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研究生学术平台与培养模式的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方贵庭

  摘 要 结合武汉大学实践经验,阐释研究生学术平台建设和培养模式探索的意义,总结经验,提出进一步推动研究生学术平台建设和培养模式创新的建议。
  关键词 研究生 学术平台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研究生学术平台即为促进研究生学术交流,营造研究生教育创新氛围,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扩大院校之间、学科之间、研究生之间交流,创新培养模式,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促进高层次创新人才脱颖而出。为了达到这些要求,武汉大学对研究生学术平台的作出了一些要求,研究生每学期要参与研究生学术活动至少1-2次。文科研究生学术活动比其他学科举行活动次数占为30%以上。尽管各学院申报了研究生学术平台活动方案,但新建研究院、研究中心研究生学术平台还未完全启动,基于研究生学术平台举行的一些活动在各个环节中还值得思考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1学术平台与培养模式的思考
  1.1举行研究生学术平台的概况
  近几年博士生学术论坛、暑期学校活动,共开展了41个主题项目(例如:2011年5个、2012年3个、2013年11个、2014年22个,2015年近20个),有7个项目(其中有4个暑期学校、3个博士生学术论坛)是教育部获批的资助项目,其余34个项目是2013-2014年学校自筹经费)。研究生学术平台活动,参与者来自全国不同培养单位(北大、清华、北理工大、北邮大、复旦、上交大、南大、东南大、电子科大、西电子科大、中科大、中科院、华科大等部委、省重点高校及境外高校),港澳台、涉外专家、学者、博士、硕士研究生约3000余人,学术论坛点评专家达50余人。收集学术论文达1000多篇,有些高水平的优秀论文被级别较高的重要期刊发表。暑期学校开设优质(学术前沿)课程、科学研究专(论)题100多门, 邀请校外授课(含境外)导师达150多人。开展学术平台交流活动,发挥了我校优势学科辐射作用,促进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对博士生科研创新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1.2研究生学术平台相互渗透了多学科的视野
  研究生学术平台一是为多种知识、多门学科齐头并进、兴旺发达;二是为当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新型边缘科学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科学与人文的基础;三是为各学科知识的相互交叉、渗透、融合,产生一种新的视野、新的观点、新的思维、新的方法的科学精神与胸怀。如果说学术平台的建立是一种“硬件”,那么,理论的深入是一种“软件”。只有“硬件”和“软件”的结合,才能形成具有高素质的学术话语空间。武汉大学在这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例如:“转型时期的国家治理创新”珞珈国是论坛,对政府职能转变、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土地市场化路在何方、合作医疗、网络化管理等等不胜例举诸多论点。牵涉到政治、经济、医学、农业、管理等学科理论,正如由此,才使一些学科领域的知识和科学的封锁,开创了一个的新时代、一个科学启蒙的时代、一个学科大融合的时代、一个通才辈出的时代、一个人性崛起的时代。产生出不同的见解,使多种文化融合,挖掘出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潜在的科学与显示的因子,以及相互融通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可行性,打破了学科壁垒、更新了学术思维、扩大了学术视野,促使各种理论科学走出纯理论怪圈的疆域,建构具有综合性、创新性、前沿性和跨学科性的多维、多元化的科学知识结构,进行了可贵的、大量的学术探索,给予参加论坛的学者开阔了眼界,拓宽了视野,产生了许多优秀奖项论文,硕果累累。
  1.3研究生学术平台是培养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必要条件
  研究生科学共同体的形成可以极大促进研究生的学术交流与协作,相互学习、激励与鼓励,而这些正是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素质和能力的关键因素。在当今社会一大批科学家、艺术家、作家、学者是站在时代的最前沿,他们天才地、敏锐地、自觉地洞察到时代之魂,即一个时代知识思想汇集融合的精髓,并身体力行地在学科交叉融合的学术无人区去探索、去践行、去开创,为人类的文明史留下了新的根基、新的故事、新的结果,催生出新的科学、新的文学艺术、新的方法、新的知识结构,而且更新了人的哲学观、价值观、自然观和思维方式等等。研究生学术平台是构建研究生科学共同体的重要途径。