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跨国公司的“绿色”较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宋奕青

  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政府与社会关注的焦点,跨国公司的绿色战略彰显出绿色经济在当今社会的巨大影响力。
  
  如何更好的发挥外资,特别是跨国公司在中国“十二五”期间“调结构,转方式”中的更大作用与价值,已成为当前中国政府、企业、专家、媒体和民众非常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在这一背景下,由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何曼青研究员主编的《跨国公司绿色战略》报告引起人们的关注。
  形势与政策
   该报告指出,从2010年开始,中国已在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生物育种、信息、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海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启动实施一批促进作用强、市场前景好的重大工程和计划。中国这一新兴产业发展计划,为跨国公司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企业在华纷纷大手笔投入绿色技术。
  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09年底,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各类研发中心超过1200家,涉及领域主要集中在技术密集型行业,如电子通讯、生物医药、交通化工、软件设计等行业,从地域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中国沿海经济发达的上海、北京、广东、江苏和浙江等省份。以生物制药行业为例,目前,排名世界前10位的制药公司,都把全球的研发中心逐渐转移到中国,并加大了在中国生物制药的生产和投入。
  中央政策研究经济局局长李连仲指出,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中国要转变发展方式,必须是在开放的形势下扩大对外合作,欢迎外国投资有利于中国转变发展方式。“但过度消耗能源和资源制造污染的外国投资我们再也不欢迎了,而高技术的、发展服务业的,有利于发挥中国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外资我们仍然非常欢迎”。
  事实上,全球能源结构的相应调整已经开始。根据预测,到2025年,全球能源需求将增加25%,其中煤炭、天然气和再生能源的比例会提升。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测算,倘若以2010年中国GDP总量接近6万亿美元为基准,在2011-2020年,预计国家在新兴产业的直接增加投资将超过5万亿元,平均每年增加产环保值1.5万亿元,增加社会就业岗位1500万个。
  转型与商机
  在此过程中,相关的新能源技术和节能环保产业势必迎来一场以技术革新、生产方式变革和商业模式创新的产业升级潮。当然,对于中国的企业,特别是在华耕耘多年的跨国公司来说,这也意味着巨大的市场机遇。
  从目前的政策导向和产业布局来看,以下产业价值正在逐步显现。
  首先,新能源市场未来增长潜力可观。据参与“十二五”规划制定的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表示,根据目前我国新能源发展现状和今后发展潜力估算,未来10年内新兴能源产业有望累计增加投资5万亿元。甚至有机构分析师测算,新兴能源产业最终开发规模或将达几十万亿元的水平。而参照2007年的容量,中国的可再生能源的应用规模和目标到2020年将分别实现水电装机容量6.2%的增长、风电装机容量18.8%的增长、生物质能装机容量19.4%的增长,以及太阳能装机容量59.2%的增长。此外,特别是针对风电和太阳能的新投资在近年内占新能源的比重也显著增加。
  其次,利用可再生能源驱动的电动汽车或燃料电池汽车将成为必然趋势。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而高速成长的中国汽车市场将给能源和环保带来巨大的压力,迫使中国加快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步伐,有预测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拥有各类新能源汽车最多的国家之一。
  第三,黑色金属冶炼及加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等高排放行业将成为治理重点,这也为减排技术的不断推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机会。
  跨国公司在华的绿色战略
  中国绿色产业未来的想象空间十分巨大,跨国企业在节能减排和新能源领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以及雄厚的基础。
  他们指出,金融危机发生以来,跨国公司在华发展策略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跨国企业正在将资金投入到中国具有绿色增长前景的行业。一些企业也开始把设立在中国的地区研发中心,升格为全球研发总部。
  中国惠普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公共事务部总经理徐海瑛指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经历了以中国作为生产中心、市场中心、研发中心等阶段,现在中国已上升为跨国公司的战略发展中心。
  她透露,惠普将会改变在华发展战略,在一些新兴业务上加大投入,如医疗、卫生、教育、低碳等领域。中国已成为惠普美国之外的另一个全方位的战略总部。
  基于各国国内能源结构调整以及政策规划的先行,不少跨国公司近年来在其中国业务的布局中也重新进行了调整,纷纷延伸在华产业链,不仅把中国作为加工基地,而是作为新兴的、具有潜力的市场对待,一方面建立中国本土研发中心,向研究、开发及核心部件制造等产业链的上游延伸;另一方面则向销售、物流等产业链下游发展,从而实现研发、生产和销售的本地化。
  考虑到中国将对环保科技保持强劲的需求,德国西门子公司凭借其约14000项“绿色”专利,积极为中国的城市在应对交通、楼宇、照明、供电、医疗保健、供水、废物处理及安保等领域的挑战提供解决之道。
  而通用电气(GE)则公开宣布三年内将投入超过20亿美元拓展其在中国的技术创新和客户支持能力,并与行业领先的中国公司建立新的合资企业。2010年9月28日,GE与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宣布成立新的合资公司,主要为中国市场开发制造风力发电机组;10月25日,GE运输系统集团在中国成立首个铁路信号实验室,旨在帮助中国的铁路信号行业攻克业务技术难关;12月7日,GE又与中国南车(601766)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一份合作框架协议,通过在美国建立合资公司来共同促进高速铁路及其他轨道交通技术在美国市场的推广发展。
  实际上,在各个领域的多个跨国企业都具有以上的优势,它们不仅在过去取得了在华的商业成功,而且有着乐观的未来战略部署。
  然而,尽管跨国公司密切关注并积极拓展在中国“绿色”领域深耕细作的未来机会,但是随着本土企业的不断成长,我们也看到在多个新能源的子产业,跨国公司的市场份额正在被本土企业侵蚀,从而形成中外对峙的相对竞争局面。
  出于扶持国内企业在新能源以及节排领域的市场需求,国家主管部门在政策制定以及融资取向上不可避免地会向国内企业倾斜。国家发改委出台《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指出: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外资比例不超过50%,使得大批在华跨国企业需要调整股比。这类事件充分说明,仅仅凭借新的技术优势和产业先行身份出现在中国商机无限的绿色产业面前,对跨国公司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充分地理解中国国情,以一种“通过帮助中国实现绿色战略与核心技术升级”态度,积极发展与中国各类机构的合作,跨国企业才能最终实现更大的成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529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