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爱军 陈俊菲

  [关键词]新闻报道;可读性;问题性报道
  报纸上的新闻是给人阅读的,可读是读者的天性,可读性是读者对新闻的必然选择。
  一、明确写稿动机,变功利性为公益性
  你为何写稿?为完成任务;为应付领导;为上稿而上稿;为出名,为个人利益。稿子是给谁看的?给领导看,给同行看,给自己看,给亲朋好友看。我要说,我们要对读者负责。读者就是上帝。
  从读者角度而言,新闻的指导与宣传,并不是他们的首选,特别是在现代条件下。读者阅读新闻绝不是为了接受指导与宣传,这只是可读性的附带,最好是被可读性所覆盖和隐藏。对读者来讲,新闻具有了可读性。就像一个人具有了可爱的个性一样,很容易被人接近和了解,很容易使人发生兴趣。读者需要是可读性的出发点。读者与报纸间,客观上是一种供求关系。读者因需求才肯花钱买报看;报纸因为有所供,才赢得了广大读者。供的花色品种越多越好,赢得的读者就越多;反之,读者就越少,甚至无人问津,这种关系,一般反映在报纸订户的增减上。对这一对供求矛盾,只有通过办报人的主观努力,不断满足读者需求,增强新闻可读性。才能得到解决和统一。当然,作为传媒,尤其是党报,并不是无原则的“有求必应”。绝不是意味着党报为追求可读性而要牺牲党性原则,去搞什么“轰动效应”、“媚俗迎合”,追求“卖点”。从本质上说,新闻的党性与可读性并不矛盾,是统一的。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好党性与可读性的关系,并把握好“统一”这个“度”。
  新闻的可读性,首先表现在内容上,即新闻内容所具有的那种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力量,那种对读者的感染力量。
  ――抓最新鲜的新闻内容。增强可读性。从新闻心理学角度讲,读者对新闻有一种迫切的欲知心理,所以最新鲜的新闻内容,本身就蕴藏着很强的可读性。
  ――突出时代精神,增强可读性。读者希望阅读那些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特征的新闻作品,因此在新闻内容上反映时代精神不仅是舆论宣传的需要,也是提高新闻可读性的一个重要手段。
  ――以情感人,增强可读性。新闻作品的情感因子,对于新闻的可读性是不可或缺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从人情和人性的角度来选择和把握报道内容,突出人情、人性之美,给人以亲和力和亲切感。
  ――深化报道内容。增强可读性。新闻写作,究其实质,就是写生活,反映生活。但这并不是或主要不是去写生活的表面的东西,不是对生活作肤浅的反映,而是要着力去写、去反映生活深层次的内容。
  ――增加服务性,增强可读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活节奏加快,人们读新闻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许多人读报已不仅是为了学习政治,不仅是为了消遣,而是要找到与他们工作、生活相关的知识和信息。
  二、改进工作作风。变坐台式为出台式
  你在等什么?等会议、等领导、等材料。坐以待毙。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应主动出机,去采集、挖掘隐藏在社会生活中的新闻富矿。
  1 应从对读者有益、有趣、可信、可亲四个方面入手。有益,主要指政治上的鼓动性,思想上的启迪性,知识上的可获性,实践上的指导性;有趣,主要指题材的生动,主题的新颖,结构的灵活创新,文笔的精练流畅;可信,主要指新闻事实的确切性,分析的科学性,概括的全面性,表达的准确性;可亲,主要指新闻的贴近性和亲和力。
  2 知识性是可读性的重要因素。要增强党报新闻的可读性,就必须增强新闻的知识性。当然,强调新闻的知识性,并非指科学本身或某行业、某领域那又专又深的专业知识报道,那样,只会导致读者面过快,影响新闻可读性,而是指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科技成果、新生事物以及涉及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知识等等。
  3 趣味性是可读性的桥梁。读者对新闻爱看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对新闻有无兴趣。趣味性不仅寓于事物的个性之中,也寓于文章的表述之中。闻指导性越强,社会反响越大;反之就越小。或没有反响。
  三、坚持“三贴近”,变“硬”新闻为“软”处理
  新闻报道不仅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还要力争时效性,并尽可能使文章短下来;对于一些“硬”性新闻,要善于“软”处理。如何变软?
  1 要把材料变成事件性报道。工作性报道要想吸引读者的眼球。让读者愿意看,必须“缘事而发”。首先要确定介入的工作选题是群众普遍关注的事情,要有新闻事实;其次要抓住新闻事实来写,不能贪大求全而把新闻事实淹没其中。一些工作性报道,之所以人们不愿意看,主要是材料味太浓,看上去就是材料的翻版,新闻公文化,一二三四五,大一套小一的罗列,通篇上下“见文不见事”。如采写一个高速公路管理处如何创建文明单位的报道,就应该写这个管理处在创建文明行业当中,做了哪些为群众服务的好事。而不应该只是写这个单位建立了哪些学习制度、服务规范、文明公约,“纸上谈兵”的东西各单位往往大同小异,但每个单位的事迹是不一样的。新闻就是要靠事实来说话。
  2 要把总结变成经验性报道。总结性报道是新闻报道经常遇到的题材,从媒体上刊发的这方面的报道来看,大多数稿子写得冗长乏味,初衷是要总结出带有成就性、经验性的东西来,结果是稿子不仅没有写出“成就”、“经验”,而且人家原本有的成就或经验也常常给写没了。要避免上述写法的套路。让总结性报道思路清晰、重点突出,集思想性、新闻性于一体,就必须以全新的视角在报道的思路和手法上有所创新。
  3 要把会议变成问题性报道。要把会议这一新闻“富矿”挖掘利用好。记者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注意细心观察和深入挖掘。善于带着问题去采访,跳出会议写新闻,不能囿于文件型宣传、程式化报道,不能满足于跑场子,当坐堂记者,要多从群众需要的角度出发,跳出旧的模式和套路,在寻常事件中找出新颖的角度。
  所谓新闻的可读性也决不仅仅是一般化的社会新闻才可读,关键是我们如何把这些“大题材”做足、做活、做深、做新、做细、做透、做好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6593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