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的地位,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同时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探索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
  关键词:文化建设视域;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06-0192-0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过程中应重视文化建设的视域,总结历史经验,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各民族加强对各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文化建设视域概述
  随着城市化建设速度的提升,农村人口数量不断减少,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在春节期间,城市人口会急速减少,农村人口又会急速增加,归根结底主要是因为大部分人民群众的根源在农村,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只有强化民族文化建设,才可促使农村文化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1]。
  强化区域文化建设,能够促使农村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促使农村文化在无形中影响农村居民的世界观、价值观,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社会主义大众化发展。区域文化建设协同发展,构建完善的乡村文化形态,构建乡村独特物质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配备与之适应的文化形态。
  二、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开展意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指的是借助一些方式与形式,将马克思主义转换为通俗的语言,在大众群体内传播,促使人民群众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并实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承,促使人民群众的生产需求与社会实践需求相结合,切实解决群众关注问题,不断为群众谋取福利。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开展意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为基层生产提供指导
  马克思主义本身可为人民群众实践提供有效指导,理论来源于实践,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群众实践品格的提升,属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品格。就实际情况而言,理论一旦缺少了实践,将难以实现理论活力与灵魂的凸显,无法发挥出理论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属于哲学,是人民群众生产、实践阶段的智慧结晶,也是提升群众认知的主要途径,可实现社会经济改造[2]。只有在生产与实践阶段,逐步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才可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二)巩固组织执政基础
  马克思主义能够与中国实际情况结合,并在实践中总结理论成果,实现各项理论的验证,为国家、党组织提供指导思想[3]。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必须要强化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强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开展,促使人民群众掌握科学理论,落实科学理论,满足国家发展客观需求。
  (三)强化精神文明建设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对外开放,使得国外很多文化思想与我国思想融合在一起,对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民族地区文化建设视域下,只有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借助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人民群众,教育人民群众,才可促使人民群众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实现基层民众力量的整合。
  三、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开展措施
  (一)传统生活领域开展路径
  1.传统日常生活具备强烈的自然主义色彩,马克思主义大众文化传播者、马克思主义大众文化宣传者,应当发挥自身榜样作用,以此转变人民群众思想观念,规范群众行为。
  2.传统日常生活具备一定的惯性思维特性,日常生活知识本身属于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知识,在马克思主义大众文化传播阶段,想要促使其融入到人民群众生活、生产中,必须要强化传统民俗的传承与发展,积极引入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在无形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文化传播。
  3.传统日常生活本身具备自在性、重复性、自发性的特点,在马克思主义大众文化传播阶段,需要强化民生关注,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问题,才可促使基层民众认知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价值,进而认同马克思主义的作用。
  4.传统日常生活调控,必须要完善工作制度与各项体制,积极融入马克思主义大众理念,促使各行各业均接受马克思主义大众文化宣传,明确马克思主义理念与精神。基于传统生活特性,在马克思主义大众文化传播与推进阶段,只有选择无形的马克思主义大众文化传播方式,逐步消除人民群众的戒备心,选取最佳的效果[4]。
  (二)现代生活领域开展路径
  1.从大众传媒层面出发,马克思主义大众文化传播需要借助新媒体技术,构建正面效应,切实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民族地区经济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在日常生活中,民族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也逐步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只有明确马克思主义在民族意识形态内的核心地位,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强化主流媒体与新兴媒体建设,以此深化马克思主义,强化马克思主义大众文化传播[5]。
  2.从思想层面出发,必须要积极开展组织与学习,采取多种形式,强化马克思主义大众文化传播。在新时期背景下,只有强化马克思主义宣传,积极组织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动开展,才可加深民众对党组织的了解,熟悉国家方针,为少数民众的行动提供指南。
  3.从制度层面出发,只有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文化传播运行制度,才可凸显出马克思主义大众文化的价值。首先,必须要借助法律、法规,为马克思主义大众文化传播提供保障。其次,强化马克思主义大众文化传播人才队伍建设,促使哲学工作者、理论宣传者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文化传播的中坚力量[6]。
  四、结语
  综上所述,应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制度和机制等措施以深化和开拓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进一步完善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需要重视民族文化建设,不断增强民族地区的文化软实力,还应建立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组织、制度和机制。同时,构建与民族地区区情相适应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话语转换机制、反馈机制和辅助机制。
  参考文献:
  [1]  曹聪,王青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下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化环境优化与社会稳定发展的实现机制研究[J].延边党校学报,2017,(2):32-34.
  [2]  朱朝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问题研究[D].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2016.
  [3]  黄家周.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5.
  [4]  彭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D].成都:西南石油大学,2015.
  [5]  郑流云,吕学芳.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日常生活视角探析[J].学习论坛,2014,(2):58-60.
  [6]  金鑫,王泰.民族地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视角下的思考[J].民族论坛:时政版,2016,(11):15-18.
  [责任编辑 李春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9100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