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洁,吕品

   摘 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产业升级要从三个维度进行考察:产业高级化水平、产业能源效率、产业的创新能力。利用改革开放以来的相关数据对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实证研究发现,对外投资减少和私营部门贷款比重的提高对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货币投放量的增加对能源消耗具有正向影响,而金融对外开放度的提高则会提高能源利用率;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与金融资本的支持相关度较高。
   关键词:金融发展;产业结构;升级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9-0061-03
  
   引言
   在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及劳动力升值的现实压力下,中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面临的问题越来越严峻,产业的结构性矛盾也日益突出。因此,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中国具有战略性意义。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资本流向。作为市场经济枢纽的金融业对资源和风险配置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其发展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可以说产业升级离不开金融系统的支持和保障。
   从文献上分析,从Schumpeter(1912)提出金融发展对经济长期增长具有影响的观点以来,经济学家们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广泛的研究。Gurley和Shaw(1960)把各种金融中介作为分析基点,研究它们对提高社会生产性投资水平具有支持作用。Goldsmith(1969)以金融相关率为研究指标,分析整理了35个国家1860—1963年的统计资料,发现金融发展与以产业结构变动为特征的经济增长之间是同步进行的,但未确认两者因果关系的方向。McKinnon(1973)和Shaw(1973)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得出了和Goldsmith类似的观点。深入到产业层面上,Rajan 和 Zingales(1998)的研究表明,一国金融体系发育程度的差异会影响具有不同技术创新特质的产业的成长。Pagano(1993)建立了一个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型来分析金融发展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说明金融中介可以从两方面促进经济增长。国外学者研究的主要是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较少涉及产业结构升级与金融发展的相互关系。国内学者伍海华(2001)从理论上具体阐述了金融发展是如何作用于产业升级的,并提出我们应该选择怎么样的主导产业以及金融政策。在实证研究方面,范方志、张立军(2003)把中国分东、中、西部三个区域来分别研究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尽管许多学者对产业升级与金融发展之间的作用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大多是利用传统的指标和方法,不能很好的从科学发展意义上衡量产业升级。笔者从中国的现实情况出发,提出了衡量产业升级的三个维度作为新的研究视角——第三产业、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以及能源效率提高。另外,本文还分别从三个维度分析了金融要素对产业升级的影响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希望金融的发展能更好地促进产业升级。
   一、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机理
   1.产业升级及其衡量指标。国际上定义的产业升级主要是以全球价值链为视角,指产业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技术、高附加价值状态演变的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低附加值”的产业发展模式弊端暴露无遗——生态环境破坏、资源耗竭、自主创新能力低下、第三产业落后、国际竞争力弱。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为主要特征。在这样的大经济环境下,使经济增长由以资源能源消耗为主向以科技进步为主转变、以第二产业拉动为主向提高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转变、以高碳经济向绿色低碳经济转变就成了中国产业升级的目标。因此,要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产业升级道路,有必要从三个维度进行考察:产业高级化水平、产业能源效率、产业的创新能力。
   2.金融发展对产业升级的作用机制。英国经济学家配第和克拉克研究了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得出了产业结构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并最终向第三产业演进的规律性结论,而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技术的进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能源利用率的提高。具体来讲,一国的储蓄率越高、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比例越大,表明其投资资本越充足,为满足长期发展的需要企业就会投入更多的资本在R&D上,而资本边际生产率的提高本身就意味着科技的进步、能源利用率的提高。因此,金融发展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必然会推动产业升级。
