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全球视角看中国经济增长和转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田 毅

  摘要: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处于复苏调整阶段,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国际经济环境变化既给我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会带来新的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争取在新的国际格局中产生更大的影响,是我国面临的主要任务。我国必须紧紧抓住新时期的重要战略机遇,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机遇;挑战;结构调整;转型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5-0010-03
  
  当前全球经济正处于缓慢复苏及调整阶段,2009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严重经济衰退,各国采取了规模和力度空前的金融救援和经济刺激政策,在这些措施作用下,国际金融市场趋稳,世界经济总体有所好转,主要经济体经济开始走出衰退。特别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有效遏制了经济增长明显下滑态势,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但是,影响世界经济全面复苏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全球经济运行还没有根本好转,受危机后续影响,复苏之路仍充满坎坷,其战略调整也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世界经济将在较长时期处于一个以缓慢、复杂和曲折复苏为特征的后危机时代。在新的阶段,准确把握世界经济走势和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对于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后危机时代国际经济变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估计
  (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逐步缓解,全球将进入后危机时代。其中有两个突出的情况:第一, 目前全球经济基本趋于复苏,但是复苏非常脆弱。从主要经济体来看,美国、日本、欧元区、英国,他们的经济基本处于徘徊状态,短期内难有实质性的增长,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经济内生动力不强。 2010年8月,美国失业率从7月的9.5%升至9.6%;7月欧元区失业率连续第5个月维持在10%的历史高位,欧盟27国失业率连续6个月持平于9.6%;日本6月失业率为5.3%,连续4个月恶化。尤其欧洲债务风险凸显,目前,重债国将面临“极大的政策困境”,不紧缩财政,国家信用不保。眼前危机难过;紧缩财政,经济被釜底抽薪,长期增长不足。财政不稳健正成为世界经济彻底复苏的一大隐患。另外,这次危机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周期,更涉及到结构性调整,不可能在短期政策刺激下马上就得到化解。任何一次大危机,从历史上来看,彻底复苏和繁荣都需要新的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但是当前情况是,由于没有明晰的产业创新目标,技术创新的带动,所以发达国家未来几年内必定是低度繁荣复苏。这就决定了我们对当前所处的国际经济环境要有清醒的认识,本次全球金融危机所引发的这场经济衰退,不是一场短期的、周期性的经济衰退,而是一场严重的、长期的世界性萧条,意味着中国要在全球经济低度繁荣的环境中发展经济,经济增速将受到较大影响。第二,主要发达国家去杠杆化、储蓄上升、消费萎缩和进口减少将成为中长期趋势。未来三到五年美国实际消费增长将从1995―2007年的4%下降到1%~1.5%左右,即使欧美市场需求能够在总量上恢复,也不是原有规模和结构上简单的恢复。金融危机带来的结构调整,使欧美市场的贸易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而且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将对我国的外贸出口带来重大的外部冲击。过去的10年,中国出口经历了年均23%的高速增长期,贡献了约3个百分点的年均GDP增长。但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目前外需很难再恢复到危机前水平,而全球经济的低度复苏使我们的外需有限,不能指望出口有大幅度增长。同时,还有贸易保护主义问题,美国的、欧盟的保护主义使我国出口转型难度加大。
  (二)全球经济发展结构正处于变革中
  国际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变革已经得到了广泛共识,这包括全球经济“再平衡”、金融体系改革和新的全球气候变化规则。因此,这也是未来全球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主要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必须做出调整。对发达国家而言,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所做的结构调整,既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面对低速增长的不得已选择。因而,后危机时代发达国家将会力图控制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发展方向,主导规则的制定和体制的变革,如全球气候变化规则谈判、改革全球金融体制、实现“再平衡”的途径等。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特别是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后危机时代能够保持相对高增速的条件下,如何跟上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是一个更加困难的选择。换言之,发展中国家推进结构调整的机会成本更高。然而,如果发展中国家为了短期经济增长速度目标,无视全球经济增长方式和结构的调整,那么在新一轮全球经济增长周期中将会陷于极度尴尬的处境,届时不得不再次追随发达国家做出被动的调整。从中国的发展空间看,这种外部的结构调整,无疑对中国传统的增长方式形成了巨大的转型的压力,也成为倒逼的动力,促使中国要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解决对外部需求过度依赖所产生的经济问题。
  (三)世界低碳经济浪潮正在兴起
  当今以发展新能源和鼓励科技创新为重要特征的低碳经济,不仅符合当前油价高企、气候变暖等问题对节能和新能源技术的迫切要求,还将产生一轮强大的生产需求,成为经济复苏和重塑竞争力的主攻方向。2009年达沃斯年会就此达成共识,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是金融危机下世界经济突围的必然要求,也是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趋势。低碳经济逐步被纳入世界各国的战略发展规划当中。比如,美国计划在十年内投入1 500亿美元发展新能源,创造500万个就业岗位;日本提出“绿色经济和社会变革”方案,推进低碳社会建设;欧盟提出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并在2013年前出资1 050亿欧元支持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并存。现阶段,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增长方式依然粗放,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面临巨大压力,使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面临空前挑战。另一方面,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也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来重要机遇。中国将以全面实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大力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等多重路径,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二、后危机时代中国正处于一个新的结构调整转折点
  在特定意义上,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表现为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本质上却是对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冲击,凸显的是经济结构转型的压力。因此,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后危机时代我国经济正处于一个新的结构调整转折点,即转向一个新的增长动力结构,而全球金融危机则成为转换的起点和机遇。总体而言,未来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方向将重点围绕扩大消费需求和产业转型升级展开。
  (一)以扩大内需,构建消费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
