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董栓成

  摘要:土地资源是我国农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目前我国人均耕地已经不足1.5亩,耕地数量的减少不可逆转,同时,人们对农产品数量和品质的需求却不断增长。一方面,耕地越来越少;另一方面,需求越来越高。为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国家及时实施了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是我国的粮食主要产区,因此,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倍受关注,探讨河南核心区建设模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粮食战略;河南核心区;建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5-0039-02
  
  一、中国土地资源和粮食供给状况
  我国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耕地总量的增加是困难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会减少。国土资源部发布的2004年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2004年全国耕地净减少80万公顷(合1 200万亩)。从往年土地变耕调查结构来看,全国耕地面积由1996年10月底的13 006.67万公顷(19.5亿亩),减少为2004年10月的12 244.43万公顷(18.4亿亩),耕地减少了760万公顷(1.1亿亩);人均耕地由0.106公顷(1.6亩),降为0.094公顷(1.4亩)。耕地面积的减少直接造成粮食供应不足。2004年,全国耕地面积12 244.43万公顷(合18.4亿亩),当年粮食种植面积10 161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82.6%,粮食产量4 694.7亿公斤,平均亩产309公斤。其中,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耕地面积占全国的65%,粮食产量占70%以上,商品粮占80%以上,粮食平均亩产超过330公斤。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末我国总人口为13.28亿人,按人均消费粮食400公斤(每年)的标准计算,我国2008年的粮食需求为5 312亿公斤,而2008年粮食产量5 287亿公斤,实际缺口25亿公斤。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4亿人,若按人均400公斤(每年)的粮食需求,则年需求粮食5 600亿公斤。按粮食单产不变(2004年平均亩产309公斤),则需要粮食种植面积12 120万公顷(18.2亿亩),相当于目前的所有耕地面积,这显然是不可能的(2004年粮食种植面积15.2亿亩)。
  在耕地面积减少的同时,我国耕地质量也在不断的下降,优质高产农田在减少,劣质低产农田在增长。据国家土地管理局的资料反映,中国位于城镇郊区和村镇周围的耕地减少五分之二左右,有些地方甚至超过五分之三,这些区位的耕地通常都属于优质高产田。此外,交通、水利建设和工矿用地也大多集中在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的平原地带,多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较高、农业比较发达的省份,丧失的多为优质高产田。与此相反,新增长的耕地一般都分布在边远省份和丘陵山区,从区位看,主要集中在降雨稀少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和丘陵山区,大多是制约因素较多的劣质低产田。2004年,各项建设占用的耕地中有灌溉设施的占72%,补充耕地中有灌溉设施的占34%;建设占用的耕地多是居民点周围的优质高产农田,补充的耕地多来自未利用的荒地开发。
  二、河南粮食生产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状况
  2008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8 407.78亿元,增长12.1%;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7 305.39亿元,实现利润2 150亿元,分别增长19.8%和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 400亿元,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 662.55亿元,增长23.2%;出口总额107.14亿美元,增长27.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 009.1亿元。三农工作取得新成效。落实16项惠农补贴100.5亿元,比上年增加45.8亿元。编制了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规划,实施了一批大型商品粮基地和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改造中低产田186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80万亩。200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 074亿斤,增产25亿斤,2009年为1 077.8亿斤,连续六年创历史新高。
  围绕构建以“郑汴新区”为核心增长极、以郑汴一体化区域为核心层、以中原城市群其他7市为紧密层、以周边9个省辖市为辐射层的“一极两圈三层”的现代城镇体系,促进人口和产业集聚,进一步拉动内需,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动力。强力推进“郑汴新区”建设,创新管理体制,形成发展合力;按照复合城市理念,统筹编制“大郑东新区”和“汴西新区”总体规划,制定产业集聚区和基础设施专项详细规划;把涉及“大郑东新区”的石武客运专线等5个铁路工程、京港澳高速郑漯段拓宽改造等4个公路工程、郑州国家干线公路物流港等2个物流工程、海马(郑州)15万辆轿车等3个战略支撑产业、郑州机场7个改扩建工程等项目,作为重中之重加快推进。以城际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为纽带,加快构建以郑州为中心的“半小时交通圈”和“一小时交通圈”。全面启动中原城市群城乡统筹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积极推进交通一体、产业链接与互补,逐步实现现有九市与周边9个省辖市发展融合。把产业集聚区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在抓好产业集聚区规划编制的基础上,引导产业集聚区根据比较优势,科学确定产业定位,加快集聚区内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吸引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功能定位的重大产业项目落地,提升对城市产业、人口、环境的承载能力。
  三、河南核心区建设模式
