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马东红

   摘要:随着高校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高校资金投入金额的不断增加,高校的经济活动日趋复杂,高校内部审计在加强管理、增强内部控制、防范风险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从审计、内部审计、高校内部审计的含义入手,分析了当前高校内部审计的七个方面的主要问题,相应地提出了加强和改进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优先发展教育战略的确立与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高校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的格局逐步形成,政府对高校的资金投入大幅度增加,学校内部各职能部门由于办学、培训、对外咨询服务等,掌管的资金越来越多。同时,高校的收支总额和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成倍增长,教育资金总显得短缺。因此,高校经费来源的多元化和高校经济活动的多样化,客观上要求财务部门加强财务核算和监督外,实行内部审计制度,对高校内部各种与资金有关的经济活动及其效益进行监督、鉴证、评价和服务。它是促进学校遵守国家财经法规,规范内部管理,加强廉政建设,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防范风险,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手段。
   一、高校内部审计的含义
   (一)审计的含义
   国内的审计理论和实务工作者普遍认可的定义是:审计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和评价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这个定义充分说明了审计工作的内涵,明确提出了审计工作的对象和范围,指出了审计目标,对审计要求更具体化。最重要的是,它指出了审计工作是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
   (二)内部审计的含义
   1999年6月,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把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与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它们的效率,从而帮助实现机构目标。
   2003年3月,审计署发布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指出“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
   (三)高校内部审计的含义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2009年9月1日起施行)中对高校内部审计定义为:高校内部审计是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对学校与资源利用有关的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审查,并进行确认、评价、咨询,旨在促进完善管理控制、防范风险、创造效益,从而促进学校事业目标的实现。
   二、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高校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内部审计是高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部分高校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宣传不到位,导致教职员工对审计的职责范围及作用不太了解,认为审计可有可无,认为内部审计是相互不信任的行为。被审计单位一般情况下对内部审计怀有排斥心理,认为内部审计是“鸡蛋里找骨头”,是来找麻烦的,所以不配合、阻挠,对整改也是消极应付。教职员工对内部审计的真正意义认识不清,制约了审计作用的发挥。
   (二)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
   2003年实施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的第四条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权利机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因此,高校内部审计机构是单位的内设机构,独立性不如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目前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有独立设置、与纪委监察合署办公、与财务合署办公或在财务处下设审计科室等几种不同的形式。在合署办公等形式下,审计人员在确定审计范围、实施审计、作出审计评价以及通报审计结果时极易受到本单位的利益制约。内审人员面临的是与单位领导层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与各科室、部门之间的同事关系,所涉及的人或直接或间接,不是领导就是同事,审计过程难免受到各类人为因素的干扰。过于密切的行政关系影响了审计的独立性,审计职能难以发挥。
   (三)高校内部审计人力资源不足
   高校内部审计人力资源不足首先体现在数量方面。随着高校经济业务的日益复杂,审计项目逐年增加,审计内容逐年扩大。《内部审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要求: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应配备足够的内部审计人员,内部审计人员数量应不低于教职工总数的2%。一方面学校对审计部门寄予厚望,要求审计部门挑重担,另一方面审计部门又深感人手不足,难以完成繁重的审计工作任务。
   高校内部审计人力资源不足还体现在质量方面。按照《内部审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的要求,内部审计队伍应由具备经济、管理、法律、建设工程、信息系统等方面专业素质的人员组成,并具备必要的职业资格。目前大部分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还是以具备会计专业知识的人员为主,无法对高校内部物资采购招投标、基本建设工程等领域开展有效审计。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使得审计工作缺乏深度与广度,难有突破性的发展。
   (四)审计职能较为单一
   随着高校经济的发展以及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范围的拓展,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延伸到了工程建设、物资采购、资产管理等经济运行的各个方面,但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还局限于以监督为主,审计作用不够凸显。
   (五)审计作用层次低
   早期的内部审计的目标主要是查错防弊、保护资产安全,而现代的内部审计的重点已逐渐转向事先发掘问题、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率方面。目前高校的内部审计,还是大量的搞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等方面的常规性审计,合同审计、管理审计、绩效审计、计算机审计、资源审计等审计开展很少,有的甚至还没有开展。忽视学校教育资金使用的合理性、效益性;忽视对教育经费整体运作的定性分析、未来效益的预测、偿债能力研究以及经济责任界定。
   (六)事前、事中审计力度不大
   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和国家审计、社会审计的本质不同,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应更多地体现在事前、事中的控制,审计的目的,应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监督行为。我国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已开始尝试事前、事中审计,但不够普及,开展的审计项目大部分还是事后审计,内部审计控制职能体现还不充分。
