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世界养老金制度金融化的表现及对中国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冰

  【摘要】当今世界人口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一方面人们生育的孩子越来越少,另一方面人们也比以往更加长寿,体现为新生儿出生率的下降和人口的预期寿命的延长,这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决定了世界各国人口赡养率的提高,并且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老龄化步伐也正在加快。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球掀起了养老金制度金融化改革的浪潮。本文通过对世界养老金制度金融化各种表现的分析,指出了其对于我国发展的种种启示。
  【关键词】养老金制度金融化;表现;启示
  一、几个重要概念的界定
  (一)养老金制度
  养老金制度是以国家立法的方式建立的,向因年老退休离开劳动力队伍的劳动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正式制度安排。养老金制度包括公共养老金制度(国家养老金或国民养老金)和私人养老金制度(企业年金、个人养老金)。
  (二)金融化
  金融化是指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上,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以及金融业精英们对经济运行和经济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不断提升的过程。金融化同时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改变着经济体系的运作方式。
  二、世界养老金制度金融化的表现
  养老金作为社保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世界各国的国民经济体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发展壮大,具有庞大稳定资金来源的养老金在日益成为世界资本市场上的主要机构投资者,世界养老金制度的金融化表现日趋明显:
  (一)社会保险机构职能发生了演变、组成结构发生了变革
  世界养老金制度金融化的趋势使社会保险机构的职能发生了变化,由一个简单的履行筹资、偿付功能的行业,演变为既有补偿职能又具有重要融资职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投资部门成为社会保险机构的核心部门。
  社会保险金融化的另一个标志是,发达国家的养老金管理机构向银行、证券部门渗透,银行向社会保险业渗透,两者由原先的各自平行发展,转为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在欧盟国家中,银行和养老金融通已有相当大的发展,银行广泛涉足养老保险的收支代理业务已取得巨大成功。养老保险管理机构也广泛涉足银行业务(如存贷款业务)。银行资本与社会保险资本的融合,无论是对社会保险机构还是对银行都带来了巨大收益:银行与社会保险机构各自的服务质量和范围都得到了拓宽,彼此利用对方的技术、经验、客户基础和渠道产生协同效应,使二者优势互补,占有更大的市场空间。
  (二)世界养老金制度的金融化还表现在营运方式的创新
  社会保险机构的基本经营技能就是如何降低风险。传统的养老保险基金运行只是将资金存入银行获得稳定的利息收入,将投资风险转嫁给银行。而金融化的现代养老保险基金,可以借助于证券投资组合的方式将风险证券化,由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人直接承担部分投资风险,这就要求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人必须有雄厚的资本实力。
  (三)养老产品创新品种多
  养老金制度的金融化增加了金融机构之间在养老金投融资方面的竞争,促进了养老产品的不断创新。比如倒按揭的养老方式,倒按揭允许退休人员在不出售或不离开他们房子的前提下使用他们的房产并获得退休收入保证。借款人或配偶全部死亡或者是永久性的迁离时,房子将会被卖掉。在补偿完抵押和利息之后,剩余的财产将会还给借款人或他的继承人。如果他们愿意,也可以偿还贷款以保持对房子的所有权。不难看出,倒按揭是人寿保险业和其他从事借贷业务的金融机构联合进行的个人养老产品的金融创新。
  (四)养老金风险增加
  社会保险制度设计时的初衷是希望通过收入的再分配以缩小贫富差距,消减贫困,增进社会福利,来协调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但随着世界社会保险制度的金融化,尤其是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养老金制度的金融化,由于市场不稳定性因素的增加,投资风险的增强,养老金收益的不确定性问题更加突出,这就导致作为保证老年人老年收益的养老金稳定性下降,并且其对于贫困老人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对于富裕老人的影响。
  三、世界养老金制度金融化对中国的启示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严峻的局面需要养老金制度金融化