  城市化是以工业化为基础,没有工业支撑的城市化只能是过度城市化,而城市化严重滞后的工业化也只能是过度工业化。如何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在世界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不少国家和地区结合本国和地区实际做了很多有价值的探索,也不乏成功的例子,如欧美发达国家、亚洲新加坡、日本等等。但是,目前我们面临的不仅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问题,还有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即农业现代化问题)。如何实现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条件下,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当前,发生在中原大地的传统农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复合型城市区模式,破解了城乡发展不平衡难题,探寻出了一条不牺牲农业的条件下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城镇化)的新路子。河南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建设同时,保持粮食年产量1 000亿斤以上(逐年增长)。因此,很有必要对复合型城市发展模式进行研究。
  复合型城市区模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城乡统筹和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为目标,不同于过度工业化也不同于过度城市化的新兴城市发展模式。具体来说,以产业集聚区为依托,在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制定城市区总体发展规划:建设生态、易居、产城融合的田园城市,项目向园区集中(工业化),农民向社区集中(城市化),土地向规模集中(农业现代化);实现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就业市场一体化、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
  结合国家功能区发展战略,在省级统筹基础上,地市(联合)实施复合型城市发展模式。
  (一)坚持规划先行原则
  规划方案体现了中原大地复合型新城区的共同特点:(1)“三化”协调发展。产业向园区集中,实现工业化;农民向社区集中,实现城市(城镇)化;土地向规模集中,实现农业现代化。(2)田园城市。园在城中、城在园中,林在城中、城在林中,水在城中、城在水中的田园生态城市,实现用田园控制城市用地无限扩张的城乡和谐共生的城乡统筹理念,避免了传统城市那种摊大饼式的无序发展模式。(3)功能复合。即对生产功能、人居功能和服务功能进行统筹安排,形成一、二、三产业的循环发展,使城市、近郊、社区、农田、湿地、河流、湖泊、森林等不同类型的生态单元既空间独立,又紧密联系,形成复合的生态结构。打破单一土地利用模式,在城市建成区之中穿插一些生态农业示范区,实现土地混合使用,防止分区之间功能割裂,减少交通能耗。打破行政区划及城乡界限,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型管理体制,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产业支撑是复合型城市区建设的核心
  以区位优势和工业发展水平及工业基础条件为依据,依托产业聚集区,合理科学规划复合型城市区内教育、科技、医疗、卫生、商业等生产性和生活性的服务业。良好的区位优势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便利,良好的工业发展基础条件为承接当前的产业转移提供了强大的吸引力,从而使复合型城市区内“三化”协调发展前景和商机又为融资提供了坚实基础。因此,复合型城市区发展模式是良性循环,扎实推进,而不是跑马圈地,遍地开花。通过产业聚集吸纳就业,聚集人气,以就业推进城镇化;又以城镇化来推进工业化和土地规模化,实现农业现代化。最终使复合型城市区内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既克服我国东部地区工业化过程中的城市化滞后问题,又避免出现拉美现象――“城市病”。
  (三)政府主导
  规划一经确定,必须严格执行,坚持政府推动,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复合型城市区是实现我国社会由几千年来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有效模式,堪称千年巨变。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对我国改革具有启示作用,我们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积极作用。由于政府主导的制度变迁是成本最低的创新形式,同时政府为个人和团体创新提供了外在制度环境的支持或约束。因此,政府在制度变迁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我国农村改革过程来看,尽管包产到户的责任制形式由安徽的小岗生产队所首创,但其后来的推广却离不开政府的作用。复合型城市区建设从开始规划到付诸实施都是由政府主导,因此,政府推动是复合型城市区建设的关键。
  总之,当前发生在中原大地的以“规划先行、政府推动、产业支撑、群众满意”为根本,统筹“工业化、城市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复合型城市区发展模式,是党的科学发展观的全面体现。(1)“规划先行”。就是坚持科学发展的具体体现。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出发,结合本地实际,科学制定(专家论证)总体发展规划,而不是向过去那种靠拍脑袋、凭长官意志做出决断。(2)“政府推动”。复合型城市区发展模式使我国社会由传统农耕文明转变为工业文明的千年巨变成为现实。在这重大制度变迁过程中,只有政府推动才是变迁成本最小化(诺斯制度变迁理论)。因此,坚持政府推动正是体现了科学发展。(3)“产业支撑”。产业支撑是复合型城市区建设的核心,没有产业支撑的城市区最终是跑马圈地,结局只能是发展中国家的第二个“巴西”。产业基础也是选择复合型城市区的先决条件,体现了党的实事求是工作作风。(4)“群众满意”。复合型城市区建设过程中,凡是涉及群众利益的,都要有群众代表全程参与,直到群众满意为止。因此,坚持群众满意原则,正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吴季松.科学发展与中国循环经济战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2] 达捷.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07,(2).
  [3] 赵保佑.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与科学评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 耿明斋,等.许昌推进区发展调研报告[R].2009,12.
  [5] 娄源功.中国粮食安全的宏观分析与比较研究[J].粮食仓储,2003,(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5592.htm