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对我国高等音乐教育改革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卡尔・奥尔夫一生致力于研究基础音乐教育,由他开创的强调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音乐教育思想被引入中国后,给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带来了深刻变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是,目前我国各高校音乐教育中对奥尔夫的音乐教育理念认识还不到位,存在着教学目标较为模糊、教学内容较为西化、教学实践较为薄弱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核心内涵分析入手,充分认识当前高校音乐教育的问题与不足,为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改革提供一个有益的参考。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
  卡尔・奥尔夫(1895―1982)。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原本性、本土化和实践性教育理念是其音乐教育思想的精髓。原本性音乐教育,是指演奏者参与其问,把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自己参与的音乐教育。奥尔夫认为“原始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合于儿童的。”是最接近自然、最原始的原本人类的状态;是一种融音乐、舞蹈、语言为一体,只能在比较原始的民族和儿童身上才能见到的音乐艺术。原本性的音乐教育思想决定了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另一个特点本土化。只有从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中才能真正寻找到那些原本性的音乐。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诞生于德国,但因其独特的开放性使得它成为世界的、民族的音乐教育思想,在向其他国家、民族的传播中,具体的操作得以本土化的发展。音乐是最人性化的一门科学,这就决定了奥尔夫音乐教育将音乐实践活动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通过人们的亲身体验,实现审美、人性和认知上的升华,这是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呈现的又一个特点――实践性和开放性。
  总之,奥尔夫音乐教育是对人的教育、创造的教育、审美的教育,更有利于个性的健康发展。它强调的不是学习高深的音乐技能,而是重在人的潜能开发。可以说奥尔夫是关于音乐的启蒙,是起步,对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培养优秀的艺术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
  二、我国高等音乐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模糊
  开展音乐教育要达到何种目的?这就是教学目标。通过对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审视,不难发现。首先强调的是音乐的审美作用,其次才是对音乐技能的掌握。萧友梅提出“以根据美育原则,利用音乐之感化力量,陶冶学生德行,为第一目标;以学习音乐技能为第二目标”的音乐教育目标。但是,目前很多高校陷入了一种唯技术论的误区,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演奏技能、课本理论知识,却忽视了培养学生追求音乐本身美的能力。在校学生所接触的课程多是音乐的发展、创作及演奏理论。而对音乐本身的审美却淹没在了这些理论知识中,忽略了如何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自身美。学生自己也是以练习演奏技巧、唱更高的调、创作出作品作为衡量才能的重要标准,却忽略了一首好的作品,好的演奏者、歌唱家,是要带给聆听者美的享受,而并非只局限于技术。很多学生开始自己的音乐梦想都是从专业学习开始,并且有很长时间的学习经历。对音乐的学习多是以提高演奏技巧、积累作品为主,而极少在练习、演奏过程中思考:演奏的作品到底是什么样的?多数情况下,专业教师只是强调了谱面上的演奏标记、强弱等,而我们也理所当然的认为,这就是音乐。大学课程中,每周的专业课上课情况变化并不是很大,仍然以打基础,改毛病为主。变化的是接触的曲目变难、变大了。且刚练熟一首作品后。就需要开始学习新的作品。所有学习过音乐的人都知道,想真正演奏好一首作品,除了要解决技术问题,了解作曲家的创作经历、创作特点外,作为演奏者还要在忠实原创作的前提下,加入自己的演绎,自己的情感。这样,才能表达出音乐的美,表现演奏者自己独特的演奏特点。
  2、教学内容西化
  奥尔夫音乐教育注重探索运用各种形式的原本性音乐,强调只有从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中才能真正寻找到那些“属于基本元素的、原始素材的、原始起点的、适合于开端的”原本性的音乐。对于中国而言,传统音乐就是具有本土性的,萧友梅先生也曾明确提出了“以国乐为根基”的主张,提出要将国乐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但是,目前各高校的教学内容却忽视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以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给学生制定的培养计划为例。在校生必修课包括了:视唱练耳、曲式和声、主项专业课、合奏课、艺术概论、中西方音乐史、音乐名作欣赏等。选修课包括了:音乐理论创作基础、世界民族音乐、音乐心理学、中国当代音乐、20世纪西方音乐等相关基础课程。通过这些课程设置可以看到,教学内容基本以西方音乐作品为主,本民族音乐类课程少之又少,仅有民族音乐欣赏这一门选修课。由此可以看出,民族音乐的学习在目前大学教育中处于劣势。
  3、教学实践薄弱
  音乐实践活动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学生自我表现的重要途径。它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也能让学生真切的表达自我情感,从中受到心灵的愉悦、情感的熏陶。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核心是从音乐的本源出发来发挥人性的本能。“音乐之美,唯有在领略和演奏中方能体味。”“唯有经过真正的创作和演奏,才是学以致用。”但是,目前较多的高校音乐教学,对于艺术实践环节都没有一个强制性的评判标准。忽视教学中的音乐体验。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按照书本知识,教师边教技法边让学生学习,这种形式比较乏味,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内在创造潜能。因而,导致很多同学在课下练习时可以正常发挥,但一旦公开演出,演奏水平就会大打折扣。究其原因,正是因为忽视了实践环节的教学,才使得学生缺失了这部分能力。
  三、对策与建议
  1、明确教育目标。创新教育理念
  培养目标是高校各专业端正办学方向、加强专业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指导原则。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新课标指出“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关键是让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热爱音乐。所以,要想实现高校音乐教育的创新,就是要在明确正确的教育目标的前题下,不断创新高校音乐教师的教育理念。要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和提高音乐素养做为所要追求的教学目的,而不是简单的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音乐教育目标的确立,不仅要引起从事高校音乐教师的重视,而且也应该引起每一位在校学生的思考。只有足够重视,学生才能在音乐中寻找自己心目中的美。学会如何体会音乐本身的美。对于音乐的学习才算完整。因此,正确的高校音乐教学目标应该以审美为核心基础上的技能培养。
  2、结合学校实际。创新教学体系
  要创新教学体系,必须从高校音乐教育实际出发,深入了解当今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音乐学习培养方案,逐步推行多元化设置,并不断完善,使学生的学习更为全面。要完善教学内容,必须设计出一套完整的必修、选修以及相关讲座并行发展的多样音乐课程模式。同时,要平衡学生对于中西方音乐的掌握程度,多开设一些诸如民族音乐欣赏、民族音乐史等课程,并根据具体情况对课程设置做出相应的要求。要丰富教学模式,必须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努力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效率。要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习,同时还可以听到更多前沿的音乐讲座。增加学生对音乐的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
  3、增强情感体验。提高实践能力
  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的体验,这种体验不仅是音乐内在存在形式,同时也是音乐教育实现的外在反映。艺术实践给课堂学习提供了展示的机会,从而更加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能只强调艺术实践的重要。而忽视了课堂学习的重要。首先,要认识到课堂学习主要是打基础、学理论观点。只有打牢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深刻内涵。其次,要给教师、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际操作演练的机会,并且将这种实践作为考核教师、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部分。青年教师要积极投入到音乐会、演奏会中,带动学生不只“纸上谈兵”,而且也要参与到各类音乐演奏实践中去。同时,要敞开学校大门,加强学校与学校、学校与艺术团体之间的交流合作,让在校生扩大视野,获得更多更广泛的机会。只有不断地完善教学体系和实践体系,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从中获益,真正学以致用。最后,要与自己未来的职业联系在一起。高校学生只有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取向,才能有所针对,加以强化。艺术实践活动的目的只有与学生未来职业角色活动、学习目的相协调,才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只有把握音乐专业的专业特点,才能达到艺术实践的目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84529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