  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中国从1999年就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14年老龄人口将达到2亿,2026年达3亿,2037年超过4亿,2051年达到最大值,之后一直维持在3亿~4亿的规模。中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比较低,属于未富先老。在经济水平没有达到一定程度之前,应对老龄化将会给我国带来许多问题。所以通过建立健全社保金融体系,加快养老金制度的金融化进程,不断提升全体公民的福祉,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世界养老金制度金融化对我国的启示
  发达国家养老保险业发展的实践提示我们,养老金制度金融化是不可避免的。虽然从总体上看,目前中国还不具备养老金制度金融化的客观条件,但是我们还是需要从中国的客观实际出发,积极制定相关的政策策略,以适应世界养老金制度金融化的潮流和趋势。
  1 调整资本市场政策,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并逐步扩大养老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的范围。
  从总体上看,就是要重点发展包括企业年金在内的养老保险基金机构投资者,这样既可以为资本市场提供长期、稳定的现金流入、缓解股市供需矛盾,推动中国证券市场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又可以为养老保险基金进入其他金融领域开辟道路。
  以往中国养老金的主要投资对象为国债和金融债券等利率产品,如果利率一旦反向调整,养老金资产的缩水就将使社会保险基金面临巨大的运营风险。同时国债市场容量的降低和流动性的不足,也使得养老金资产面临流动性下降的风险。拓展养老金投资领域是摆脱养老金投资收益困境的途径。从目前中国商业保险公司的资金通过证券投资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的实践来看,获得了很好的投资收益。目前,国家已允许保险公司参与上市证券投资基金的买卖,待条件成熟时,可允许养老金由新设立的具有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特色的专业投资基金进入资本市场,允许养老金投向有长期、稳定回报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允许养老金参与国家安居工程投资等。
  2 完善养老金的投资监管制度
  随着中国养老金投资渠道的放宽,养老保险监管部门要重点加强各类监管指标体系的建设,尽快建立养老保险基金风险预警系统和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人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国养老保险监管部门应对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规模及在资本市场中运用的比例结构做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及时审查各基金投资管理人的投资情况,确保养老金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实现规范而高效的运作。
  3 完善养老金制度方面的法制建设
  欧盟各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之所以发展比较成熟,一方面是源于其较强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是靠完善的法制来强制推行。过去,英国、爱尔兰在养老基金投资方面的法制滞后,所以都发生过养老基金诈骗或经营破产的案子。在英国,法律还强制养老金经营者对投资进行谨慎的选择。如果在经营中违反原则,政府将取消税收优惠,并处以罚款,甚至吊销营业执照。经营者在取得基金投资执照之前要经过有关部门的论证,要核实是否拥有一定数量的专家,是否有经营类似资本的经历,是否具有足够的管理资金,对不符合条件者拒绝发放执照。
  4 加强金融风险的防范
  由于世界养老金制度金融活动的不断加强,金融风险也随之增加。防范金融风险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我国应该将国际金融风险的防范以及国际金融关系的协调作为养老金制度金融化进程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积极创新推出各种避险工具,以有利于企业年金和私营养老金基金规避投资风险,进一步增强这些保障计划的吸引力。
  5 注重金融产品的创新
  养老金制度的金融化需要金融创新的动力:首先是金融市场发展对传统金融机构尤其是人寿保险公司形成的竞争压力而引致的人寿保险公司的养老产品创新(如上文所提到的“倒按揭”养老方式),创新的特点在于年金产品包含的投资性和内含权益性的增加;其次,新兴的投资型金融机构在养老金提取模式上的创新,这一阶段的创新提高了基金参与计划对风险的保护,同时导致了金融机构之间养老产品的融合,这样的融合既体现于众多养老产品功能的趋同,也体现在不同养老产品在生命周期范围内时间上和空间上的互补。例如:人寿保险公司和共同基金在退休市场上的竞争导致了二者养老产品或服务的不断创新,表现在:人寿保险公司集中于养老产品的投资功能的创新,而共同基金的创新则更关注于参与计划所提供的风险保护功能,为参与者提供更多的风险一收益的选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22766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