作用下资本运动的整个分析实际上就是建立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基础之上的,这也是《资本论》整个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在《资本论》中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主要是指,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用于满足生产消费的以商品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市场的调节下仅按照价值规律要求进行流动。这种流动排斥各种权力的干预,以能否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为导向,它具有自由性、盲目性的特点。因此,对于生产要素自由流动问题应采取辩证的观点对待,在抛弃其缺陷的同时要积极吸收利用其积极因素。
  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是生产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
  在《资本论》第一卷一开始马克思就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①由此可见,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最抽象、最一般的经济形式,是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逻辑起点,也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②进行研究的切入点。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开始前,首先要购买商品形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实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重新结合,这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条件。虽然商品生产在资本主义诞生之前已较为普遍,但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与之前的商品生产相比,在社会地位、规模、发展趋势等方面均具有显著区别,这种区别主要根源于资本主义时期社会历史条件变化为商品生产提供的实质性便利条件。进行商品生产首先需要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其次需要为顺利实现商品交换而必备的市场。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不但消除了封建行会对商品生产的约束,而且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以商品形式大量涌现到市场上,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着自由的流动,这种自由流动导致资本主义生产规模无限扩大。当生产规模受市场范围限制时,必然会突破市场的界限。资本主义虽然建立了统一国内市场,但是这种有限的国内市场无法满足商品量无限增多的趋势,最终国内市场的界限必被突破。由此可见,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既是商品生产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也是推动商品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不断走向完善。在此客观形势下,生产要素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自由流动的冲动,这种冲动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阻止这一冲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就阻止了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经过近几十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为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创造了相对宽松的环境,但是在某些领域仍然存在着诸多深层次障碍,这些障碍削弱甚至是阻碍了一定范围内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顺利实现,致使商品生产成本上升,影响了生产的效率。
  从生产的物的要素自由流动来看,影响商品生产正常运转的深层次问题主要体现在金融、原材料及能源、物流成本等方面。第一,金融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为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以及在社会总利润分配方面金融业分成过高。这些现象制约了资金在不同部门、行业间的自由流动,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间接影响了物的要素的流动。第二,原材料及能源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个别行业、地区的垄断及地方保护主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市场价格竞争,直接阻碍了原材料及能源等的正常流动。第三,物流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为流通成本过高。我国物流成本占GDP比重过高,不仅远远高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而且与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没有优势。
  从生产的人的要素自由流动来看,影响商品生产正常运转的深层次问题主要集中在户籍政策、生活成本、竞争压力、公平环境、生活条件、传统偏见等方面。户籍政策、生活成本、竞争压力等是劳动力流向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的主要障碍,而不公平的环境、生活条件相对差、传统偏见等则是劳动力向中小城市特别是建制镇流动的主要障碍。对于这些影响因素要辩证分析,有些因素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反映了劳动力流动本身的规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有些因素并不是劳动力流动规律的体现,反而恰恰阻碍了劳动力流动规律的实现,对于这些障碍因素要通过不断地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加以革除,从而为商品生产活动提供最合适的劳动力条件。
  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是商品交换健康运行必要前提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它的再生产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其表现形式是市场价格围绕着市场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要想实现价值,进而实现剩余价值,商品生产者必须到共同的市场直接或间接出售自己的商品,然而资本主义生产从一开始就具有大量生产的特点,在有限的市场空间里,这必将加剧各商品生产者的竞争。在竞争的作用下,“市场价值,一方面,应看作一个部门所生产的商品的平均价值,另一方面,又应看作是在这个部门的平均条件下生产的并构成该部门的产品很大数量的那种商品的个别价值。”③作为商品生产者,其个别价值是千差万别、有高有低。在某种程度上,个别价值的竞争就演变成为个别成本价格的竞争,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则是这种竞争能够顺利实现的前提条件。但是,价值规律实现对促进生产发展的重大作用,必须以自由的社会环境、公平的法制秩序、良好的舆论氛围为基础条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生产要素要自由流动,实际上这也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和商品交换顺利实现的客观要求,这也将为商品交换的健康运行奠定坚实基础。要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尊重价值规律,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就必须为市场主体塑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制定完善符合市场规律的政策机制。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正是在这种自然的自由流动中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这种优化配置的实现是自发的、盲目的,有时甚至是通过对生产力的巨大破坏实现的,例如结构失衡、经济危机等。因此,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生产要素既有冲破束缚实现自由流动的强烈愿望,又有加以引导、调控的客观需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这就要求:一方面减少在某些领域还存在的权力对经济特别是微观经济干预不当的现象,满足资源流动的自由性愿望;另一方面由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趋利性等,还必须对其进行必要干预。