如:学术创新平台活动涉及博士生学术论坛主题分别为: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学术前沿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社会主义、劳动教养制度改革及其对刑事法治的影响、社会变迁与经济法的发展、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专业学术前沿问题研究、转型时期的国家治理创新;暑期学校主题分别为:现代无线电探测技术(教育部项目)、知识组织与信息检索、全球化背景下环境法的发展、心血管病学基础与临床的研究进展、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学术论坛每场(或小分场)效果明显。再如:法学院来自全国名校法学博士生提供49篇论文,其中刑法学19博士生学术论坛对劳教制度的实证研究、历史反思、类型化处理以及保安处分、社会矫治、犯罪预防、刑事政策等各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展开分析、论坛及讲座,点评专家对以上博士论坛进行评论,并互相切磋,营造了学术交流氛围,点出他们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获奖的论文提交给中国知网,提高论坛的学术影响力;又如第一临床学院医学博士生在论坛方面,分别作了关于鼻咽癌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病理学以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基础与临床报告,专家们点评论思路、讲方法、谈展望,告诉博士生们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提炼、设计实验、解决问题,赢得了阵阵掌声。暑期学校: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地理信息技术,面向全国招收地理信息科学领域的研究生和优秀本科生,共录取170名学员,其中外校学员85名。此次的课程学习将持续13天,以“前沿地理信息技术”为主题,邀请地理信息领域国际著名学者授课,充分发挥武汉大学学科优势,旨在拓展我国地理信息科学领域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启发创新思维,提升培养质量。又如:现代无线电探测技术(教育部)暑期学校(邀请讲学专家20人、学员81人),在教学中组织研究生开展相互学术研讨交流,交换学术观点,激发创新潜能。课外,安排学员参观MST雷达站等活动,促进相互了解,为今后深入开展学术交流奠定了基础。这样,使专家的前沿报告与暑期学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有机融合,使学员对专业前沿和发展脉络及应用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同时希望学员们通过这次暑期学校的学习,进一步加深了对本学科的认识与了解,开拓学术视野,提升研究能力,努力成为高水平人才。   1.4研究生学术平台是为研究生提供共享教育资源
  学科交叉的视野对于学术研究来说,常常能意想不到地开辟出“学术无人区”,实现创新式跨越。学科交叉点往往就是科学新的生长点,新的科学前沿,这里最有可能产生重大的科学突破,使科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交叉科学史综合性、跨学科的产物,因而有利于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复杂科学问题、社会问题和全球性问题。在科学史上,重大的,推动科学的发展甚至划时代的科学发明,都是在多种学科交融的“学术无人区”中诞生的,比如某研究中心举行跨学科博士生学术沙龙论坛――导航定位技术研究,是一门应用极为广泛的综合性的新兴科学,涉及到学科比较宽。如一:测绘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天文学、计算机、系统科学等等自然科学学科的交叉,也跨越了自然科学的疆域,通过测绘、控制、电子、计算机等多学科的交叉,为研究生提供了互相切磋、学术交流共享资源平台,挖掘出更多的理论和技术的创新,突破现有难点和关键技术,不断完善了导航定位理论和方法。其二:在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将保持至少是30-40%的增速,如果象这样速度的发展和迫切的需求,也为导航定位技术带来了挑战,为国家创造更多的价值。首肯得益于学科之间的大联合。某院有个博士导师领导了一个团队,每月组织举行的关于科学方法的讨论会。参加讨论会的有从事生物、化学、医学、药学、材料学等方面的年轻学者。他们精通自己的事业,对邻近的学科也较为热衷。这些学者汇集在一起,利用茶余或饭后时间,展开活泼的、毫无拘束的学术交流。通常某一个研究生,或是本团体的一个年轻学者,如学院一位博士生宣读一篇关于某个学科问题的论文――纳米技术和肿瘤学研究,牵涉分析化学、肿瘤学等不同的交叉学科,参加论坛的博士生,围绕“纳米技术和肿瘤学研究”协调创新报告,之后,大家抢着善意但却毫不客气地评头论足,有时候还夹杂着尖锐的批评。正是这种交叉学科的学术交流,使他们思考起生物、化学、药学、医学、材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正是这种畅所欲言的自由的学术气氛,使导师、学者、博士生等互相信任,在科学中最有发展前景的学术研究应该是“被忽视的无人区”。由此,纳米肿瘤学是学科交叉,协调创新的典范,其快速而可喜的发展的前景,已经引起一大批专家的重视。