  在本次全球危机中,我国因金融开放程度不高、金融创新水平不深,所以遭受的直接损失不是太大。但危机给世界造成的长期、深层次的影响,已经宣告了我国持续30年的出口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走到了尽头。近些年来,随着国内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这种经济增长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一是进口和出口的严重失调,使国际贸易顺差越来越大,不利于国际收支平衡;二是长期的贸易顺差导致外汇储备越来越多,在外汇市场动荡情况下,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大;三是长期压低劳动力价格以保持所谓的比较优势,直接影响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四是资源价格的行政管制使政府在油、电等方面的巨额价格补贴通过产品出口而部分流向国外,最终导致我国国民福利的净损失;五是大量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的产品因为外需的旺盛而使相关企业找到了生存空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影响了我国企业整体素质的提升。1996年我国政府就确定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目标,但至今没有实质性突破。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凸显了市场的力量,市场力量开始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启动内需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客观地讲,如果不能建立一个有效消费社会,中国很难和西方竞争,也不能保证国际经济秩序的公正性。因此,从危机前的投资与出口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为以内需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将是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必然选择。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重点是着力扩大国内居民消费需求。为此,要针对制约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主要因素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较大幅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要下决心调整宏观分配关系,增加居民收入份额,降低政府收入份额,使人民群众有更多的收入用于扩大消费。同时,在微观分配上,要调整资本要素所得与劳动要素所得的比例关系,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应结合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降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税费负担,更好地发挥中小企业在增加就业方面的作用,努力提高劳动者收入。同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二是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较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下大力气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建立健全城镇居民基本住房保障制度,解除群众扩大消费的后顾之忧,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要结合财税体制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增加政府对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投入,投资结构重点将由生产性投资向消费性投资转变。
  三是改善消费环境和调整消费结构。要净化消费环境,加大对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惩治力度,尤其要加强对食品药品的安全监管,使人民群众敢消费、放心消费;还要大力发展方便群众生活和满足群众文化精神需要的各种服务业,既能扩大就业,又能调整消费需求结构,扩大服务性消费;此外,要扩大高效节能产品市场占有率,积极引导消费结构升级。
  (二)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是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题
  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产业调整升级出现新动向。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应对气候变化,世界各国都在争相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绿色产业有望引领全球产业转型升级方向。这也为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为此,在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也要采取必要措施,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一是加强技术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通过鼓励技术和管理创新、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等,使我国经济发展尽快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更多地依靠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参与国际竞争,不断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增强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竞争力。
  二是大力发展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顺应全球产业转型升级趋势,大力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绿色产业,在新能源开发利用、风电设备生产制造、新能源与电动汽车研发制造、各类实用节能环保及相关技术设备开发以及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等方面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形成新的国际竞争优势。
  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中央明确提出要积极促进服务业发展,并将其作为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重要增长点、结构调整的重要着力点。从现实看,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服务的价值在产品价值链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目前,我国餐饮、旅游等传统服务业发展较快,但信息、技术、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制造业优势与服务业发展相结合,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优化产业结构和降低能源资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全面提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三、结语
  总体上看,当前世界经济整体向好趋势继续得以保持,但也存在诸多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世界经济复苏依然脆弱和不平衡,全球经济将进入一个缓慢复苏及深度调整期,虽然基本格局不会有实质性的改变,但全球经济的战略调整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并将出现许多新变化。国际经济环境变化既给我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会带来新的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因此,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要保持持续较快增长,必须紧紧抓住新时期的重要战略机遇,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根本上解决结构性问题, 促进经济的平衡增长,在后危机时代的新一轮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权。
  
  参考文献:
  [1] 李锦学.中国经济转型道路选择[J].中国市场,2010,(1).
  [2] 楚跃.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影响[J].中国战略观察,2009,(11).
  [3] 马涛.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J].产权导刊,201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55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