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高专机械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崔勇俊 徐丹尹

  摘 要:分析了机械专业的社会需要和人才供求关系的现状,提出了构建高职高专机械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校和企业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通过优化专业设置、建立模块化教学体系、学分制管理等手段和措施,科学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机械专业实用型技术人才。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专业设置;教学体系;学分制
  一、人才供求关系的现状
  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首先要进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研究,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经济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移,人才需求呈现出新的变化。而就业市场现状却是一方面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求职困难,另一方面企业大量的技术、技能型岗位无人胜任,因为企业需要的是大量的第一线上的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而目前高职高专培养出的人才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着严重脱节,毕业生的素质、能力与市场的期望水平之间存在着差距。
  二、高职高专机械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分知识培养目标、能力培养目标以及素质培养目标。1、知识培养目标。掌握现代机械工程基础知识和机械专业知识,以构建学生掌握职业岗位技能和技术的操作性要求的知识。2、能力培养目标。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技艺和运用能力,专深的岗位业务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3、素质培养目标。建立起勤学好问、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较高的科学与人文素养。
  三、构建高职高专机械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职高专机械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机制
  高职高专机械专业学制为三年,采用“2+1”模式,即接近2个学年在校学习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所需的基本技能,利用1个学年的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将企业实践环节分解到各个学年中,采用1+2+6+12+18循序实践模式,即在大一下学期认识实习1周,大二上学期金工实习2周,大二下半学期生产实习6周,大三上学期专业实习12周,下半学期顶岗实习18周,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学中做,做中学。
  (二)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1、校企合作的专业课教学方法改革。如《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数控技术》、《液压与气动》等课程的理论教学中采用校企联合教学,由企业提供实际的项目,在教学中实现专业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将实践性强的内容“搬”到实验室和车间,聘请企业工程师授课或在企业现场教学。2、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在企业完成课外作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学生可以参与产品开发、工程项目设计和管理过程模拟训练提高其职业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3、深化校企合作的力度。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编著教材、互派人员等实质性的教育合作,从而形成校企合一、产教结合、校企共进、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
  (三)优化专业设置、建立模块化教学体系。1、优化专业设置。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稳定办学实力比较强、市场需求旺的专业;扶持具有办学优势的特色专业;新增市场前景好、办学条件具备、办学效益较好的专业;更新或停办市场需求不旺,招生规模效益差的专业。2、优化和综合教学内容,建立模块化教学体系。在理论教学体系中,突出《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数控技术》等三门主干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在实践教学体系,安排基础实训、专业实训、任选实训三个模块。广泛引入工程实例,紧密联系专业实际,旨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采用灵活机制的学分制管理。为突出核心能力培养,加大实训教学学分,课程体系由基本素质模块、职业基础模块、职业技术模块三个基本模块构成。三个基本模块中的各种课程根据学时及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量化为学分。学生通过自学掌握了某门课程可以申请免修、通过考核成绩合格即可获得该课程学分。
  (五)产学研相结合培养技能。1、教学与生产项目相结合。在实训中承接生产任务,让学生在加工过程中理解并运用理论知识,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2、教学与技能大赛相结合。以技能大赛为契机加强技能训练,突出技能培养,借助社会大赛考评活动扩展训练内容。3、教学与科研项目相结合。教师承接科技开发项目,吸收学生参加,以研促学。4、教学与具有专业特色科技活动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结合专业特点开展科技公关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六)开展内涵丰富的第二课堂。丰富第二课堂内容:通过聘请各类名人名家来校讲学、讲座,为学生提供与名师、名人交流、对话的平台;进一步组织好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入社会,了解民生,锻炼才干,使学生发展个性、施展才干、培养能力、展示特长,获取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能力。
  (七)实施个性化培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选修课、实施主修专业与辅修专业等满足人才个性化培养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推行“创新学分”、“特长学分”、“自学学分”和“社会实践学分”等奖励学分,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扬己所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通过弹性学分制,充分满足学生“选科、选课、选师、选时”的要求,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保证。
  四、结语
  目前机械行业的企业需要的就是应用型、实用型人才,培养实用型人才是社会的需求,企业的期望和学校的责任,只有不断对机械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进行探索和研究,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才能培养出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和社会认可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陆卫倩,李美芳.高职专业实践性教学探讨[J].教育发展研究,2004.
  [2]郎群秀.高技能人才内涵解析[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
  [3]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6.
  [4]张大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J].教育评论,2007.
  [5]李世刚.订单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
  [6]郑文昭.“1.5+1.5”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20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78331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