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经济近十年的特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姚景源

  2001年到2010年是非常不平凡的十年,期间经历了历史罕见的非典疫情,遭受了汶川特大地震等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经历了百年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但是,我国这十年取得了非凡的发展成就。本文试图将近十年与前两个十年(即1981-1990年和1991-2000年)做一比较,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对外贸易三个方面揭示近十年我国经济发展的若干特点。
  经济增长方面
  1、近十年经济增长最快,年均增速最高
  改革开放32年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年均增长9.9%,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的奇迹。其中,第一个十年(1981-1990年,下同)GDP年均增长9.3%;第二个十年(1991-2000年,下同),年均增长10.4%,近十年(2001-2010年,下同)年均增长10.5%。比较三个十年的经济增速,近十年经济增长最快,比改革开放32年的年均增速高0.6个百分点,比前两个十年的年均经济增速分别高出1.2个和0.1个百分点(见图1)。
  2、近十年经济跨越幅度大,总量跃居世界第二
  30多年来,我国经济呈现跨越式发展,经济总量居世界的位次从1978年的第10位跃居到2010年的第2位,提升了8位。其中,第一个十年位次没升反降,1990年经济总量居世界第11位,比1978年下滑了1位;第二个十年位次提升了5位,2000年经济总量居世界第6位;近十年,经济总量呈跨越式发展,2005年跃居第4位,2008年超过德国,居第3位,2010年GDP达到397983亿元,经济总量首次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2位(见图2)。
  3、近十年经济波动最小,稳定性最强
  从30年的经济发展看,近十年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是最好的。第一个十年,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波动较大,经济增速最高的年份是1984年,增长15.2%,最低的是1990年的3.8%,这十年最高增速与最低增速之间相差了11.4个百分点;第二个十年,经济增速最高的年份是1992年,增长14.2%,最低的是1999年的7.6%,这十年最高增速与最低增速之间的差距缩小到6.6个百分点;近十年,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经济增速最高的年份出现在2007年,增长14.2%,最低的是2001年的8.3%,最高增速与最低增速之间仅相差5.9个百分点。
  从世界主要经济体近十年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看,中国也是最平稳的。美国近十年经济增长率的离散系数为0.94,日本为3.91,而我国只有0.17,说明相对于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国近十年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最小。此外,与金砖国家相比,中国近十年经济增长也是最平稳的。金砖国家离散系数从大到小排列是印度、俄罗斯、巴西、南非和中国,离散系数分别为1.30、0.97、0.71、0.61和0.17。
  4、近十年地区间经济增长的速度差异相比改革初期明显缩小
  近十年,我国经济不仅在宏观总体上保持了快速增长,而且各地区自身增长的稳定性也在增强。从30年地区间(省际间)经济增长的速度差异看,近十年与改革开放初期的十年相比,呈现出明显的缩小趋势。
  改革开放之初的十年,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增长的速度差异很大,近十年速度差异明显缩小,收敛到一个相对较窄的区间。
  通货膨胀方面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轨的30年,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先后经历了三次比较明显的通货膨胀(见图3),恰好分布在每个十年中。第一轮通胀在第一个十年中,为1985-1989年期间的价格上涨;第二轮通胀在第二个十年中,为1992-1996年期间的价格上涨;第三轮通胀在第三个十年中,为2004-2008年期间的价格上涨。
   1、近十年通货膨胀率最低
  第一个十年,年均通货膨胀率7.1%,其中,1985-1989年第一轮通胀时期的五年年均通胀率为11.9%;第二个十年,年均通胀率7.2%,其中1992-1996年第二轮通胀时期的五年年均通胀率为13.9%;近十年年均通胀率仅为2.1%,大大低于前20年的水平,比第一个十年低5个百分点,比第二个十年低5.1个百分点,其中2004-2008年第三轮通胀时期的五年年均通胀率为3.6%,也大大低于第一轮、第二轮通胀期的年均通胀率。
  2、近十年价格波动最小
  第一个十年,CPI最高的年份是1988年,涨幅达18.8%,最低的是1982年和1983年的2.0%,这十年最高涨幅与最低涨幅之间相差了16.8个百分点;第二个十年,CPI涨幅最高的年份是1994年,上涨24.1%,最低的年份是1999年,CPI比上年下降1.4%,两者的差距高达25.5个百分点;近十年,价格波动幅度明显缩小,涨幅最高的2008年,CPI上涨5.9%,最低的是2002年,比上年下降0.8%,两者之间仅相差6.7个百分点,比第一个十年缩小了10.1个百分点,比第二个十年缩小了18.8个百分点。
  3、第三轮通胀从工业品价格向居民消费价格的传导率明显下降
  第一轮通胀期间,上下游的价格上涨幅度差异不大,1985-1989年工业品出厂价格(简称PPI)累计上涨66.0%,CPI累计上涨75.1%,PPI对CPI的传导率为113.7%;第二轮通胀期间,上游的价格上涨对下游价格上涨的影响程度有所减弱。1992-1996年,PPI累计上涨87.1%,CPI累计上涨92.1%,PPI对CPI的传导率达到105.7%;第三轮通胀期间,价格传导出现了明显的阻滞现象,2004-2008年,PPI累计上涨26.4%,CPI累计上涨19.1%,PPI对CPI的传导率仅为72.3%。
  对外贸易方面
  1、近十年进出口增长最快
  近30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速为15.6%。其中,第一个十年,进出口总额年平均增长11.7%;第二个十年,进出口总额年平均增长15.2%;近十年,进出口总额年平均增长20.1%。在三个十年中,近十年的进出口总额年平均增速是最高的,近十年的年均进出口总额增速比近30年的年均增速高4.5个百分点,比前两个十年的年均增速分别高8.4个和4.9个百分点(见图4)。
   2、近十年跨越五级台阶,进出口总量跃居世界第二
