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靖安油田白于山区长4+5油藏小层划分与对比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谢慕华 叶清

  摘 要:地层划分与对比是精细油藏描述工作最基础、最关键的一步,储层的正确分层是揭露其层间非均质性和认识单个含油砂体宏观、微观非均质性的基础。因此通过精细的小层划分与对比可以有效地、正确地指导油田生产。本次地层对比主要是应用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结合岩性相序分析方法,以研究区内标志层为等时沉积地层界面,建立研究区等时沉积地层格架,依据标准剖面井特征,对全区井进行精细地层对比。
  关键词:靖安油田;白于山区;小层划分与对比;标志层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6.13.062
  1 区域地质背景
  靖安油田(图1)地处陕北黄土高原梁,属典型的黄土塬地貌。地面沟壑纵横,梁峁密布,山大坡陡,塬顶浑圆,沟谷深窄,地广人稀,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地面海拔1400m~1700m,相对高差300m左右。
  靖安油田所在的鄂尔多斯盆地,是华北陆台在印支旋回期解体后独立发展起来的克拉通盆地。靖安油田白于山开发区(图2)位于陕西省靖边县境内。白于山区长4+5油层组的沉积作用主要发育在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统由碎屑岩组成(呈北东-南西方向延伸)的志丹三角洲朵状体中。白于山长4+5油藏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砂体主体带主要分布在ZJ3~ZJ9~ZJ4一线,呈北东~西南向条带状展布,宽5~8km,砂厚10~23m,由东北向西南有减薄趋势[1]。
  2 小层划分与对比
  2.1 小层划分与对比的依据和方法
  按照储层细分和对比的原则及方法,划分出合理的细分和对比单元。并结合新增的油藏静、动态资料检验对比单元划分的准确性。在本区快的小层对比原则是:以稳定的泥岩层作为对比的标志,采用沉积旋回级次由大到小,分级控制对比的指导思想。为了避免混淆地质体的实际形成规律,研究时在小层划分与对比过程中应坚持等时对比原则,其具体方法是应用层序地层学原理确定等时界面,利用等时界面将沉积体划分为若干等时层,实现小层的合理划分。在本次小层划分与对比中,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为稳定升降型的沉积型盆地的特点,湖相和三角洲前缘相比较稳定的沉积环境下沉积旋回明显、标志层清晰、沉积体的岩性厚度均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实际,采取以沉积模式为指导、以标志层为基准、以厚度旋回为参考、以分级控制为步骤、动静结合反复对比验证为方法的分层技术技术进行了全区295口井的小层划分及对比。
  2.2 地层划分对比标志层
  按照小层划分的原则以及白于山区长4+5油层的沉积环境,将基准面旋回对比理论在实际应用中与油层组和小层对比划分相结合,使油层对比、井间砂体连通性分析以及油藏研究更具有沉积成因的意义, 在本次小层划分与对比工作中采取了以下步骤对靖安油田白于山区长4+5油层组进行了划分。
  (1)资料的选取。本次研究主要依据测井资来进行地层对比,除此之外还需要所选取一些资料需要能明显反映储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性特征、岩层的分界面、标志层、旋回性等。
  在本次地层划分与对比的过程中,主要参考了深感应、声波时差、自然电位和自然伽玛四条测井曲线。
  (2)标志层的确定。利用标志层对比地层是地层划分对比常用的一种方法[2]。依照前人研究资料,根据次一级沉积旋回、岩性及电性特征,靖安油田延长组地层共有K0-K9十个标志层[3],其中K1、K2、K3、K5、K9五个标志层在区域分布稳定,岩、电性特征明显,易于追踪对比,可作为本区地层划分对比的主要依据。K1与K3为区域对比标志层,分布于全盆地。K2为长6的明显标志层,K4为长6的辅助标志层。在白于山区长4+5油层组的小层划分中,与长4+5地层划分对比关系最密切的标志是K5标志层。所以本研究在划分长4+5含油层系时,以K5作为基本标志层,以K4和K6作为辅助标志层(图3)。
  3 结论
  在本次工作中,在标志层的控制下,利用旋回对比、厚度对比等方法,对区内所有井进行小层划分与对比。垂向上由油层组、砂岩组至小层逐级控制,平面上进行储集层对比。以骨架剖面小层划分、对比为依据(图4), 对单井小层划分进行调整,实现全油田范围内的分界线的统一,从相邻井开始,向四周井作放射井网剖面,通过反复对比调整,最终完成了全区295口井的延长组长4+5油层的小层划分与对比,并使之空间闭合。最终长4+5油层组划分为5个小层,分别为长4+51、长4+521、长4+522、长4+523、长4+524。
  参考文献:
  [1]中油长庆油田公司第三采油厂.靖安油田开发志[M].2008(04):14-19
  [2]肖传桃.古生物学与地史学概论[M].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7:124-127.
  [3]庞军刚,李文厚,陈全红.陕北地区延长组标志层特征及形成机制[J]. 地层学杂志,2010,02:173-178.
  国家重大专项(2011ZX05001-002-007)
  作者简介:谢慕华(1992-),女,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张春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74307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