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宜居城市生活性街道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明长 查晓鸣

  【摘要】城市生活性街道是城市生活和生产活动的主要发生场所。街道建设的三项基本目标是能安心居住的、有美好生活的、被看作自己故乡的街道。拙文通过对宜居城市生活性街道的内涵、设计原则与策略的分析与总结,期望对宜居城市生活性街道设计有所启示。
  【关键词】宜居城市;生活性街道;设计
  1 宜居城市生活性街道的内涵
  宜居城市(livable city)是指一定地域空间内人与自然系统和谐共生和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地。其内涵可概括为:宜居城市是社会和谐稳定;经济持续繁荣;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平衡发展;生活舒适便捷;文化丰富厚重;能源资源可持续利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景观优美怡人;人文环境温馨的城市,宜居城市是易居;逸居;康居;安居;乐居的城市,宜居城市的条件既包含优美、整洁、和谐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条件,又包含安全、便利、舒适的社会和人文环境条件,居城市就是适宜人居住、生活和发展的城市。[1]宜居城市应当满足人们有其居,而且居得起、居得好、居得久、居的快乐的要求,即易居、逸居、康居、安居、乐居。宜居城市的建设系统为10个方面考虑(图1):
  图1居城市建设系统模型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资料自绘
  街道作为城市之源与根。街和道均为会意字。意指街是以行人为主的地方,且人气越旺,街味越浓;而道以通行为首,强调它承载的以交通为主的功能。街道是街与道的空间复合体,是街功能与道功能的统一。街即两旁有房屋或建筑的公用道路;或城市或城镇中公用路或大道,通常有一条或多条人行道。强调了街是两旁的建筑物和人行道公共通道。路意为即供人、车辆和与物通行的公用道路,强调的是其公共交通功能,街道是指旁边有房屋的比较宽阔的道路,道路是一种骑在马背上的行为,使用者是步行者、马匹、和车辆,在于两地之间的运动。[2]街道是房屋之间的线型表面,其上有运动街穿过两列房屋与店铺之间。街道的两边的构成要素房屋与店铺说明了街道的生活性与穿越性。
  街道多样性、街道中心与街道行为理论是营造街道的活力与宜居性街道的理论基础。从城市公共生活中的作用与街道的景观特征等因素考虑,将街道划分为城市步行商业街、城市生活性街道、城市交通性街道与其它城市步行空间。按活动主体城市街道可分为步行街道、车行街道与人车混杂型街道三个类型。
  城市生活性街道是为居民在街道的社会各种生活内容提供场所,适宜居住的街道要让街道空间在交通上有人车和谐共存的交通环境,还要求交通系统的可达性、生活的便利性、能为人们提供观景、体育锻炼、休闲散步、娱乐与邻里交往等日常生活活动场所。[3]狭义的宜居街道侧重于考虑居住和周边环境的宜居性。我们根据街道活动的特点将其分成五类:休闲性活动、穿越性活动、游逛性活动、观赏性活动与典仪性活动。
  城市生活性街道是城市空间的自然构成因素,是人们生活的发生器,是城市发展的见证。根据交通的性质不同,可分为通过功能和进入功能。城市生活性街道与城市交通性街道的主要区别在与生活性街道的生活性。[4]城市生活性街道与交通性街道作为城市交通网络系统,共同协调成为快速网络与慢速网络的交互的网络 (见表1)。
  2 宜居城市生活性街道的特性
  宜居城市生活性街道的宜居性作为我们对街道的主观感受满意度和舒适度,与时间和地点有关,宜居城市生活性街道的特性包括:
  (l)街道的安全性:街道的安全性依旧是个最基本的要求,它是下面条件的前提。街道的安全性包括三个方面的安全性:要有良好的社会治安,避免犯罪的发生;交通的安全性;街道社区对防灾减震的安全措施的设计;
  (2)商业的多样性:街道两侧应当开设有商场、酒店、银行、超市、医院、学校,小百货店、餐饮店、洗衣房等建筑物,只有通过一定界面的围合、限定才能形成街道公共空间,而与周围建筑物无法形成合围感的道路;
  (3)场所的中心性:形成了社区服务、集会、社交、休闲、游乐等活动场所,场所功能是街道中心功能的表现,有商机,有人气且社会秩序良好。存在来往的人流,自行车与步行应是街道重要的交通行为方式,交通秩序井然有序。[5]公共卫生宜人;生活环境宜人;历史建筑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宜人;
  (4)生活的舒适性:街道的舒适性涉及的方面很广,包括宜人的街道环境、街道空间形态、合理的街道的小品设施和绿化、街道的空间容量等。街道的舒适性还依赖于街道的整体环境;
  (5)出行的可达性与便捷性:便利的交通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便利。城市的大小与城市道路路网的选择影响着街道出行的便捷性。[6]街道的便捷性与可达性也反应一个街道与外界交流联系程度;
  3 城市生活性街道宜居性的设计原则
  3.1 建设系统性原则
  居城市生活性街道建设其实质是对街道街道物质、空间环境的整合。城市生活性街道包括社会经济技术各个方面的层次,整合是对街道空间环境物质的整体协调,使之达到一个和谐的状态。
  3.2 活力原则
  宜居城市生活性街道是城市生活的舞台,提供一个供人们活动的场所。街道活力产生的来源是街道中的人与街道的空间场所。街道上形形色色的人群与活动是城市街道活力的根本体现。
  3.3 尊重、保护与继承原则
  宜居城市生活性街道具有历史意义与个性特征化场所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为城市建立独特的个性奠定了基础。那些具有历史意义、个性特征场所中的建筑形式、空间尺度、色彩、符号与生活方式等,与在市民心中的价值观与某种情感相吻合,容易引起市民的共鸣与产生文化认同感。[8]街道是城市的记忆,保护街道的历史文脉,延续城市的记忆。
  3.4 多种功能融合原则