  1.5研究生学术平台促进高层次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研究生学术平台建设有利于实践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这种培养模式和途径充分体现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受到了格外重视。经过几年的研究生学术创新计划为学术论坛活动的专家、博士生完成了在学术思想上的互动交流与碰撞,为博士生营造了学术氛围交流的平台,开展高质量、高水平和基础研究提供了灵感和思路,激发了创新潜力,开拓了学术科研视野。研究生暑期学校根据不同的学科专业开设若干门基础课、前沿顶级课程,科学研究专题等,有效地帮助研究生开阔,优化知识结构,为他们提供了反映学科最前沿知识和成果的课程,促进了优质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推动了研究生课程的改革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使许多创新人才在科研成果上、技术方面不断脱颖而出。学术论坛深刻而独到见解,关注民生问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勇敢对改革深水区进行探索,创新思维,关注现实,为新一代青年创造一个展示风采的机会。
  2管理措施与问题分析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次( 扩大)会议的报告就明确提出“实施学位条例,必须把保证质量放在首位”。“要坚持各级学位必要的统一要求,保证应有的质量”。随着研究生教育培养单位办学自主权的进一步落实和扩大, 以及政府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的进一步转变, 政府未来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注将主要是作为体系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好坏。同时, 无论是作为单元存在的研究生教育质量, 还是作为体系存在的研究生教育质量,都必须体现出发展性和时代性。武汉大学力图在研究生学术平台建设上向上述目标靠拢。但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
  (1)论文评审标准难以把握统一,评委老师少,收集论文多,加重了评审老师的工作负担,在评审标准上没有固定的量化指标,按每位评审老师所评文章前三名取舍,由一名老师进行最后综合评审,再确定获奖名单,这种方式在客观上是公平性的,但在主观因素上根本没有消除影响,需要进一步探讨。
  (2)宣传力度不足,在培养单位老师和研究生的共同努力下,有些学术论坛由于的知名度已经得到极大地提高,但由于各个论坛的人数以及资源的限制,有些论坛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宣传广度、知名度仍然不高,以后需要在网络上、邮信件上根据目标有待于进一步努力。
  (3)论坛提交的论文及现场发言来看,学术视野尚不够开阔,与国外研究对接不够紧密,前沿追踪的贴近度还不够,在筛选论文时须提高标准及审核手段。
  (4)管理部门协调有待改进,内部与内部部门之间互相缺乏协作精神,开展论坛接待,安排、宣传、筹划等方面工作配合不到位,仍有少数人员的责任心意识不(足)强,导致有些参会人员迟到或者缺席,所以,要建立健全组织结构,明确相关机构和人员本职工作及各项细节的落实,协调和帮助学术活动的开展。
  (5)研究生学术平台经费资助不足,尽管每年举行研究生学术平台之前,主管部门都进行必要的经费预算,为举办单位提供必需的经费保障,但在举行学术活动时往往培养单位对应的配套经费不到位,甚至缩水现象,影响学术平台活动正常的开展。所以,经费专款专用,不得挪用。只有从制度上制约才能保证研究生学术平台活动经费需要,才能保证学术平台活动正常进行。
  (6)建立研究生学术平台活动考核评价制度。为保证研究生学术平台活动的有效性的举行,对不同的层次研究生在校期间主讲学术报告和参加学术活动次数应有一定的要求,由导师、专家给予研究生的成绩评定(暑期学校)和论坛评语(博士生学术论坛),举办单位应对学术平台活动进行总结。建议凡是参加学术平台活动取得的课程合格成绩校际之间相互认可,参加博士生学术论文论坛的优秀评语可与各种评优、评奖等挂钩,否则,不与参评。
  总而言之,研究生学术平台突破了各个不同的研究生方向和不同学科之间认识盲区,形成了知识的大(舞台)局观,让各种学术思想进行聚合、融洽、催化、互补、碰撞出各种璀璨的火花,使研究生产生新的顿悟、新的思想和新的成果,所以,不断地推进新型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的交叉研究方向的发展,从而培养出全面的、顶端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登翰,刘小新.对象・理论・学术平台――关于华文文学研究“学术升级”的思考[J].广东社会科学,2004(1):21.
  [2] 卢大鹏.搭建学术平台 促进研究生科学共同体的形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9):12.
  [3] 路甬祥.学科交叉与交叉学科的意义[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1):58.
  [4] 刘智运.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J].中国大学教学,2011(1):13.
  [5] 王亚杰,王沛民.研究生教育质量:分析框架及其微观层面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4(2):5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77690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