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实践能力为本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振国

   摘 要: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要以实践能力为本位。首先,精选教材,更新与完善教学内容;其次,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设计适宜的教学方法:研讨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社会实践教学法;最后,改革考核方式,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应成为考核的重点,注意加大平时学习及实践环节中的表现在期末总评中所占的比重。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能力;问题;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9-0287-03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理论性与实践性、科学性与艺术性、时代性与应用性、操作性与人本性为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这里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应采用怎样的教学模式,才能与上述特征内涵相适应,才能使我们的学生与未来的职场要求相适应?
   一、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要以实践能力为本位
   2009年10月刘燕华教授通过51job网和中华英才网,在北京的100家企业里进行了关于招聘人力资源主管条件的抽样调查,其中51job网50家,中华英才网50家,所属的行业是IT业、快速消费品行业、家电业、服务业。调查发现人力资源主管任职条件由高到底主要有学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及相关专业,工作经验,工作背景,人力资源相关知识,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办公软件水平,团队合作意识,形象气质。李开复先生在《给中国高校的一封信——请培养21世纪企业需要的人才》中写到“最好的企业需要的人才都是那些既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又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自学和自修,并可以将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和工作实践,懂得做事与做人的道理的人才”。由此可见,大学生应聘成功及顺利工作的首要条件就是良好实践经历和工作能力,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就要将理论与实践并重,在理论教学的同时探索培养适应学生就业和工作的实践能力教学模式。
   二、当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理论传授,轻实践训练。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在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条件下,能够分析解决具体的实践问题。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注重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理论的实践应用。教师往往只注重理论的讲解,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习惯、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缺少实际操练机会,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眼高手低,对知识的掌握不准确,不能加以灵活运用,常常是一听就懂,一做就错,妨碍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2.课堂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目前,各院校多数是采用上大课的方式进行教学,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法,多数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教学互动不充分,学生不能学活,缺乏学习兴趣,更谈不到创新和提高。这样就导致了学生根本无法接受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有时候还可能引起某些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厌恶与放弃。
   3.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缺乏。目前中国高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缺乏,能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地不多。学生的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大多是自己找单位,而实习单位与学生并无利害关系,因而对学生的实习过程指导不够,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则找不到实习单位。实践教学基地缺乏成为制约大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瓶颈之一。
   4.高校教师实践经验普遍缺乏。在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实践经验缺乏是中国高校教师的“硬伤”。中国高校教师队伍的来源多是从学校到学校,多从事理论教学,教师所学习的东西从理论到理论,实践经验普遍不足,难以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性学习。
   5.过分注重考试的结果,追求答案的一致性。人力资源管理既具科学性,又有艺术性的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权变的思想出发,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敢于求新求异。在当前的教学管理中,为了使教学内容适应考试的需要,常会苛求教学内容与答案的统一性,要求教师在出题、考试、判卷的过程中要标准化,试卷必须有标准答案,从而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阻碍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
   三、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设想
   (一)精选教材,更新与完善教学内容
   教材是知识转化为素质与能力的桥梁。人力资源管理教材应是管理理论和管理实务并举,既具有理论的系统性和简明性又具有实践的例证性和参照性的教材。传统的高等教育几乎每门课程都有固定的教材,学生普遍认为只要学好了某一本教材就学好了这门课程,平时很少阅读其他相关资料,甚至当教师授课的内容超出教材时,学生还会有意见。但人力资源管理学科是一门发展速度非常快的学科,人力资源管理的经验来源于人力资源实践,而教材编写的内容相对滞后,存在教材老化、内容不全面、缺乏案例等问题,所以精选教材、及时充实新的内容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应该认真地进行比较研究,选择知识更新快、内容较全面、案例丰富、条理性好的新书作为学生的主要参考书,在讲课的时候应该有意识地融入一些最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另外,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基础课是经济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类的有关课程,人力资源管理者还应该熟悉市场、融资、营销、商务等企业运营知识,这就要求教师站在整体角度,在讲课中将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融入到教学当中,帮助学生将多门学科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大大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思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
   (二)改进课程教学方法
   1.研讨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吸收了研究法与讨论法这两种教学方法的精华,结合高等院校大学生的特点,将研究讨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研讨式教学的宗旨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即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教学能力、研究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研讨式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内容,首先列出专题讨论的题目;再由学生准备一段时间,通过读书阅报,网上查找资料,学习研究基础上写出发言提纲;然后安排课堂讨论,师生一起评议,教师作阶段综述;最后学生总结经验,改进教学。如学习“职业生涯管理”一章,通过学生前期准备资料及进行相关调查学习,组织同学们讨论和做案例分析,学生们各抒己见,教师归纳讲评,从而明确了影响职业生涯的因素,掌握了职业自我管理与组织管理的方法等。实践证明,通过与学生一起研讨,专业课程教学更加贴近了生活,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增强了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效果;研究讨论法变教师单向灌输的“我灌你听”为师生双向交流,是很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