  城市生活性街道步行系统应是多种方式复合的网络体系,应包括人行道、过街地下通道、步行街、广场、人行天桥、建筑内的通廊等。商圈步行系统规划中应充分重视步行系统与公交站点、轨道车站、停车设施等多种交通设施的衔接,充分体现步行系统的交通性与休闲性并重的特点。   3.5 人文关怀原则
  宜居城市生活性街道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它能够担负起融合与润滑的作用,人性化的街道空间缓解了现代生活中的紧张和孤独。人性化的街道空间设计是以人为中心和尺度的,人们能通过各种行为活动,获得安全、轻松、尊严、舒适、有活力,人的心理更加健康、人性更加完善。城市生活性街道的宜居性关系着城市用地构成、城市各种交通、街道的功能组成、历史文脉等。[7]包括:绿色关怀;人的尺度;无障碍设计等。
  3.6 文脉主义原则
  宜居城市生活性街道代表着一个城市的象征,体现在对地区文化,生活气氛与空间文脉的尊重,能提高人们对步行系统的认知与步行空间的归属感,让人们在文化层面上产生共鸣。[8]
  4 宜居城市生活性街道的设计策略
  4.1 街道空间与城市整体空间的融合
  城市空间是街道的大环境,结合街道的特点进行整体空间设计,有助于形成完整的城市空间体系。将城市分为尺度适宜的街区,有利于控制街道交通流量;加大城市街道网络密度,能增加城市的易达性,让街道充满活力,体现对人性的关怀,形成有品质的城市公共生活。提高街道网格密度;街道场所的合理利用;混合的功能要素。
  4.2 交通控制设计
  对交通控制的设计策略主要有:对汽车流量的控制;对车速的限制:设置减速路拱;设置街道的限速标志;窄化车道;对行车道适当的障碍设计;在居住区中的生活性街道和一些商业功能为主的生活性街道中,在路上设置一些植被带、景观小品等障碍物,使车辆非直线行使;对交叉口的设计措施:交叉口的渠化设计策略;信号灯的时间设计策略;行人过街特行区的设计;单向的交通模式:单向通行是解决城市交通拥挤、增加交通容量的最有效的一种办法。
  4.3 生活性街道空间舒适感塑造
  生活性街道空间尺度的大小会对人产生不同的心理影响。街道空间大尺度的把握主要是指从街道的整体比例与对街道外部尺寸的控制等方面对街道整体线性空间舒适感的把握。生活性街道建筑与街道路面尺度的措施如下:合理的设计街道的空间尺寸和比例;保障街道的日照采光;制定道路红线的宽度可建筑的退让距离;街道小空间尺度的把握。
  4.4 增加沿街商业活力
  商业活动是生活性街道的主要沿街活动。商业活动是城市生活性街道与城市交通性街道的主要区别。[9]商业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街道活动的源泉。
  4.5 城市空隙点状公共空间与线状空间的结合
  城市点状空间指以点状分布的城市中的公园、广场、街头绿地等;线状空间指城市街道与滨水绿带等。一些开发商见缝插针,导致生活性街道一字铺开,缺少城市点状空间。[10]我们要适当增加一些为人们休闲、交往的公共空间。
  4.6 政府政策指导与公共参与
  我们应该采用公众参与设计,在参与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公众、政府工作人员是一个互动和相互学习的过程,从而找寻出创造宜居城市生活性街道的设计策略。
  结 语
  城市生活性街道满足各分区内部的生产与生活活动的需要。城市生活性街道反映的是最真实的城市生活,具有城市特色的代表性。城市生活性街道的包容性与复杂性,使街道的宜居性变成了可能。街道宜居性建设以街道所面临的问题为导向,把街道的建设的过程看作是城市文化、社会组织、生态环境建设与整合过程;创造一个宜居、宜玩、宜游的城市空间。生活性街道有交通功能与社会功能。宜居城市生活性街道建设具体措施如下:(1)集约紧凑型的街区发展模式;(2)塑造特色街道风貌、文化与气质;(3)城市绿化立体化、改善城市生态环境;(4)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确保城市系统顺利运行;(5)构建生态与复合功能社区;(6)创建新型窄街道、小街区系统的宜居性策略;(7)不同年代、档次建筑的融合;(8)适度高密度人口与适度高容积率建筑的耦合。
  参考文献
  [1] L・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01.
  [2] [美」简・雅各布斯.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137.
  [3] 查晓鸣,杨剑.宜居城市的内涵分析[J].现代园林.2012.12.
  [4] [挪威]诺伯格・舒尔茨.尹培桐译.存在、空间、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5] 陈纷.城市生活性街道设计研究[D].北京建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12.
  [6] 赵万民.城乡规划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过程[J].重庆: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3,28(2):1-3.
  [7] [美]E・培根著.黄富厢,朱琦编译.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8] [日]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街道美学[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
  [9] 邱书杰.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城市街道空间规划策略[J].建筑学报.2007.3:9-13.
  [10] 王维仁.消失的街廓一中国当代城市设计的范型[J].建筑师,1998(8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79148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