   (七)审计方法落后
   部分高校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仍然采用手工查账方法,审计工作效率比较低下。有的采用手工方法计算工程造价,造成审计结果不准确,无法保障审计工作的权威性,无法保证审计报告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创造良好的审计环境
   开展内部审计工作,需要被审计对象的配合,还要考虑与各部门长期合作的关系,所以需要得到各方面的充分配合和支持。学校领导的重视是做好审计工作的重要前提,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应注重与领导的沟通,及时向管理层汇报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要站在管理层的角度,提出改进管理、提高效益的建议,并通过显著的成绩促使校领导将审计工作纳入重要议程,保障内部审计有效开展,营造“尊重审计,支持审计,自觉接受审计”的和谐审计环境。
   (二)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保证内部审计人员职责和权力的实施
   《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对内部审计机构作了规定:“国家机关、金融机构、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其他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必须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内部审计人员”。

   2004年6月,教育部为了健全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制度,规范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重新修订了《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其第四条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和单位应当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本规定,实行内部审计制度,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审计人员,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第五条规定:“单位,是指高等学校及其他教育事业、企业单位。”
   另外,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相比,高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较弱,内部审计风险也比较大,所以,要树立高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才能很好地开展工作。
   由此可见,一般的高等学校均应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
   (三)有效整合审计人力资源,优化审计人员结构
   高校内部审计人力资源主要由内部审计人员组成,要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人员数据库,充分、翔实地掌握内部审计队伍的年龄和性别结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政治思想状况及业务水平。要解决审计部门的编制问题,构建具有合理结构的专业队伍。要多渠道、多层次促进内部审计人员吸收新知识、拓宽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通过工作实践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尽可能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四)完善审计的服务职能,充分发挥高校内部审计作用
   高校内部审计要在强调审计监督职能的同时,重视服务职能,实现面向对管理、效益等多方面、多领域的审计。强化审计服务的“内向性”认识,要消除“局外人”意识,更多地从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人的角度去研究审计出现的问题,把被动的“敬而远之”变为主动的“一审二帮三促进”,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从而促进高校加强管理、避免和减少损失、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健全内部控制、保障高校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五)不断开辟工作新渠道,丰富高校内部审计内容
   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己经从单一的会计核算审查发展成为包含教学管理、科研管理、财务管理、房产管理、设备管理、物资采购管理活动进行评价的内部控制审计,对预算执行和决算、建设工程项目、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等方面进行审计检查并进行评价的多元化审计趋势。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最近举办的培训计划中,效益审计开始出现。高校管理者现在不仅仅关心高校的资金怎么用,更关心资金使用的效益。内部审计应关注国家审计的新进展,积极扩展审计范围,拓宽审计领域,加强审计深度,开展多元化审计。
   (六)转变审计类型,重视事前、事中审计
   高校内部审计应把审计转型与发展放在首位,要从事后审计为主向事前、事中审计转变,对尚未实施的经济事项进行事前审计,对其他部门实施决策的具体管理行为进行有效的事中监控。有效利用内部审计的经常性、及时性特点,推行日常审计方式,对事件的发生、发展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跟踪审计。传统审计普遍使用的是事后审计监督,只能起到亡羊补牢的作用。要将监督“关口”前移,做好事前预防、事中控制,要有预防胜于纠正的服务意识,以便更好地发挥审计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作用。
   (七)转变审计方式,提高审计效率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高校内部审计从手工方式向计算机审计方式发展。以前在开展财务审计时采用手工查账方式,当财务部门所有的财务数据及信息都在计算机上处理的时候,手工查账方式将会忽略或不能发现哪些财务信息存在风险。通过与财务部门计算机进行联网,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同高校的信息技术管理部门共同研究,可以解决硬件问题。从软件角度上看,内部审计机构应购买财务审计和工程造价审计方面的软件,实现从手工计算审计转变为计算机计算审计,这样的审计结果更准确,更具有可信性。
   总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高校管理层应该积极适应高校改革和发展,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加强内部审计力度,开创内部审计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沈明文.高校内部审计有效性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10(4).
   2.段慧敏.我国审计资源整合的理论分析[J].审计月刊,2006(2).
   3.张文杰.整合管理思想对审计资源管理的启示[J].审计月刊,2004(12).
   4.胡明友.构建企业高管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模式的思考[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5).
   (作者单位:酒泉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6589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