   2.案例教学法。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强调实践性、应用性、操作性,案例教学适应它的教学特点。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与要求,采用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可以通过推出案例、提出问题、分析讨论、学生发言和教师总结五个步骤来进行。由于教师的角色是组织、引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因此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一方面要求教师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精选案例。案例的选择要综合考虑课程的整体内容、学生的知识背景、将要消化的知识点等内容,还应考虑案例的典型性与时效性两个特性。另一方面要组织、控制好案例的讨论过程。教师不要急于交待自己的观点,也不能讲完案例就完成任务,要重视学生的参与。在案例分析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深入分析,最好分组讨论,得出学生自己的判断和观点。鼓励持有不同看法和意见的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辩论,在不同见解的碰撞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

   3.模拟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指根据讲授的管理内容,指导学生人为地创设一种仿真情景,让学生模拟实践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学习“员工招聘”一章时,笔者根据课程学习和大学生求职应聘的需要,模拟了一场现场招聘会。首先指导学生组成模拟招聘小组,请了三位讲授人力资源课的老师与六位学生代表担任主考,事先准备好一系列切合学生生活、专业与应聘职位,能考核学生学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问题,然后在课堂现场模拟招聘,选一些学生上场充当应聘者,每个学生回答三四个问题。通过现场面试,锻炼了应聘学生的临场发挥能力, 强化了他们的自信心,也考察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及综合素质。通过模拟,参与人员的言谈举止、仪表仪容等一一展现在学生们面前,供大家评说,观看者与参与者一样也有所收获。这种训练很受学生欢迎。实践证明,情景模拟教学法给学生提供了实战演习的机会,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大有裨益。
   4.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需要,让学生扮演特定的管理角色,借助角色的演练来体验某种管理行为的具体实践,理解角色的内容,并对其行为表现进行评定和反馈,以此来帮助其发展和提高素质和能力的一种有效训练方法。角色扮演使得课堂上师生互动性增强,有利于建立新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是一种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法的操作步骤:设定主题及提供素材,对扮演的管理角色详解、选定扮演者、分配角色,有限卷入并把握主题,准备道具并进行表演,实施观察、评估及反馈。实施角色扮演的注意事项:教师要为角色扮演准备好材料以及一些必要的场景工具;扮演目的明确;扮演前的角色描述应该详细;及时阻止向错误方向发展的扮演;扮演结束后要进行必要的讨论;对每一个扮演角色要做“事后汇报总结”。
   5.社会实践教学法。实践教学是对理论知识传授的有效补充,对于企业和人力资源管理都缺乏了解和毫无实际经验的本科学生而言尤为重要,社会实践教学是大学生实践能力形成的有效途径。(1)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考察。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到企业实地考察,从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较为系统、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环节,增加社会实践经验。(2)建立人力资源实习基地。学校可以通过与企业联合办学或者是与企业签订合作和研究项目的方式来建立人力资源实习基地,这样的好处一方面为实践教学和学生就业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企业也有了稳定的人才资源库。(3)建设一支素质过硬、专兼结合的实践性教学教师队伍。一方面把在职教师通过挂职锻炼、对口交流等方式“送出去”锻炼,不断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丰富其实际工作经验;另一方面把企事业单位一些管理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请进来”当学生导师,指导其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教师资源,而且还能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企业实际,促进学生协调沟通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
   (三)改革考核方式
   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成绩主要是通过期末考试一张试卷来评定,这种评价方式存在着很多弊端,首先,只重视结果而不重视平时表现,其次,这种考试的客观效果是鼓励学生死记硬背,忽视能力的培养;还有,期末考试占的比重太大,容易造成学生平时不努力学习,到期末考试出现作弊行为。“高分低能”现象从某一个侧面反映了传统考核方式的弊端。为了消除这些弊端,应该对考核方式进行根本的变革,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从考学生死记硬背到考核学生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配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的教学改革,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应该成为考核的重点。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考试中,应该注意加大平时学习及实践环节中的表现在期末总评中所占的比重。如,期末考试占总成绩50%左右,平时表现占50%左右。平时表现成绩根据学生在下列教学行为中的表现来评定:出勤情况、作业情况、课堂表现、案例分析、讨论发言、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而对于学生在校外实习、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可单独计分。经过改革,考试评价方式更加科学、全面,既考察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参与教学的过程,又考察了学生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及实践能力。
   总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应以能力为本位,要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理论性、应用性与操作性,从教材、教学方法、考核手段三方面入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锻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燕华.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鸡西大学学报,2010,(6).
  [2] 汪克亮,杨力.新时期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考试周刊,2009,(42).
  [3] 王慧.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6,(7).
  [4] 陈浩.地方性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与改革[J].大众科技,2010,(7).
  [5] 赵广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思考与探索[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7).
  [6] 罗帆,李昂,彭谦.就业需求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高教论坛,2009,(7).
  [责任编辑 魏 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2402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