  建立健全相应的市场经济法律法规。资本的本性是逐利,为了追求利益,部分资本代理人极有可能采取欺诈、暴力或者是其它影响社会整体利益的方式。例如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19世纪中叶,英国面包掺假的情况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另外,当时许多商品都有几十种掺假的方法,导致自由贸易成了假货贸易。这说明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有其内在的难以克服的缺陷,必须制定健全的经济法律法规才能保证市场公平、有序竞争,实现经济健康运行。我国市场经济还不成熟、不完善,诸多领域还存在监管漏洞,这就要求,一方面要保证市场主体权利的平等,例如市场主体合法的权益、平等的市场准入权利、平等的使用生产要素权利等。为此应该取消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废除对非公经济的不合理规定,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实现各市场主体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等。另一方面,要严肃执法,加大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的惩罚力度,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市场主体参与生产要素的流动,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取利润,有些市场主体为了贪图更多利润,不惜违反法律法规,运用不正当手段进行竞争或者是限制竞争,这就有可能使市场机制扭曲甚至失灵,从而影响市场经济健康运行,对此必须加以惩戒,从而维护公平市场环境。
  加强舆论导向、培育积极健康的竞争文化。商品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有利于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但是由于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束缚,资本家只是资本的人格化,工人沦为资本家剥削的对象,从而导致了竞争的异化、人的异化,并且竞争的异化和人的异化又分别加重了对方的异化,形成了恶性循环。在这种异化的状态下人追求的就是单纯的金钱,竞争也逐步演变为对抗、斗争甚至是生死较量。在我国的当前阶段,市场经济是一种在价值规律作用下的竞争经济,为了保证竞争的有序性,法律法规仅仅是最低层次的要求,只有培育积极健康的竞争文化才能从人的灵魂深处彻底解决健康竞争的问题。在全社会范围内,要通过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塑造敢于竞争、正当竞争、虽败犹荣的竞争氛围。无论是商品生产的内在规律,还是市场主体追求最大利润的冲动,最终落脚点都在“人”上,抓住了“人”也就抓住了解决所有问题的“钥匙”。通过抓好“人”的教育工作,让每一个市场经济参与者身上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对于克服以往竞争的内在缺陷,保证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健康运行,从而使竞争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实现路径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商品是主要的财富存在形式,整个社会所生产的所有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但是,“庞大的商品堆积”其意义主要是服务于资本家对交换价值的关注,资本家生产大量商品并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而是看中了商品所包含的交换价值,特别是剩余价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的商品越多,实现的交换价值也就越多,从而获取的剩余价值也越多,即“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动机和决定目的,是资本尽可能多地自行增殖,也就是尽可能多地生产剩余价值,因而也就是资本家尽可能多地剥削劳动力。”④但是对于资本家而言,预付一定的总资本是为了得到一个超过预付总资本的价值余额,其获利程度由这个价值余额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所决定,即由利润率来决定。提高利润率的主要途径是尽可能的降低相对成本价格,提高产品的相对市场价格。随着国内统一市场和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资本家可以从更加广阔的范围购入生产要素,这不仅保证了生产要素能够得到源源不断的供应,而且有可能以更低的价格购入更多的生产要素,同时市场的扩大将有助于更快的实现由商品资本到货币资本的周转,从而加快资本周转的速度,因此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的自由流动为利润率的提高带来了更大的帮助。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可以带来更多的利润,这就充分调动了商品生产者的积极性,在利润的驱使下商品生产者不断地积极参与到商品经济活动中,客观上有助于生产力的发展。
  尽管以上分析的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有助于资本家获取更多的利润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当前我国正致力于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资本论》的这一思想亦启发意义重大。在新形势下,要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不仅需要完善根据生产要素所有权获得相应收入的制度,更要建立健全由生产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从而实现根据生产要素获得收入的状况来引导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最终达到生产要素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要实现前述理想目标就需要对各种合法收入持有尊重的态度和正确引导的理念。
  要加强对生产要素流动的合理引导。由市场决定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是以利益为指挥棒,在充分市场竞争中,生产要素永不停止地从利润洼地向利润高地运动着。这一围绕着利益的忙碌现象一方面可能会给产业结构科学布局、生态文明建设等宏观利益、长远利益带来某些消极影响;另一方面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是服务于微观市场主体利益的,为了摄取更多利益,个别微观市场主体极有可能违反市场秩序甚至是相关法律。此时,政府在宏观方面的科学调控和微观方面的依法监管尤为重要,虽然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但是市场本身缺陷难以避免,必须发挥政府的监管作用。通过政府引导可以实现生产要素流动向重点行业、朝阳产业、新能源、低能耗领域、国家安全领域等倾斜,并保证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降低流动、交易成本,从而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要尊重收入分配的市场化趋势,减少政府不必要干预。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定要还权于市场,加快收入分配市场化改革,另外还要加大对市场主体合法利益诉求的保护力度,维护投资者的市场主体合法权益。通过生产要素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和开放性实现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不同行业及不同地区自由流动,并且运用这种自由流动以缩小不同部门、行业、地区收入差距,最终接近社会平均利润率,使各市场主体获得相对公平收入,经济发展也会在生产要素这一自由流动过程中获取源源不竭的动力,从而实现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
  因此,关于市场主体对利润的诉求要采取辩证态度来对待。从积极的方面看,市场主体通过对利益的诉求推动了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有利于发挥物的最大效用,也有利于调动人的最大积极性,对于这种积极性要加以保护。但是,另一方面生产要素的这种流动是服务于利益最大化的,不可避免会产生某些消极现象,这时就要加强监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重点解决好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的问题。总之,通过把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结合起来运用,可以更好地促进生产要素自由健康流动,既发挥其最大效用,又保证其健康发展。
  (作者分别为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山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注释】
  ①②③④[德]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7页,第8页,第199页,第384页。
  责编 /韩露(实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68723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