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草舍油田泰州组和阜宁组油层划分及小层对比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可

  [摘 要]本区自60年代末期完成光点地震普查(5.1km),发现草舍构造以来,至今已完成全区0.2×0.2km二维地震构造详查和三维地震勘探,钻探井4口,总进尺12966.264m,评价井1口,进尺3245m,开发井(主要为泰州组油藏开发井)16口,其中阜一段试采井1口,试注井1口。
  中图分类号:TE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8-0225-01
  多年的勘探开发工作,各类资料齐全,为油藏描述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础。以取芯资料为依据,确定草舍油田各层组相类型,分析剖面相特征。
  1 油层划分
  1.1 地层分布
  阜宁组二段、阜宁组四段、戴南组一段上部为区域性生油层兼盖层,泰州组一段、阜宁组一段、阜宁组三段、戴南组一、二段、三垛组一段为区域性储层。草舍构造有多套生储盖组合,纵向叠置匹配构成多套成油组合,即多个不同时期、不同断块油藏平面叠合。
  1.2 油组划分与对比方法
  草舍油田断块复杂、断裂极为发育,增加了地层和油层对比的难度。本次对比工作主要采取以下对比原则和步骤完成:
  (1)标准井选择:选择目的层段未钻遇断层、地层完整、标志层岩性电性组合具有代表性的井作为标准井,用于油组和小层划分对比。
  本次对比,草南断块泰州组和阜一段标准井选取草15、QK29和草21井,草中断块阜三段标准井选取苏50、草南2和草中1-3等井。
  (2)标志层确定:寻找和选用岩性电性特征明显、易于辨认,在横向上分布较稳定的层段或地层界限作为标志层,以控制油组和小层界线的划分,提高对比精度。草舍油田各油组间稳定分布的泥岩隔层,可以作为油组识别和对比的标志层。
  草舍油田的主要标志层有:
  ①区域不整合面:泰州组与浦口组不整合、阜宁组与戴南组不整合,测井曲线上电性特征清楚,可以作为地层对比的标志层。
  ②阜宁组稳定泥岩段:阜宁组顶部的阜四段为厚度大于370m的灰黑色、深灰色泥岩夹泥灰岩、泥质粉砂岩条带。中下部的阜二段为厚度大于210m的深灰、灰黑色泥岩,夹泥灰岩薄层。为区域地层对比的标志层,受断层切割错断影响,阜四段和阜二段泥岩段不完整、残余厚度变化大。
  ③泰州组上部泥岩盖层:阜一段III油组与下伏泰州组上部泥岩盖层为连续沉积,III油组以灰褐色细砂岩与暗棕色泥岩互层与其下灰黑色泥岩段呈突变接触,岩性界面清楚,电阻率、自然电位、自然伽玛等测井曲线显示有明显不同电性特征,为泰州组油组对比的标志层。
  (3)邻井追踪对比、全区闭合:以标准井为出发井,建立骨干对比剖面,邻井追踪对比,优先对比同一断块内井,再对比相邻断块井;
  (4)井震结合确认断点
  在井震标定基础上,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识别断层位置及组合模式,达到钻井对比断点与地震解释断点一致、地层分布与构造趋势一致,反复确认地层分布和识别断点的三维空间闭合。受三维地震资料品质限制,井震结合地层对比和断点确认工作主要在草中断块阜三段开展。
  (5)三维对比与空间验证:构造模型,符合断点、地层厚度等。三维全区各层组界线的统一闭合。
  1.3 油组划分结果
  泰州组自下而上划分为I、II、III等三个油组,中下部的II、III油组为主要含油层段。泰州组在部分钻井剖面上显示三个次级正旋回(草8井、草6井),下部砂岩单层厚度大、粒度粗、泥岩多呈夹层,向上砂层单层厚度变薄、粒度变细,泥岩层增多、增厚,砂岩、泥岩呈互层。III油组测井曲线以块状高电阻或低自然伽玛为特征,II、III油组及I、II油组之间泥岩薄,不具备隔层条件,但在层位关系上,可追踪对比。
  阜一段自上而下划分为I、II、III等三个油组,下部III油组和中部II砂组底部为主要含油层段。厚度变化从230m(QK30B)到276m(草13井),一般厚度大于240m。上部盖层段在C15井阜一段盖层完整厚度为238m,其余井因断层切割钻井剖面,地层多不完整。
  阜三段自上而下划分为I、II、III、IV等四个油组,地层平均厚度分别为70、50、55和20m,中下部的III、IV油组为主要含油层段。阜三段油组划分主要借鉴曲塘坳陷张家跺油藏对比方案,将原方案中上油组和下油组重新划分并命名。阜宁组阜三段电性呈“粗-细-粗”组合特征,下部III、IV油组为等厚的砂泥岩互层,为4-6个低指状自然电位,区域上比较稳定,易于对比。中上部II、I油组由三个大套反旋回组成,旋回间的两个隔层厚25-30m,横向上分布稳定。II油组和I油组底部为主要泥岩段,I油组顶部和中部发育两套砂体。
  2 小层划分与对比
  根据精细描述的微构造、储层分布和油层分布研究结果,利用新钻井及测井二次解释成果,对草舍油田泰州组、阜宁组阜一段和阜三段油藏进行复算。
  2.1 小层划分
  2.1.1 小层划分原则
  遵照以下划分原则,开展草舍油田小层划分工作。
  (1)应保持单砂层的完整性,并尽可能使之与流动单元相匹配,以有利于横向上的追踪对比和生产动态分析。小层划分主要针对含油砂体进行,油藏范围内整体不含油的砂体不进行划分编号。
  (2)小层应是一连续沉积的地层单元,其顶、底界在岩性和电性上应有清楚界面,即具有一定可分性。
  2.2 断点识别结果
  草舍断阶段层发育,边界FI、FII和FIII断层平面延展长、纵向断开层位多,已钻井以斜井为多,增加了钻遇断层的几率。地层和油组对比显示,草南断块内除了中部的N5、N6断层无井钻遇外,其它断层均有钻井证实,草中断块的主要断层均有钻井钻遇。
  钻遇含油断块边界FI断层的井有草4、草35、QK24、QK21、草32、草18、草3、 草37B、草17、苏195、草33、草31和草36;钻遇FII断层的井有QK30、草22、草22B、QK29、草21、草6、草23、QK24、苏198、草平3、草24、草5、草19B、草3、草18、苏195、草17、草31、草37B、草33和草36井。钻井识别的断点电性特征明显、在三维空间与断面吻合,识别结果详实可靠。
  3 结论
  草舍油田断裂发育,构造复杂,草南断块南中VIII断块面积最大,超过4 km2,向西延伸超过5km,其他断块面积较小,一般只有0.1~0.2 km2左右。草中断块主要含油区块由6-7个大小不等的西掉阶状断块组成,断块面积较小,一般0.04~0.2km2不等,属于断层封闭的断块油藏。泰州组油藏主要发育在下部III、II油组的底块砂中,东部高部位南中I~IV断块内含油层位多、油层厚度大,I、II和III油组均已成藏,II和III油组累计油层厚度大于50m;低部位的南中V~VI断块下部III油组钻遇水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74104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