  自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我国外贸进出口呈现出跨越式发展。2001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六,2002年上升到世界第五。2003年,又进一位,排名居世界第四,当年的进出口总额增长37.1%,仅新增加的进口额就超过上一年进出口增加额的总和。2004年,我国外贸继续以35.7%的速度增长,11月底,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历史性地突破10000亿美元,年末全国进出口总值达11546亿美元,到2004年底,贸易大国重新排序,中国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德国,跃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我国进出口额占全球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1年的4.0%提高到9.7%,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二位。
  3、近十年是贸易结构优化最快的十年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进出口商品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出口商品结构看,逐步从以初级产品为主过渡到以工业制成品为主,推动我国经济向工业化转变,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贸易比较优势越来越明显,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30年来,初级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不断下降,1980年,初级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0.3%,1990年,这一比重下降至25.6%,2000年,下降至10.2%,近十年来,这一比重进一步下降至2010年的5.2%;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则持续上升,1980年,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9.7%,1990年,这一比重上升至74.4%,2000年,上升至89.8%,近十年来,这一比重进一步上升至2010年的94.8%,工业制成品出口在我国出口商品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见图5)。近十年来,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不断提高,机电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000年的42.3%上升到2010年的59.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005年的28.6%上升到2009年的31.4%。

  从进口商品结构看,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资源型初级产品进口额占进口总额的比重有所提高,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的比重也有所提高。1980年,在初级产品中,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和非食用原料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为18.8%,1990年该比重下降至10.1%,2000年该比重上升至18.1%,近十年来,该比重快速上升至2010年的28.7%;机电产品进口额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从2000年的45.7%上升至2009年的48.9%,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从2005年的30.0%提高到2009年的30.8%。
  4、出口贸易方式呈现多样化发展
  在第一个十年,一般贸易出口在我国出口中占据主导地位;在第二个十年,从1995年开始,加工贸易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方式;近十年,加工贸易出口所占的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仍是我国第一大贸易方式,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发展较快,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出口占货物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由2000年的42.2%和2.6%提高到2010年的45.7%和7.4%(见图6)。
  5、贸易伙伴更加广泛,出口市场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提出“市场多元化”发展战略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贸易市场多元化格局逐步形成,我国的贸易伙伴已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几十个发展到目前的220多个。
  从我国对各大洲的出口情况来看,近年来,亚洲虽然仍是我国最主要的出口市场,但所占份额下降,1980年我国对亚洲出口占出口总额的63.3%,到2009年亚洲市场的份额降为47.3%,30年下降了1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我国与其他贸易伙伴贸易往来发展加快,对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及太平洋群岛的出口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由1980年的6.3%、2.9%和1.3%提高到2009年的19.9%、4.8%和2.1%。
  近年来,一方面,我国与欧盟、美国、日本三大经济体的贸易合作持续发展,这三大经济体仍为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但是我国对三大经济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有所下降,从1981年的56.1%下降到2010年的39.1%,说明我国进出口对发达国家和地区依赖程度显著下降;另一方面,我国积极开拓东盟、俄罗斯、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我国对东盟、俄罗斯、印度、巴西的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从2004年的15.4%、1.8%、1.2%、1.1%提高到2010年的16.1%、1.9%、2.1%、2.1%。2010年我国前十大贸易伙伴分别为欧盟、美国、日本、东盟、中国香港、韩国、中国台湾省、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对以上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双边贸易额占我国全部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了75.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747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