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多校区大学的出现和盛行是我国在20世纪末推行高校合并机制和大学扩招政策的产物。大学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师生互动存在着情感性不足、积极性较低、质量下降等问题。建立师生互动激励机制、增加课外正式和非正式的师生互动方式、重视辅导员作用的发挥、完善教师临时公寓管理制度等对改善多校区大学的师生互动现状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多校区办学模式 师生互动 问题 对策
  
  1、引言
  上世纪末大学扩招政策实施以来,大学的师生规模急剧膨胀。伴随着各大学的合并和扩建,新兴的多校区的办学模式在我国迅速普及。在这种办学模式下,由于师资力量有限且校区分散,教师经常不得不奔波于两个甚至三个校区之间进行“走读式”的教学工作。在大学这样一个“半社会”的群体中,学生如何与老师形成良好的互动对于学生自身的成长以及未来的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大学多校区的办学格局下,师生互动的情况并不乐观。本文作者在对多校区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师生互动情况,单校区大学――成都大学师生互动情况的充分调研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多校区大学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做了尝试性探讨。
  2、大学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对多校区大学师生互动情况和单校区大学师生互动情况的比较发现,无论是师生互动频率、互动模式,还是师生互动时间、互动地点、互动内容,多校区大学师生互动情况和单校区大学师生互动情况都存在较大差异。多校区大学师生互动的现状令人担忧。其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师生互动的情感性不足
  单校区模式下,师生之间的非正式面对面交流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性交流,从而增进双方的理解和心灵距离,也反作用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师生之间教与学关系的良性互动。由于多校区情况下老师多是“走读式”教学,使得师生互动依赖于教学互动的间隙,表现在互动地点集中在教室,互动时间集中在课间且互动时间短、互动模式往往是一对多的互动等方面。茶话会、座谈会、聚餐等非正式的师生面对面互动在增强师生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等方面有着良好的互动效果,却由于师生互动时空的客观限制而得不到有效的发挥。这就导致了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师生互动的情感性不足。
  2.2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师生互动的积极性和质量均较低
  师生互动是主体情感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师生之间相互的暗示、感染、合作甚至竞争与冲突等,对师生互动与教学效果均发挥着独特的影响作用。在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学生和老师通常居住在不同且相隔较远的校区,除了课堂见面外,平时几乎很少有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在这种情景下,传统的面对面交流方式越来越让位于新兴的电子交流方式。在这种交流方式下,交流双方通常都是“隐身”交流,双方的情感难以充分传达到对方,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更是无从体现。“情感”的缺失常常使双方的交流易陷入“理解失误”、“答非所问”等尴尬。久而久之,这不仅会影响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师生互动的积极性,而且会降低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师生互动的质量。
  3、针对大学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师生互动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在多校区办学已成为主要格局并且这种格局已无可逆转的情况下,大学相关负责人必须针对多校区办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力的措施,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进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并有利于构建当代和谐的大学校园。
  3.1建立师生互动激励机制
  所谓“师生互动激励机制”是指将学生与老师的互动纳入学生课程成绩的考核范围,从而鼓励同学们主动与老师互动。学生交流的不主动,使老师不能及时了解到学生的需求,也就不能很好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最终导致老师对学生相关信息的了解和采取措施的滞后。课堂互动作为师生互动的基本形式,对师生互动的良性发展有着基础性的作用,课堂互动的效果也决定着学生对老师产生课外“继续互动”的期望指数。目前,学生的课程成绩以课程结束后的考试成绩为主。作业、实验(不包括单独设课的实验)、课程设计、期中考试或阶段小测验等作为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原则上不得超过该课程总成绩的30%。但是实际上,不少课程的平时成绩只有10―20分,且基本上是平时的考勤成绩,传统的“师讲生听”教学模式仍然占有主导地位。因此,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平时成绩提升到总成绩的40%(平时成绩主要由考勤成绩、课堂互动成绩和平时作业三部分构成),甚至可以将师生课堂互动成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这种显性激励不仅可以提升学生课堂互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有利于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升。
  3.2增加课外正式和非正式的师生互动方式
  增加课外正式和非正式的师生互动方式的目的在于增加师生面对面的互动机会,从而提高师生互动的质量。专题讲座、读书交流会、班会、茶话会、聚餐等都能有效增加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师生互动面对面交流次数,且能提高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师生互动的质量。例如茶话会交流方式就可以是一种以学院、年级和专业为基础,可根据需要按周或者按月举行,其现场采用较随意的形式,即可以是单个学生与老师交流,也可以是就一个问题几个学生和老师一起交流的低成本的交流方式。这种方式因高校政策保证、师生意愿支持、实施成本低廉而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因有利于提高师生交流质量、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而具有较高的有效性。高校具体采用哪一种方式来促进师生面对面的互动,是与学校具体情况密不可分的,例如教师的空闲时间分布情况,学生具体问题的种类等。
  3.3重视辅导员作用的发挥
  目前,高校辅导员主要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生活以及职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作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承担了高校心理辅导老师的角色。辅导员的教学任务一般很少,基本上只承担每周两讲的“形势与政策”课程。他们主要从事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所以辅导员在学生所在校区一般都有固定的办公室。他们在工作时间之内常驻学生校区,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但是,笔者根据调查发现,学生主动找辅导员的情况中有将近70%是因为诸如助学金、交思想汇报、办理手续、请假批准等行政性事务,而把老师当作朋友经常交流的学生则只有5%左右,有高达38%的被调查学生在一学期之内竟没有单独和辅导员老师交流过,这些都反映出辅导员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因此,加强对辅导员专业培训、减少辅导员管理的学生人数、开启多种非正式交流渠道、提高辅导员待遇等措施对提高师生互动的效果将具有重要作用。
  3.4完善教师临时公寓管理制度
  从当前我国高校发展的趋势看,多校区的发展模式仍然将居于主导地位。教师的“走读式”教学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在短时间内不会得到显著的改善。因此,完善现有的教师临时公寓管理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通过访谈发现,现在的教师临时公寓之所以不能被很好的运用,其主要原因在于三个方面:第一,申请的程序较为复杂,一般情况下,老师要使用临时公寓都必须提前申请;第二,公寓的设施不完备,在临时公寓内老师基本不能上网,使得老师办公以及同外界的交流极为不方便;第三,老师的临时公寓和学生的公寓是在同一栋楼里,学生的行为无可避免地会影响老师的休息。上述原因使得教师临时公寓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高校通过改革教师临时公寓管理制度,改善教师临时公寓的设施和环境,能为师生之间的充分、有效互动创造条件,同时也能增强老师对教学所在校区的归属感。
  
  参考文献:
  ① 谢红仔《情感互动是师生互动的实质》,《教育导刊》2003年2、3月号上半月;
  ② 沈玉洁《高校多校区办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河南大学明伦、金明校区为例辽宁医学》,《辽宁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1月,第7卷第4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625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