   基于资源配置起主要作用的金融系统渗透于产业升级的整个过程。金融系统主要通过刺激经济增长来推动产业升级。金融发展先于经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因而对经济增长有着自主的积极影响,我们把这个称为“供给引导”,这对动员那些阻滞在传统部门的资源并使之转移到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现代部门,以确保投资于最有活力的项目方面起基础性的作用。金融发展理论的开创性学者Goldsmith(1969)、Mckinnon(1973)、Shaw(1973)均认为金融发展是获得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我们将经济增长的因素分解为以下形式:
   g==*=*=*=Eθs
   其中,g为经济增长率,Y为GDP,K为资本存量,I为实际投资量,S为总储蓄,E=△Y/△K表示资本的边际生产率,θ为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比例(即I=θS),s代表了储蓄率(即s=S/Y)。
   可见,金融发展能通过影响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储蓄率及储蓄向投资转化的能力来影响经济的增长,进而通过经济增长的内生需求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二、指标、模型和实证分析
   (一)计量方法及指标选取
   1.计量方法。通常情况下有两种处理方法用来反映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一,分析非平稳经济变量之间数量关系的最主要工具之一 ——协整检验;第二,对统计关系进行定量描述的数学模型——回归模型(主要分析平稳变量)。对于现实经济中非平稳的时间序列,我们可以对它进行差分把它变平稳,然后运用回归模型来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但是,这样处理会让我们失去总量的长期信息,而这些信息对分析问题来说又是必要的,所以一般情况下,采用协整来解决此类问题。
   2.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对于涉及到的产业升级和金融发展两大类指标,传统上以第二、三产业产值之和占GDP的比重来衡量产业升级。基于中国特殊国情的考量,我们选取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TI、产业的单位GDP能耗产出值EG、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HIP来衡量产业的高级化、产业能源效率和产业创新能力。对于金融发展程度的度量,我们从金融发展的效率、规模及对外开放度三个方面进行。根据国内外金融发展指标的演进及相关实证领域的指标情况,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以私营部门国内贷款额占GDP的比例PG代表金融发展效率,以货币和准货币M2占GDP的比例MG代表金融发展规模,以国外直接净投资、证券投资及金融系统国外净资产之和占GDP的比例AO代表金融对外开放度。样本数据除个别指标无法获取统计数据外,其余的选取期间均1978—2008年。
   3.单位根检验。为了避免出现所谓的“伪回归”现象,在利用这些时间序列数据前,对其进行平稳性分析。采用ADF检验法来检验变量的平稳性,结果显示单位能耗产出值EG和高技术企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HIP是二阶单整序列,其余变量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二)实证研究
   1.维度一:以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衡量产业高级化。前面分析得知,PG、AO、MG和TI都是非平稳的一阶单整序列,它们之间可能存在某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协整关系。采用Johansen检验,分析金融发展效率、对外开放度、规模的PG、AO、MG和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TI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统计检验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下存在4个协整方程,在1%的显著水平下存在两个协整方程;最大特征值检验表明在5%和1%的显著水平下都存在两个协整方程。我们可以由协整关系得到协整方程:
   VECM=TI-0.297465PG+0.821824AO+0.000178MG (1)
   由协整方程得出结论:金融发展的对外开放度AO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AO每提高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就会降低0.82个百分点;至于金融发展规模MG,虽然对第三产业的发展起了反向作用,但影响程度极低;中国金融发展效率PG较好地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金融效率的发展能更好地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使资金更多地流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企业,以此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2.维度二:以单位能耗产出值衡量产业能源效率。代表产业能源效率的EG是二阶单整序列,而用来衡量金融发展的指标都是一阶单整的,不符合协整检验的条件。因此,采用OLS回归的方法来做检验,以差分后的1978—2008年中国单位能耗产出值EG为因变量、差分后的PG、AO、MG为EG的自变量做线性回归,得出如下回归结果:
   D(EG,2)=0.004268+0.015749D(AO)+0.000432D(MG)-
  0.002380D(PG) (2)
   (0.787027) (3.856296) (0.297661) (-2.491834)
   F=10.54102 R2=0.558484 调整的R2=0.505502
   回归方程调整后的判定系数为0.505502,说明拟合度符合要求。该模型结果表明:金融对外开放度AO和货币、金融发展规模MG对单位能耗的产出值EG起着正向的作用,其中AO的贡献度较大,是三个变量中作用效果最显著的;而表示金融发展效率的私营部门国内贷款额占GDP的比例PG对节能产业的发展起着制约的反作用;这几个金融指标对单位能耗产出值的作用效果都不是非常显著。
   3.维度三:以高技术企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衡量产业的创新能力。代表产业创新能力的HIP也是二阶单整序列,采用同EG一样的方法对其进行检验。以差分后的1995—2008年中国高技术企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HIP为因变量、差分后的PG、AO、MG为HIP的自变量,同样得到如下回归结果:
   D(HIP,2)= -0.001107+0.001219D(PG) -0.002902 D(AO) -
  0.000392D(MG) (3)
   (-0.361821) (1.961326) (-1.195700) (-0.496946)
   F=4.641506 R2=0.635112 调整的R2=0.498279
   回归方程(3)是在较少的样本数据下得到的,其调整后的判定系数有0.498279,说明拟合度较高。由其结果得出:反映金融发展效率的私营部门国内贷款额占GDP的比例PG促进了高技术产业产值的增加,而金融发展规模MG以及金融的对外开放度AO却对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起着抑制的反向作用。
   至此,我们得到三个计量模型,分别从三个角度探究了金融发展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效应。从三个模型我们看出,对于中国产业升级,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的金融发展的效率,而金融发展规模和对外开放度这些外在因素相对金融发展效率而言,对产业升级的作用没那么明显。因此,管理当局最迫切的任务是从“质”的方面完善金融市场,促进金融发展的效率。当然,除了以上几个衡量金融发展程度的因素会对产业升级造成影响,还有别的复杂原因,例如一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国家的政策取向等。
   结论与启示
   1.简要结论。(1)通过计量的实证检验我们发现,私营部门国内贷款额占GDP的比例PG能促进第三产业、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却抑制了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货币、准货币M2占GDP的比例MG和国外直接净投资、证券投资及金融系统国外净资产之和占GDP的比例AO这两个指标数值的提高能促进单位能耗的产出值,却降低了第三产业与高技术产业的产出值。这是因为在中国市场并不是唯一决定产业发展的手段,政府对某些传统产业的扶持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金融系统的资源配置功能。(2)中国金融发展和能源利用效率存在相关关系。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对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起了较大的作用,而过多的私营部门贷款却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节能产业和高效产业的发展。(3)中国金融发展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也存在相关关系。风险投资对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风险投资资金的多少和M2及国外资产有直接联系,因此越多的金融机构贷款、越少的M2和国外资产,越有利于于推动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2.政策启示。(1)中国金融发展水平不高,对产业升级的存在抑制作用。金融市场的低效率,对中小企业、高技术企业、新兴企业的资本支持力度都显得十分薄弱,这无疑成为中国产业升级的障碍。因此,必须加快中国金融业的改革。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完善金融市场配套服务功能、积极推进金融创新和民间金融的发展。(2)要加快中国的产业转型升级,除了要明确结构转换的方向和目标和对金融结构进行调整优化之外,还要适当运用市场和政府这两支手的功能,以此来推动产业升级。我们要以市场为主、以政府调控为辅,使社会资源在金融系统的作用下配置到最具效应的产业部门中去。
  
  参考文献:
  [1] Goldsmith,Raymond W.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J].Yale University Press,1969.
  [2] John G.Gurley,E.S.Shaw.Financ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Change,1967.
  [3] R.Rajan,L.Zingale.Financial dependence and growth[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s,1998.
  [4] Schumpeter,Joseph A.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11.
  [5] 蔡红艳,阎庆民.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发展——来自中国的跨行业调查研究[J].管理世界,2004,(10).
  [6] 陈峰.论产业结构调整中金融的作用[J].金融研究,1996,(11).
  [7] 范方志,张立军.中国地区金融结构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J].金融研究,2003,(11).
  [8] 罗纳德,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资本与货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
  [9] 张旭,伍海华.论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因素——机制、模式与政策选择[J].当代财经,2002,(1).
  
  [责任编辑 陈丹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2401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